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振宇
(江蘇省泗陽致遠中學 江蘇 泗陽 223700)
新課改的全面推行,讓教育逐漸地與應試脫離,關注的重點也移向了學生個人,培養的是學生的知識與實踐結合的探究能力。初中數學的教材免不了乏味枯燥,公式的理解和掌握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困難。因此,教師需要在教授初中數學知識點的同時也要充分的與生活進行聯系,實行生活化教學,提高學生對于初中數學的學習熱情。
初中數學知識點雖大多偏基礎,但對于大多頭腦還在發展的初中生而言,抽象思維能力及邏輯思考能力都存在一定的不足,無法更好的領悟初中數學知識點的精髓,由此而產生茫然感和陌生感。初中數學生活化的教學模式,有利于緩解初中生對于剛入門初中數學的緊張感和陌生感,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更好的認識初中數學的全貌及大概,更加直觀地了解到初中數學所帶來的意義與作用。讓數學知識點與生活實際產生聯系,有利于學生直接的認識到初中數學的趣味性和應用性,幫助他們在生活實際上更好的運用數學的知識點,從而提高學生對于學習初中數學的熱情和積極性,在興趣上發展,進一步提高著數學的學習成績。
數學教學的本質在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分析理解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初中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學生通過學習獲得適應未來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初步學會應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化的數學資源也被廣泛地應用進數學教材中,為了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更好地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服務社會,解決在生活中所遇見的數學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的學習回歸生活,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系,為學生創設合理的生活情境,讓數學知識生活化,數學教學方式生活化,幫助學生降低知識難度,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首先是教學目標生活化。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屬,它關系到教師的教學方向、重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運用以及教學效果的評價等。教學目標強調將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放在首要位置,以提高學生知識水平為基礎,通過教學活動發展學生的學習技能,促進學生情緒情感的形成。因此,教師在撰寫教學計劃時,應該首先確定教學目標,然后才是為了達成目標而選擇的教學策略,擬定教學程序,以及實施目標所進行的教學活動過程。
其次是教學過程生活化。教學過程生活化是指教師在課程導入、課程教學、課后作業等環節中要充分結合生活化的內容進行設計。教師通過生活化的課程導入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手段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最后在利用生活化的課后作業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提升學生的知識實踐能力,讓學生能夠將數學知識更好地運用到生活中。
最后則是教學內容要生活。數學知識源自于生活,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數學現象都可以作為學生的數學學習素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在教材中挖掘生活內容,這樣就可以將生活情境引入進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進行學習會更加的容易。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運用生活化的情境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能夠充分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結合生活經驗理解數學知識。
3.1 與生活實際展開充分的聯系。在傳統的授課方式上,初中數學教師一般傾向于效率性的教學,常常是推算完公式的演變過程,再讓學生自行推導,熟記公式后再挑選幾道題來練手,以此完成對公式的初步掌握。然而這種傳統的教授方式存在一個很大的弊端,那就是失去與生活實際的聯系,讓數學知識點變得抽象而不具體。因此,教師需要創設一定的生活化情境,讓學生能夠在與生活實際產生聯系的同時充分的運用初中數學的知識點,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與學習質量。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數學知識的呈現不應該脫離現實的依托,教師要將抽象地數學知識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從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依據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兩個方面入手引入學習內容。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與數學知識相連。從學生看得見,觀察得到的事物開始,讓學生在具體感知數學概念、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真正地接受數學知識。
例如,以《平行線的性質》教學為例。平行線的性質學習不但是為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的證明提供了轉化的方法,更是為今后學習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識的學習奠定了理論基礎。為了培養學生具有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改變以往講授式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創設教學活動。教師首先通過一段視頻向學生展示學校中常見的名學生所熟悉的足球門框、操場跑道等具有平行特性的事物,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操場平面上跑道上的兩條直線,幫助學生建立直線的表象,通過建立起的直線表象發現其平行的性質。
在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時,教師可以創設菜市場的生活化場景,讓學生來充當賣家,自行進行相關的換算。也可以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增加競賽的方式,獎勵運用更有效率的數學方法的學生,并積極地把這種思維和方法發散給學生,在情境體驗中又能夠得到實質的知識掌握與運用的方法。同時,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課外實踐,比如在學習幾何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用最簡便的方式來運算出一棟大廈的總面積或一塊地方的總體積等等,在觀賞幾何建筑帶來的建筑美的同時也能更好地鍛煉思維,增強學生平時對生活的觀察力與思考力。
3.2 生活化提問,引發思考。提問是開展數學教學活動的常用方法,對于數學中的概念如何記憶?這個定義怎么寫?這個公式是什么?這種在現實生活中與學生交流、直接提問的簡單明了的方式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問題,學生也很容易明白學習數學的價值和重要性。在老師的指導下,幫助學生發展更深層次的數學思維,更好地發展學生數學學習的自發性和樂趣。為此,教育工作者必須學會將生活中的問題與數學技能結合起來的方法,以使問題自然、有效、有說服力,對學生產生巨大的幫助,使他們可以更好地學習數學。例如,在教學《一元一次方程》這個內容時,在學生學習一元一次方程的含義、特征、內容、典型表達等相關的內容之后,可以提出一些與生活相關的問題,比如:小雨和小希都是25歲,小雨的年齡比小希的年齡大8歲,那么,小雨和小希各是幾歲呢?然后學生設x,建立一元一次方程,并求解方程得到答案。這個現實問題的提出激發了學生研究這個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可以讓學生更清晰的理解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3.3 運用生活化的實際事例來解釋原理。生活處處都需要數學。經濟、政治、文學中都對數學有一定程度的運用,因此,教師在編纂數學題目時,要注重題目與課外知識的結合,讓數學題目更加地生活化,也有利于學生掌握除了數學知識點以外的東西,增長自身的綜合知識面。比如,教師可以以政治中會常常出現的勞動生產率為計算背景,羅列出各條件讓學生進行計算。
例:已知某某公司各部門的從業人員平均人數為124,而其中的工業增長值為24%,求算總公司的勞動生產率為?讓學生在產生思考的同時也能掌握簡單的勞動生產率的計算方法,提高學生在學習數學相關方面的綜合素養及綜合能力。
不僅如此,教師還可在日常生活中采集數學知識,找到生活化事例。以《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學為例。本節課是在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組后面臨的一個新的問題,而在此之后,所將要接觸到的不等式的性質,一元一次不等式組,二次函數及方案設計等問題都要用到本次課堂教學所學內容,所以本次課程在整個中學數學教學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根據新課程目標的指引“讓學生從現實生活中或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學問題,通過解決問題幫助學生初步建立不等式的模型思想,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應用意識。”因此,本次課程的開始教師可以為學生用多媒體動畫的方式,為學生展示生活實例“兩個體重相同的孩子正在蹺蹺板上做游戲,現在換了一個大人上去,蹺蹺板發生了傾斜,游戲無法進行,這是什么原因呢?”通過實例創設情境,從“平等”過渡到“不平等”,讓學生觀察從而得出“平等”與“不平等”所表示的概念及含義,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教師再為學生講解與生活相關的例題,在例題講解的基礎上將知識分為兩個板塊提供給學生采用單獨練習、小組討論等形式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切實做到理論聯系實際。
3.4 利用多媒體技術來設計數學游戲。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僅是教學手段上面的更新,學生對于手機中的游戲也具有多方面的涉獵。教師在基于提高學生學習熱情度的基礎上,可以往這一方面進行深度的思考。因此,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來進行初中數學知識點的教學,比如,在學習正數與負數的知識點中,教師可以設計兩個溫度計,以0為基點,讓學生更直觀的明白負數在生活實際上的運用,同時也能進行游戲競賽,讓學生能夠自行調節溫度,并就溫度來拓展多方面的知識,如哪部分的溫度是人類的正常溫度、哪個度數以下水會化成冰,在游戲的過程中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也同樣提高著他們對于數學知識點的理解與運用。教師也可以搜集市面上的偵探推理游戲,截取一部分的實況來讓學生們同步解密,在創新教學方式的同時也能跟上學生的潮流,發展學生對于學習及運用的興趣與能力。讓游戲和數學更好的結合、在游戲里融合生活化的元素,都需要初中數學教師的不斷思考與探究,深度的完善生活化教學,更好地推動教學質量,也為自身的綜合教學素質打好晉升的基礎,真正把生活融入教學中去。
3.5 設計生活化的作業,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新課程改革的指引下,要求教師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多探究、多思考、多創新。課后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延續和補充,是學生鞏固知識,提高個人能力的重要方式。通過課后作業可以有效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有利于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初中階段的學生好奇心強,也具有一定的實踐能力,因此,教師一定要結合學生實際,創新形式布置課后作業,通過這樣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首先,教師可為學生設計與生活實際相關的應用題。在學習了如何解決利潤問題后,教師就可以針對這一主題設計與生活相關的應用題加強學生知識的吸收。如“紅星路小學七年級社會實踐小組去商場調查某某牌服裝店的銷售情況,了解到該服裝店以每件60元的價格購進了襯衣300件,并以每件120元的價格銷售了250件。該商場為了將剩下的50件銷售出去增加銷量。請你幫服裝店計算一下,每件襯衣降價多少元時,銷售完這批襯衫正好達到盈利的45%的預期目標?”讓學生在生活場景下思考解決該應用題的方式,并進行一元一次方程的計算。
其次,教師還可以設計探究性課后作業。例如為了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正方形及其性質,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同時讓學生體會到正方形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極其豐富的文化價值,教師可以“正方形的性質”為主題的實踐作業,讓學生將正方形按以下要求分割成四塊:①分割后是軸對稱圖形②四塊面積相等。讓學生通過動手實際操作,在實物上進行分割,然后將得出的結果填寫進實踐報告中。還例如在學習了統計與分析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調查了解本地手機和固定電話在使用時的收費情況,并分析說明怎樣更省錢,更方便。
初中數學生活化課堂的建構,主要的發展主體便是學生。教師必須要把學生放在發展與學習的主體位置上,改善自身的教學理念,認識到生活化課堂建構的必要性。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數學的學習氛圍,運用生活化的素材進行與知識點的融合,讓學生領略生活中的數學之美,都是讓學生在抽象化的概念中更能抓住內核進行問題解決的積極措施。這樣,學生慢慢地對數學產生相應的興趣和熱情,才能更好地推動他們數學學習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