汪超楠
(浙江省杭州錢塘新區(qū)觀瀾小學 浙江 杭州 310000)
基于對話教學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評價改革的探討,不管對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來說,還是對于小學階段學習道德與法治這一門科目的學生來說,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其一,對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來說,由于部分道德與法治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非常得少,他們不能夠明確了解學生對于課堂內容的需求,不能夠清晰地掌握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此無法設計合理的教學內容,應用合適的教學方式來對學生進行教育,不利于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而通過將對話教學引入到課堂教學當中,有利于讓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對學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而且,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也可以將與學生交流了解到的學生對于課程的滿意程度,作為道德與法治課堂開展情況的評價依據之一,有利于更加合理地對這一門課程進行評價。其二,對于小學階段學習道德與法治這一門科目的學生來說,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根據自己對學生的了解,為他們設計了感興趣的教學內容。這樣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主動性,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1]
教育思想是人類特有的教育活動現象的一種理解和認識,這種理解和認識常常以某種方式加以組織并表達出來,其主旨是對教育實踐產生影響。一般而言,教育思想主要包括教育理論、教育學說、教育思潮、教育經驗、教育信念、教育信條、教育建議、教育主張、教育言論、教育理想等等。新課標規(guī)定小學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這一門課程的時候,應該在課堂中體現“開放性、綜合性以及社會性”的課程特征,并且融入“法治意識、道德素養(yǎng)、文化意識”等教學思想。除此之外,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也要根據小學階段的學生所具有的身心發(fā)展特點,不斷將更加科學、合理的教學思想引入到課堂教學當中。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就要注意時常與班級里面的學生進行交流,從而更加全面地了解學生的社會發(fā)展特點。小學階段的學生身心發(fā)展不健全,沒有成熟的心智,教師在對話教學中要注意觀察學生的情緒發(fā)展變化,了解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從而設置與學生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評價方案。教師在與學生互相交流的過程當中,了解到學生的日常情況以及所存在的問題,從而在所反映出的問題當中,反思自身,優(yōu)化教學方案,從而改進教學評價,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學習效率。教師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當中,對于教學評價要有一定的教學基礎,要在認識到道德與法治內容的過程當中之后,去了解自身的教學情況,從而進行教學反思,最后進行教學評價。良好的教學思想可以引導整個課堂去順利的進行開展,同時教學思想在課堂教學當中占主導地位。在對于道德與法治進行教育教學之前,教師要確定好本節(jié)課的教學思想,教師要在了解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的前提下,去確定正確的教學思想,在正確的教學思想的帶領下,開展道德與法制教育教學,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的道德法治知識,使學生成為一名優(yōu)秀,合格的公民。讓道德與法治知識內容對學生產生影響,督促學生努力學習與加強學生進步,讓學生在不斷成長當中學習到更多知識。[2]
例如: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為學生講解統(tǒng)編版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十一課“四通八達的交通”的時候,道德與法治教師懷著一顆包容的心,有耐心地將各種交通工具以及如今社會交通方面的發(fā)展情況通過教室里面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展示給學生。在課堂講解的后半部分,道德與法治教師也會通過一些提問的方式來了解學生對于課堂知識的掌握情況。部分學生在教師反復強調的知識上也出現了錯誤,道德與法治教師對這些學生的學習情況感到非常得憤怒,于是就口不擇言地教訓了這些學生。其實,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訓完以后就后悔了,覺得不應該那樣對學生說話,應該充分尊重學生才對。在課程結束以后,道德與法治教師通過與學生交流發(fā)現學生對教師這樣的行為也非常很反感。道德與法治教師就可以以此作為參照標準之一來對教學思想進行評價。
目前,部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的時候,只是根據自己對于課程教材內容的了解以及對于該階段學生的固有印象來設計,而且在設計教學目標的過程中只注重目標的多樣化以及完成程度,完全不顧及學生本身的需求以及感受。其實,很多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的教齡已經很長了,他們擁有非常豐富的教學經驗。因此,這些教師往往會依靠這一優(yōu)勢來利用幾年前對于學生的印象來設計教學目標,這樣是非常錯誤的。如今時代的變化非常得迅速,學生受時代的影響,每一年的學生都具有不同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一定要對班級里面學生有全面的了解,并根據班級里面學生的需求來設計合理的教學目標。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以后,也可以通過與學生交流來了解學生的需求是否得到了滿足,以此來作為評價自己的教學是否達到了合理性的依據。對于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學生在教學課堂當中的表現,教師要予以高度重視。學生在課堂當中的表現,展現出學生所存在的問題以及所學生身上的優(yōu)點,從而教師在了解學生優(yōu)缺點之后,再去了解學生的需求,對教學目標進行設置改革,使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適應學生的學習情況與發(fā)展能力。教師在與學生談論的過程當中,去了解每個學生的需求以及每個學生的學習特點。在了解之后,再去設置相應的教學目標,會使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開展更加順利,提高教學效果。教學目標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當中有重要的作用,它規(guī)定著教學活動的方向,是教學活動展開的依據,對于評價學生以及課程評價都有一定的作用。因此,教師對于教學目標要進行一定的評價改革,要知道學生的要求,以學生的要求為基礎,從而去設置相應的教學目標,適應學生的發(fā)展,讓學生在正確的學習目標下去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內容,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效率。[3]
例如: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為學生講解統(tǒng)編版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我是獨立的”的時候,道德與法治教師根據教材內容設計了三個教學目標,分別是:要求學生通過小調查、照鏡子等活動,多角度了解自己的特點與品質;要求學生通過故事感悟正視自己的不足,培養(yǎng)學生認同自我,接納自我的態(tài)度;要求學生通過與自己對話,感受自我期望以及自己的內心世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講解完這一節(jié)課的內容以后,與班級里面的學生進行了深入的交流,了解了學生在完成這幾個學習目標時的感受。很多學生都反映不知道如何與自己對話,也無法了解到自己內心的世界。因此,這就可以看出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上還存在著不足。學生的反應情況也可以作為評價教師教學目標設計優(yōu)劣的參考標準之一。
新課標規(guī)定小學道德與法治這一門科目的教學內容應該達到五方面的要求。第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選擇比較貼合教學課題的教學內容,并且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將有限的教材內容發(fā)揮到最大的效果。第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設計的教學內容應該具有明顯的教育性,教師要注意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相關內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相關知識以及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到課堂教學當中,全面提升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第三,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完成自己設計的教學任務,而且也要注重解決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教學內容以外的問題,全面滿足學生對于知識的需求。第四,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講解教材內容的時候,要盡量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建立起聯(lián)系,幫助學生更加容易地理解教材知識。第五點,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由于小學階段一個班級里面有很多學生,每一位學生都具有他們的個性特點,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也要根據每一位學生的不同性格特征,來設計合適的教學內容,這樣可以有針對性地提升每一位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可在教學過程當中,利用講故事等方法,去將道德與法治知識內容利用語言去講解出來,讓學生在故事當中去了解到相關教學內容,使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接受度變高,同時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在進行語言講解時,要進行創(chuàng)新,讓學生通過學習去更好地了解到日常生活中所存在的道德與法治內容,去觀察生活,認知生活,從而讓學生成為生活中道德與法治的引導者。[4]
例如: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為學生講解統(tǒng)編版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九課“生活離不開規(guī)則”的時候,道德與法治教師主要通過提問的方式來講解這一課的教學內容。教師為學生設置了幾個問題:如果我們的生活離開規(guī)則會是什么樣的呢?你們喜不喜歡被規(guī)則約束呢?生活到底可以沒有規(guī)則嗎?我們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有哪些規(guī)則呢?在講解完這一課的內容以后,道德與法治教師與不同的個性特征的學生進行了交談,充分了解了學生對于提問的教學內容的滿意程度。有部分學生反映很喜歡這樣的教學內容,可以引導自己一步一步進行學習,但是有一些學生并不喜歡這樣的教學內容,他們更希望教師可以直截了當地將一些知識點教授給自己。這可以說明道德與法治教師的教學內容還有改進的空間,相關教師也可以以學生的感受來作為評價教學內容設計是否合理的依據之一。
新課標對小學道德與法治這一門課程的教學過程提出了幾點硬性要求。第一,小學道德與法治這一門課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應該是完整的、緊湊的,并且各個環(huán)節(jié)之間應該具有一定的聯(lián)系。第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根據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重要程度不同,對教學環(huán)節(jié)合理分配時間,教師要分配大量的時間給一些比較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而對于一些重要性程度不是很高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就可以一帶而過。部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評價的時候,往往會根據網絡上看到的評價標準或者學校提供的硬性條件來進行評價,沒有考慮到學生實際的聽課感受,這樣是非常不正確的。為了改善這種情況,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就要注意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并且在課下及時了解學生的聽課感受,以此作為一個參考因素來對教學過程進行評價,這樣可以得到更加全面的評價結果。在教學課堂當中,教師對于學生所反映出來的學習情況要予以重視,注意學生的學習實際感受。教師在對教學過程進行評價改革當中,要參考學生的實際感受,在課堂上要以學生為主體,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導作用,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增強學生的學習感受,從而進行教學過程評價,優(yōu)化教學過程,讓學生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學過程當中,與教師共同發(fā)展。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當中,要培養(yǎng)學生認知能力,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力,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不能只是對于學生進行單純的知識灌輸,要讓學生了解到道德與法治的實質,改變學生的傳統(tǒng)思想,發(fā)展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在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當中去認識到道德行為,豐富學生的法制知識儲存量。在實踐活動當中,教師可明確觀察了解到學生的實際體會與感受,同時在了解到學生的感受之后,教師可對教學過程進行整改,使正確的教學過程在學生的學習生涯當中有良好的積極作用,同時,讓學生在教學過程的體會與感受作為進行教學過程評價改革的依據。[5]
例如: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為學生講解統(tǒng)編版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七課“請到我的家鄉(xiāng)來”的時候,道德與法治教師將班級里面的學生就近劃分成了若干個學習小組,讓學生在小組里面交流自己的家鄉(xiāng),學生可以說一說自己家鄉(xiāng)的特產、風俗文化等等。但是,在小組交流的過程,道德與法治教師發(fā)現,有部分學生不愛與其他的學生進行交流,在小組內也是默不作聲,只是聽其他學生進行表達,可以看出來這部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并不快樂。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課下與這些學生進行了交流,這部分學生表示自己并不喜歡與某位同學分到一個小組,但是,由于教師就近劃分小組不得不與這位同學分到一個小組,所以就會造成自己在組內并不喜歡發(fā)言。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將這些學生的反映意見作為自己改進以及評價教學過程的依據之一。
新課標規(guī)定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具備以下幾個基本素質,包括:儀表端莊,教態(tài)自然,態(tài)度和藹、語言規(guī)范、感染力強、板書規(guī)范、綱目清楚、作風民主、教學組織能力強、知識功底深厚、學科視野寬廣等等。因此,很多教師或者學校在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的素質進行評價的時候,也常常會以這幾個基本素質作為評價的依據。其實,除了這幾個基本素質以外,在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的素質進行評價的時候,也應該考慮到學生對于教師的印象,將此作為評價教師素質的依據之一,這樣能夠獲得更加全面的評價結果。在小學階段,教師的素質對于教學也是起一定程度的影響,教師擁有良好的素質可以讓學生對于課程所感興趣,讓學生在課程當中去學習到更多的道德與法治知識,使學生全面發(fā)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在進行教育教學過程當中,要注意自身的儀態(tài)與表現,對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當中,學生對于教師的印象也是有很大影響的學生,學生對于教師的良好印象可以使教學過程開展的較為順利。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學習能力不足,發(fā)展不夠全面,因此更需要老師具備專業(yè)的學習素養(yǎng)去引導學生學習,加強學生的自我發(fā)展能力。讓學生在與教師的接觸過程當中加深對教師的印象,從而以此為依據對教師素質進行評價改革。要從兩方面對教師素質進行評價,一方面不僅要求教師有專業(yè)的能力素養(yǎng),同時教師在思想上也有正確的思想觀念。教師要進行終身學習,不斷地閱讀學習,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知識能力,在學生提問到與相關學科無關的問題時可以幫助學生進行解答。同時,教師要了解到相關的法制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本領,深刻理解教材,才能更好的去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另一方面,教師還應注意自己的儀容儀表,良好的儀容儀表可以給學生一個良好的印象,增加教師的親和力,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變得親近,使之后教師的教學過程開展的更加順利。在適應新課改的要求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展現自身完美儀態(tài),要有較高的教學素養(yǎng),同時,教師也要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在學生提出問題時,教師要有一定的解決能力。教師要在自身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量的情況下去進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教師不僅能讓學生學會知識,同時也要教會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在道德與法治當中去全面綜合發(fā)展。因此對于教師的素質進行評價改革,可以根據平時學生對于教師的印象去進行參照。[6]
例如: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為學生講解統(tǒng)編版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十課“愛心的傳遞者”的時候,道德與法治教師要求學生通過學習這一課的內容,能夠感受到生活中各種不同的愛,體會到日常生活中的關愛,幫助學生學會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傳遞愛。道德法治教師將對學生布置的學習任務劃分成幾個小目標,并為學生板書在黑板上面,然后按照備課內容對學生進行講解,包括:以PPT的形式為學生展示雷鋒的故事,幫助學生學習雷鋒身上的美好品德;通過教室里面的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播放歌曲《愛的奉獻》以及短視頻《傳遞愛心》,讓學生體會到幫助別人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樂于助人的美好品德。在講解完成這一課的教材內容以后,道德與法治教師為了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在課下與班級里面的學生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在談到板書的時候,很多學生反映通過教師書寫的板書并不能夠明確了解到自己在課堂上面要完成的教學內容是什么,這就反映出來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自身素質方面存在的不足,道德與法治教師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需要逐漸提升自己這方面的素質。而且,道德與法治教師也可以將此作為參考標準之一來完善對自身素質的評價。
總而言之,如今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評價還存在很多方面的漏洞。通過將對話教學的教學方式引入到課堂教學當中,能夠大大完善教學評價體系,讓教學評價變得更加合理、科學以及全面。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通過以上提到的幾個方面來對自己的教學評價進行相應的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