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曄
[廣東省深圳市新安中學(集團)高中部 廣東 深圳 518000]
在素質教育不斷深入的背景下,教師在歷史教學中不僅要為學生傳授相應的理論知識,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促進其全面發展。家國情懷是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內容之一,是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體現學生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學生學習歷史和探究歷史應具有價值關懷,要充滿人文情懷并關注現實問題,以服務于國家強盛、民族自強和人類社會的進步為使命。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積極更新教學觀念,優化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不斷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家國情懷的含義主要包含3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家庭成員之間要和諧友愛,家庭和睦,與朋友之間應講求誠信;二是家國情懷不只是停留在小家的層面上,而應該具有家庭國家是一體的大國情懷,將疆域限制打破,實現民族融合,互通經濟,在思想上應相互交流,兼容并蓄,具有胸懷天下的格局與意識;三是作為中華兒女,應該勇挑重擔,關心自己的家庭、社會與國家,具體來說,就是建立認同家庭的理念,對社會負起責任,具有對民族的自信心與自豪感。
在高中歷史五大學科核心素養中,家國情懷素養不僅是歷史知識、能力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表現,還是歷史學科課程目標中的最高層級,在五大學科核心素養中居核心地位,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看作是歷史教育的根本旨歸。
2.1 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歷史觀的基礎上,還要通過家國情懷的培養,讓學生從歷史的角度認識中國的國情,形成對祖國的認同感和正確的國家觀,能夠認識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發展趨勢,形成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正確的民族觀,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2 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樹立學生正確的“三觀”。高中歷史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內容包括讓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了解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英雄人物。這些教學內容可讓學生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3 有利于加強高中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德育是教育各階段教學的重點教育內容,而歷史教學是學校德育教育的核心部分。德育是精神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源泉,一個人的道德發展影響著一個人的整體發展。在課堂教學和家國情懷等方面,德育教育具有的優勢明顯。第一,在德育內容上,家國情懷教育是鼓勵學生承擔責任,以國家和家鄉為榮,那么就有有兩個方面:家庭和國家:其重點是在家庭環境中培養學生的家庭依戀感,另一個重要的內容是家庭倫理觀念的發展,特別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文情感,尤其是孝道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顧炎武道:“有人倫才有有風俗,有風俗才有有政治,有政治才有國。”家庭是人際關系的主要組織,家庭倫理是維持家庭穩定的重要因素。從道德教育的角度來看,家國情懷教育占有優勢。在國家的背景下,從家庭與國家的關系來考慮,學生對國家的依戀是基于對家庭與國家關系的理解,因愛家而愛國,因為國家的穩定保證了家人的安全。其次,從德育教育目標來看,家國主義和德育教育的目標是一樣重要的。大學階段德育的目標是使學生發展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并具有優良的道德和心理素質,家國情懷的目標是對家和國有積極的認識,使學生對國和家有責任感和自豪感,責任感和自豪感是高素質高中生的基本要素,這為學生提供培養良好價值觀所需的資源和基礎。
3.1 結合教材內容,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教師要想弘揚家國情懷,就要結合教材內容,理清教學思路,明確教學目標。高中生正處于心智發展的關鍵階段,教師要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和幫助,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讓學生明白家國情懷在成長道路當中的重要性。有國才有家,國是千萬家,在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國家永遠擺在第一位。高中歷史教師要讓學生樹立愛國意識,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家國情懷。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系統化的學習歷史教材了解以家國情懷為核心的歷史文化知識,并且明白家國情懷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元素之一,要引導高中生將家國情懷理念融入自己的血液中。例如,在講解“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這一單元的時候,教師要融入家國情懷,讓學生深切感悟前輩拋頭顱灑熱血,為祖國的統一而做出的犧牲,要讓學生明白當前的生活來之不易,要珍惜眼前的生活,要為祖國的發展和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3.2 運用多媒體技術,展開家國情懷教育。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高中歷史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利用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構建高效的高中歷史課堂。通過多媒體技術來開展家國情懷教育,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了解自己所學習的歷史內容,了解家國情懷,從而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被動的教學形式轉化為主動的教學形式。教師在利用多媒體技術的時候,要緊緊貼合教學主題,不能偏離教學主題,要結合學生的發展規律制訂教學計劃。例如,在講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建設”這一單元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的過渡這一歷史進程利用更加形象、直觀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可以尋找與其相關的視頻或者是數據等歷史資料,讓學生通過觀看資料,了解到祖國的快速發展,認識到祖國的偉大,明白新中國的發展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明白身為祖國這個大家庭的成員,要為這個大家庭的發展貢獻力量。
3.3 通過自主化學習,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高中歷史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將自主化學習融入高中歷史課堂,讓學生學會自主探索問題和發現問題,從而讓學生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到家國情懷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例如,在講解“改革開放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一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設置相關的問題,讓學生結合教材內容探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形成與發展,讓學生明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指引著我們不斷向前,改革開放為我國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一系列正確的方針政策推動著我國的不斷發展。這種教學形式可以增強學生對祖國的自豪感,讓學生感到祖國的強大。身為新時代青年,要認真學習、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學習英雄前輩的精神。由此可見,通過多樣化的形式展開高中歷史課堂,可以弘揚愛國情懷,加強學生的榮譽感和自豪感。
3.4 培養學生認同國家與中華文化。文化作為民族靈魂,對于民族意義重大。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這為教師傳授家國情懷給學生,提供了豐富而具體的素材。例如,教師教授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二,里面有“古代手工業的進步”這一章節,教師可以向學生們展示古代中國手工業取得的成就,如紡織、冶鐵、絲綢、瓷器等,也可以介紹漢代絲綢之路的建立,西漢漢武帝派出使者張騫從甘肅、新疆等地到中亞、西亞,與這些國家交易絲綢等物品,使中國與國外的經濟文化交流得到增強。通過講授相關內容,能夠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同時,在授課時將授課內容與國家現在提出和實踐的“一帶一路”倡議相聯系,不僅能夠引起學生產生探尋古代歷史的興趣,而且能夠使學生理性思維得到鍛煉,思考與解決當前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再例如《輝煌燦爛的文學》一課,使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了解加深,增強了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同時,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可以引入現代學者研究古代文化的成果,評價古代文人的措辭,比如余秋雨、王國維等名師大作,能夠使學生對于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深入了解,對于歷史名人功過是非能夠正確認識,從而培養學生具備真善美的思想觀念,建立正確的三觀,樹立應有的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
3.5 培養學生對家庭、社會和國家具有責任意識。家國情懷是愛自己的國家與人民,以追求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為目標。家國情懷體現了高度認同自己國家的歸屬感,對自己國家有強烈的責任心與使命感,是深層次的文化認同。中國古代的許多先進人士都不斷地探索和追求著。
3.6 加強實踐教學,不斷升華家國情懷。
3.6.1 參觀考察。通過組織學生走入歷史博物館對中國歷史進行最直觀的感受,對于學生家國理念的增強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將參觀歷史博物館與課堂教學相結合,例如講解《辛亥革命》《抗日戰爭》等課程時,安排學生去相關博物館去參觀。除了與課程相關的博物館外,也可以參觀其他類型的博物館或歷史遺跡,使學生的知識面得到擴大,學習興趣得到提升。
3.6.2 在課堂上展示文物、遺跡相關視頻。由于歷史遺跡和博物館非常多,學生無法都去參觀,但是不能忽視博物館在歷史教學方面的重要性,因此,可以在課堂上建立“數字博物館”,通過網絡視頻、圖片等方式對文物內涵進行了解。圖片、視頻可以是教師自己拍攝的,也可以是網絡上搜尋得到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結合書本理論教學,圖文并茂,繪聲繪色的講解,能夠增加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增強探索問題的能力。
3.7 創設情境,感悟家國情懷。為了創設情境,教師需結合教科書為學生創造獨特的學習環境。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歷史事件的脈絡和歷史進程,同時更多地了解掌握歷史知識,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力,同時增加他們對歷史研究的興趣。在課程設置中,歷史教師必須整合和適應不同的教學資源,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來實現創設情景規劃。例如,在教授“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時,老師就引導學深刻體驗了以“人”字鐵路的形成。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在線資源收集相關材料和數據,并利用圖像和數據為學生構建情景。例如,教師使用多媒體展示京張鐵路系統,并問學生:“你覺得京張城際鐵路怎么樣?建設中比較難修的路為什么要修?京張城際鐵路的價值是什么?”當時,中國鐵路建設的內外環境十分惡劣,我們將捍衛國家的尊嚴和榮譽,讓學生感受到詹天佑的情懷,提升學生的家國情懷。
3.8 豐富資源,探尋家國情懷。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還應在課程中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資源,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家國情感的發展。鄉土故事具有很強的情感力量和精神價值,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很好的聯系,高中歷史教師應注重將本土資源納入課程,并使用本土資源進行教學,提升學生的家國情懷。例如,在“現代中國教育發展”課程中,許多學生表現出對教育的抗拒,如果只對教科書內容進行再復述,學生會覺得學習枯燥,學習無用。反過來,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展示從開學到現在學校變化的圖片,并將這些圖像作為教材,這使學生能夠從這些材料中總結學校的建設,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們變得更容易理解,并更好地理解現代中國教育發展的復雜性。教師為學生提供學校發展的圖文資料,可以更加清晰明了地培養學生在教育中對祖國的感情,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教育是相通的”。此外,在互聯網時代,互聯網上有很多關于家國情懷教育的照片、視頻和資料。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訪問相關的在線資源,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通過發展和提高學生的歷史知識,使學生的家國情懷得到提升。
總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素養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在教學中,教師要認識到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的現實意義,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各個歷史時期的英雄人物,通過教學情境、實踐教學活動等,讓學生產生感悟,提升家國情懷素養。教師還要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工具的應用優勢,豐富歷史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提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進而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