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岳山
(新疆阿克蘇地區(qū)沙雅縣蓋孜庫木鄉(xiāng)第一小學 新疆 阿克蘇 842200)
對于小學數學學科來看,數學練習題的應用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內容。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也只有通過精心設計練習題,才能夠幫助學生真正做到快速掌握相應的基礎知識,并逐步形成系統的數學學習技能,推動學生在一次次的習題練習中,提升學生的數學水平。但是,教師也需要注意,練習題的設計與使用必須要根據現實教學情況進行調整,畢竟,練習題練習的結果,其實也是對課堂教學結果的一種反饋。對此,想要在教學中確保數學練習題的設計更加合理、科學,其實要通過以下幾點方式來進行落實:
數學學科知識的學習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過程,目前小學數學教材內容經過多次修訂完善,已經形成系統的改革。多模塊教學內容展示,方便教師有針對地開展教學活動。因此,教師在教學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想要保證練習題的使用能夠具備針對性與有效性,就需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來確認不同的練習題練習形式,這樣才能確保練習題在使用的過程中,能夠真正做到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有效理解,同時也可以在反饋的過程中,使教師能夠認識到學生身上的短板。
1.1 實操練習。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他們的記憶時效其實并不長,而且學生其實是以潛意識記憶的方式為主。這時,就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學生在上課時其實也認真聽講了,但是他們很快就會忘掉教師所講的內容。與此同時,對于很多學生來看,他們的短時記憶能力其實很好,比如在閃卡訓練上,學生很容易就能夠記住相應的圖形,但是一旦脫離了特定的環(huán)境,學生就會忘記相關的內容。因此,教師必須要明白,只有通過練習題的使用,讓學生進行實際的操作訓練,這時才能夠使學生鞏固記憶,并將潛意識記憶轉化為形象記憶,從而儲存在腦海當中,這樣才能夠使學生真正就知識點進行有效應用。基于此,為保證教學工作開展的有效性,教師必須要結合相關教學內容來實現解決由于數學抽象性問題所帶來的影響,這樣才能將抽象邏輯轉化為形象邏輯力,使學生在實際練習的過程中,能夠通過實操的方式進行轉化,并通過這種方式初步感受所學的數學知識,進而在實踐的過程中進行不斷鞏固,這樣才能使學生的能力獲得成長,幫助學生深入學習與掌握數學知識。
例如,在學習“比一比”的相關內容時,為讓學生能夠形象地認識到“比”是什么意思,數學教師要結合現實案例帶領學生進行實際比較。例如,教師在課堂教學時直接引導學生進行身高比較,看看誰更高,這樣通過形象的對比,學生就能很快理解到什么是“比”。與此同時,在練習題的設計上,為使學生能夠真正認識到“比”之間的關系,并讓學生能夠分辨哪一個更大?哪一個更小?哪一個更長?哪一個更短?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所帶的一些物品來進行優(yōu)化設計。比如,讓學生利用尺子實際練習比較,鉛筆和鋼筆哪一個更長?自己與同桌的筆袋哪個更大一些?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是緊扣本堂課教學內容的練習題,而且也可以通過實踐操作的方式,讓學生真正在現實生活中進行比對,不僅有利于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與應用,也可以在訓練的過程中,幫助學生與他人形成友好的關系,從而實現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目標。
1.2 思路練習。思路練習的使用,其實指的就是在課堂練習題的設計與應用過程中,不以具體的筆頭計算來讓學生進行動筆處理,而是讓學生通過以說的方式來將自己的解題思路進行敘述。這樣,通過這種互動交流的模式,其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打開學生的思維想象力,并使學生的思維獲得拓展。同時,通過這種思路練習的方法,其實也有利于提高課堂的教學氛圍,并使學生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實現思維活躍度的提升,這時通過學生之間的思維共鳴與發(fā)展,其實更能夠實現幫助學生打開自己的思路,并獲得一些新的觀點。對于這種思維訓練來看,其實也是口頭練習當中的一種,因此對于一些簡便算法、口算以及四則運算等內容,教師也可以利用卡片播放的形式,讓學生進行口頭練習,這樣不僅不會占據課堂過多的時間,也可以完成大量的訓練,這時就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對于一些概念性的內容來看,很多學生其實容易出現混淆的現象,尤其是一節(jié)課當中所涉及的內容較多時,教師也可以利用這種方式進行口頭上的反饋,這時教師就能夠及時從學生那里獲得信息,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此外,利用這種方式進行訓練,其實更容易幫助學生形成解題技巧,并能在很大程度上使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與思考解決能力有效提高,更能夠有效糾正學生思維過程中的缺陷,并且能夠實現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思維敏捷度。
例如,在鞏固10以內的加減法時,教師就可以出這樣一道練習題:有一位農場主,聘請了一位工人為他打造新的雞舍,工人需要工作七天,每一天的工資是一根金條。但是,農場主為了不付給工人工資,就打造了一根總長為七的金條,但是農場主只允許工人切兩刀,且每一天又要付給工人一根金條的工資,那么如果你是工人,應該如何切金條才能保證自己每天都有工資呢?這樣的問題,在口頭訓練當中,其實特別有利于幫助學生自己理清思路,而且問題其實并不難,只要學生認真思考并進行置換,就是十以內的加減法。但是,這樣的問題往往具備著一定的邏輯陷阱,因此利用這種口頭訓練的方式,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思路與解題的過程,這在很大程度上為學生創(chuàng)造數學思維培養(yǎng)的機會,并能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深度與廣度。這樣,通過這種訓練模式,并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其實更有利于幫助學生生成相應的解題技巧,同時也能在學生互幫互助的過程中,通過練習題的使用,真正實現解決數學問題。
1.3 筆頭練習。陶行知先生作為偉大的教育家,其實早就已經提出過相應的思想,而且也強調了學科知識的學習必須要通過多種感官的共同參與。因此,對于課堂練習題的設計與使用來看,教師必須要保證所有題目的設計能夠使學生靜下心來認真完成,這時才能夠達到高效化的處理。但是,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看,想要讓他們安靜地坐在座位上去做練習題,必須要保證練習題能夠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這種練習題在進行設計的過程中,其實是比較困難的,因為筆頭練習題的使用必須要具備著一定的難度,并且是口頭練習無法達成的練習。因此,教師必須明白筆頭練習究竟練的是什么,這時才能夠使筆頭練習題的設計能夠真正為學生的成長帶來幫助。
例如,在“乘加乘減”的學習中,其實就包括了口算、估算以及筆算三個部分,對于口算和估算來看,完全可以利用口頭練習題來完成鞏固,而且在筆算當中也有一部分也可以利用口算進行完成。但是,為了讓學生明白筆頭練習的真正含義,教師需要從簡單的問題入手,讓學生明白簡單的算理,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為難題計算奠定扎實基礎。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其實能夠發(fā)現很多數學的思維題,如果只是讓學生進行觀察,或者是讓學生用嘴巴敘述自己的思路,其實學生并不能夠保證將正確的答案解答出來,而只有在筆頭練習上,通過不斷的書寫與繪制,這時學生的思維才會更加活躍,并且也能夠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流暢。因此,通過開展數學筆頭練習題的使用,其實更有利于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還能幫助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扎實應用技能。另外,因小學生大多剛接觸筆算練習,自覺性與自律性都不強,因此在設計并布置練習題時,要保證練習題的趣味性與本堂課的貼合度,這時就能以他律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通過這種筆頭練習題的使用,其實教師更能夠清楚本節(jié)課教學當中的不足,同時利用筆頭練習也能夠真正做到幫助學生規(guī)范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畢竟,在筆頭練習題使用時,教師需要將相關問題抄錄在黑板上,而學生會模仿教師的行為習慣,這時學生在筆頭練習上,也會一筆一劃的認真去寫、認真去做,這樣在不知不覺間,就會通過潛移默化地影響,使學生不斷規(guī)范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與書寫態(tài)度。
學生之間的發(fā)展是不平衡的,而且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其實有時學生的個體差異會十分的明顯。對此,在教育教學工作開展的過程中,針對練習題的設計與使用來看,如果一直是以同一水平的練習題進行應用,其實很難實現保證練習題的應用效果[1]。同時,根據當前新課標的要求來看,學生在數學學科的知識學習過程中,教師必須要保證讓學生能夠學到有用的數學,并在學習與應用過程中,有效完成數學學習目標。為此,在設計課堂練習題難易度與數量上,其實要具備著多樣性與差異性的特點,這樣才能更適用于學生的成長。
2.1 口頭練習。這里的口頭練習并不是教師隨便問一個問題而讓學生去回答,而是根據教學的內容進行單項式練習題的使用,從而在練習過程中幫助學生快速消化知識點,以此來讓學生獲得數學能力的成長。例如,在講解“矩形面積”知識點時,教師帶領學生一起推導面積公式后,利用問與答的方式,向學生展示正方形的長寬各是多少,并讓學生直接運用公式進行口算,從而得出正方形的面積。與此同時,教師也要在這個過程中,巧妙地安排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并讓學生自己去感受正方形與長方形面積之間所隱含的關系。通過對比練習,實現進行知識遷移與類比,并讓學生自主對長方形的面積公式進行推導,這時對于練習題的使用來看,則能充分體現出知識的連貫性與后續(xù)性,并且也能夠通過這種強化訓練的模式,通過單項訓練來提高學生的思維理解力與連貫性。
2.2 促思練習。促思練習題的使用,其實是對一些變化較大,且具備著綜合性的練習題進行設計與使用的一種模式。而且,對于這類問題來看,常常會出現變式,所以它也被叫做變式練習題的使用。在這種練習題使用的過程中,主要強調的是學生的知識轉化技能是否達到相應的標準,而且也是幫助學生進行知識內化的一個方式。例如,在矩形面積計算的學習過程中,當學生已經能夠熟練掌握正方形與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后,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練習題:山羊媽媽想要買一塊地皮種植綠草,但是售賣土地的小鹿現在有一塊正方形的土地和一塊長方形的土地可以售賣,同學們能不能幫山羊媽媽算一算,是正方形的土地面積大?還是長方形的土地面積大?這樣的數學問題,由于教師其實并沒有告知學生具體的邊長,這時需要學生通過對比練習后掌握的面積知識進行分析,從而知道兩塊土地的長和寬,亦或者是邊長。通過這種練習的方式,既能夠實現鞏固矩形面積計算公式的運用,而且也可以讓學生真正理解到,想要求得一個物體的面積,必須要滿足相關的條件。
2.3 拔高練習。拔高練習主要就是考查學生創(chuàng)造性以及思考性情況的一種題目。而且,在使用與練習的過程中,這種練習題往往能夠實現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強化與優(yōu)化。仍然以矩形的面積計算為例,在進行練習題的設計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估算的方式進行題目設計。比如,想要求得橡皮的面積,應該怎么做?并說一說你是如何估計的?以此來實現發(fā)展學生的估算意識。大部分的學生在學習過矩形的面積公式之后,都會說在計算橡皮的面積時,需要先估計橡皮的寬是多少,長是多少,然后再利用面積公式來進行求導。這時教師其實就可以提出疑問,為什么要先估計出橡皮的寬與長?通過學生的回答,就能夠讓學生自己進一步明確想要求得一個物體的面積,必須要知道它的寬和長,或者是知道它的邊長。之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實際進行對橡皮的長和寬進行測量,從而求得精準的面積,以此來實現強化公式的運用效果,并通過實際的計算與估算進行比較,進而實現對物體的面積進行直觀的認知。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在練習題的設計過程中進行強化處理。比如,直接告訴學生,現在這塊橡皮的寬需要增加2厘米,長需要增加3厘米,并讓學生求得全新面積的大小。這是在之前所形成結論的基礎上所開展的一種拓展,并且能夠使學生在計算的過程中,提高自身思維的全面性與靈活性。
練習題的使用不僅要跟隨課堂教學的內容進行更改,更要跟隨年齡的變化進行更改。畢竟,不同階段的學生在年齡發(fā)展上所表現出的特性是不同的,因此學生對于練習題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基于此,教師在練習題的設計過程中,其實要準確把握學生的年齡特征,更要根據學生的興趣因素來實現設計,這時才能保證練習題的應用效果。
3.1 探索練習。即使是年齡較小的小學生,其實每一名學生的潛在發(fā)展能力都很強,并且經過一段時間學習后獨立學習能力也有效提高,并且每一名學生都有表達自己的欲望。但是,對于傳統的學習方式來看,教師其實會忽視學生的發(fā)展,同時也造成了學生在學習上很依賴老師的問題。對此,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教師在練習題的設計過程中,必須要保證練習題能夠具備著一定的探究意味,使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有效發(fā)揮,并在練習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創(chuàng)造能力。例如,在“認識圖形”的練習題設計上,教師就可以選擇讓學生利用七巧板進行練習,并通過用投影投出不同的圖案,讓學生利用七巧板進行自主拼搭。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獨立完成相關的練習內容,并且教師也可以利用競賽的方式,讓學生進行比賽,看看誰拼得又快、又好、又正確,還能在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通過不斷地嘗試來一步步縷清思路,并最終拼成正確的圖形。
3.2 游戲練習。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自控力較差,多數時候是無意注意占主導地位,因為練習課沒有新授課有吸引力,學生容易無所謂,容易心不在焉、紀律松散。為此,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巧用練習素材,巧妙地把學生引入數學學習的情境。游戲無疑是學生最為喜愛的一種活動形式,而且在數學教學中,游戲其實也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教學手段。畢竟,在游戲當中,學生的注意力會更加持久,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師安排的教學活動中,在濃郁的學習氛圍中學習更多知識。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設計課堂練習題時,其實也可以選擇游戲型的練習題讓學生進行使用,并使學生能夠在游戲的氛圍中進行發(fā)展。例如,在學習“找規(guī)律”時,練習題的設計就可以利用小游戲的方式來進行強化。比如,教師可以設置幾組動態(tài)圖片,并在快速播放的過程中,強化學生記憶能力,找到其中規(guī)律。此時,學生的注意力不僅會更加集中,并且這種游戲的形式也能夠有效激活學生的積極性。
3.3 生活練習。數學知識其實體現在生活當中,而且要讓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數學問題,并實現利用已知的數學知識來進行對未知的數學問題進行解答,這時,學生會發(fā)現數學學科的學習意義與價值,并積極投入到數學知識學習中去。例如,在學習“米、分米、厘米”有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日記的形式開展知識應用練習。如:早上,吃完10厘米寬、3厘米厚、12厘米長的面包,并喝了一杯1分米高的牛奶后,我飛奔出家門,朝著150米開外的學校奔去。時間已經過了1分鐘,還有兩分鐘上課鈴就響了。當我到達學校門口時,大門還有1分米的空隙就關上了,我這時使出最大力氣直沖上前,終于順利進入校門。我開心的笑了,望著操場上15米高的五星紅旗桿上的紅旗,我下定決心,明天一定要早起,不能再把15厘米寬的鬧鐘扔到床下了。日記的練習形式新鮮貼近生活,使同學們笑得前仰后合。只有讓學生親身經歷,才會在經歷中感受到數學知識的重要,并有效掌握應用技巧。
又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的相關知識后,練習題的設計可以是詢問學生,為什么學校的伸縮門會被設計成平行四邊形?教師就可以通過進一步引導相關的概念以及讓學生實際進行練習,進而有效引導學生將學習目光從教材轉移到現實生活中,這時學生則會更有興趣去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由此可見,精心設計的數學課堂練習,直接關系到一堂課的成功與失敗。在“新課標、新理念、新實踐”活動中。提出:每名學生都要積極進行有價值的練習,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練習中獲得不同的發(fā)展。為此,從設計課堂練習題的目標與方法上出發(fā),不僅僅是讓學生去做數學題,而是要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意識與興趣,更要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與動手能力,并通過多樣化的整合,使練習題變得更加豐富,形式更加靈活,這時才能夠使數學教學手段真正為學生的發(fā)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