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琳雅
“人體和外界環境的氣體交換”是蘇教版生物學教材七(下)第4單元《生物圈中的人》第10章第3節的內容,包括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和呼吸運動的過程。對于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但對于人體的肺,缺乏具體認識。因此,本節課安排了“觀察豬肺組織塊”的實驗,以幫助學生認識和了解“肺泡適于氣體交換的結構”。而關于人體呼吸運動的過程,七年級學生好奇心強,思維敏捷,但缺乏知識基礎,對于復雜的呼吸運動過程理解起來難度較大,所以,本節課采用小組合作、模型展示、動畫演示等手段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和認識。
通過“觀察豬肺組織塊”的實驗,歸納肺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培養實驗觀察和分析歸納能力,樹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念;通過自制肺模型,感受呼吸運動的過程,培養觀察推理和語言表達能力,增強合作分工的意識;通過學習海姆立克急救法,提升關心他人、關愛生命的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說出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歸納肺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描述呼吸運動的過程。
教學難點:描述呼吸運動的過程。
師:同學們,今天上課前,我們先來玩個游戲,這個游戲的名稱叫作“吹懸浮球”。我們只需要把玩具平放,把小球放在出氣口,盡力深吸一口氣,然后對著吹氣口,均勻緩慢吹氣。然后大家來比一比,誰的小球在空中懸浮時間最長。請各組派一名同學上臺,每人領一個小球,可以先自行練習一下。準備好了吧?各就各位,預備,吸氣,吹!
學生一起玩“吹懸浮球”的游戲,游戲結束后,選出優勝者。
師:該同學的小球在空中懸浮時間最長,說明了什么?
生(齊):他的肺活量最大!
師:所謂肺活量,是指在盡力吸氣后再盡力呼出的氣體量。那一個人的肺活量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呢?我們的肺是如何與外界環境進行氣體交換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開啟人體器官——肺的探秘之旅吧!
[設計意圖]教師通過創設游戲情境,讓學生親自參與游戲,體驗肺與外界環境的氣體交換,讓枯燥的知識變得貼近生活、富有意義,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快速進入課堂狀態。
師:鼻、咽、喉、氣管、支氣管和肺,共同構成了人體的呼吸系統。作為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肺的結構和功能是什么樣的呢?讓我們一起來觀察桌面上的新鮮豬肺組織塊。
師:請大家和同桌為一組,完成分組實驗,看一看豬肺組織塊的顏色,捏一捏豬肺組織塊的彈性,試一試豬肺組織塊的浮沉,最后在水中擠一擠豬肺組織塊,并將觀察到的現象及時記錄在活動單上。建議同學們一個人戴手套進行實驗,另一個人及時記錄現象。實驗結束后把用過的手套扔在廢物缸內。
生1:我發現新鮮的豬肺組織塊呈粉紅色。
生2:我捏了捏豬肺組織塊,發現它有彈性,而且能夠擴張和縮小。
生3:我將豬肺組織塊放入盛有清水的塑料水槽中,發現它能浮于水面,說明肺的密度小,里面可能有空腔。
生4:我用手在水中慢慢擠壓豬肺組織塊,發現切面出現了大量微小的氣泡,跟海綿類似,說明肺組織塊有許多細小結構,能“裝”下氣體,這種結構就是肺泡。
師:據統計,我們一個成年人的肺大約有3~4億個肺泡。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肺泡的電鏡圖和光鏡圖,嘗試歸納肺泡的特點。(圖略。)
生5:肺泡有與氣體交換相適應的結構特點。①肺泡數量多,肺泡總面積大,這樣交換的氣體就多了;②肺泡壁薄,僅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有利于氣體的進出;③肺泡外表面纏繞著豐富的毛細血管,有利于氣體的交換。
師:正是由于肺泡具有如上結構,所以它非常適于進行氣體交換,是氣體交換的主要場所。而肺泡是構成肺的主要結構,也正因為如此,肺成為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是氣體交換的場所。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豬肺組織塊”的實驗,學生對肺的結構有更直觀的認識,為學習肺泡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結構特點做鋪墊,有利于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師:那我們的肺是如何與外界空氣進行氣體交換的呢?讓我們繼續探索有關人體肺的奧秘。我們一起來看幅圖片,觀察人體的肺在胸腔中被什么結構保護。(圖片略。)
生6:人體的肺在胸腔中被胸廓保護著。
師:呼吸時胸廓容積是否發生改變?老師這里有一個胸廓的簡易模型,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結構,前方的短木棒代表胸骨,后方的長木棒代表脊柱,中間連接的這些導線代表肋骨。接下來我和模型朝同一個方向站立,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隨著我深吸氣和深呼氣,胸廓容積是否發生變化?
生7:我們可以觀察到,深吸氣時,肋骨向上向外運動,胸廓擴大;深呼氣時,肋骨向下向內運動,胸廓縮小。
師:我們將人體胸廓有節律地擴大和縮小的運動稱為呼吸運動。那胸廓容積的擴大和縮小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原來使胸廓容積改變的肌肉有很多,其中起關鍵作用的是肋間肌和膈肌。接下來,我們就來探究肋間肌和膈肌的運動是如何導致胸廓容積改變的。
師:(教師將肋間肌所在區域放大,然后比對這個區域,制作了一個模型)我們來認識一下結構吧!其中,后方的長木棒代表脊柱,前方的短木棒代表胸骨,之間相連接的短木棒代表著肋骨,上下兩根肋骨之間連接的線繩代表肋間肌。中間的線繩變短就意味著肋間肌收縮。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先辨認下模型中的各個結構,然后體驗一下,隨著肋間肌的收縮和舒張,肋骨是如何運動的,胸廓又是如何變化的?
生8:隨著線繩變短,肋間肌收縮變短,肋骨向上向外運動,此時胸廓容積增大;隨著線繩變長,肋間肌舒張變長,肋骨向下向內運動,此時胸廓容積縮小。
師:除了肋間肌以外,還有一種很重要的肌肉,也可以使得胸廓容積發生改變,那就是膈肌。請同學們仔細觀看動畫,分析膈肌的收縮和舒張是如何導致胸廓容積改變的。
生9:膈肌收縮時,膈頂部會下降,胸廓容積增大;膈肌舒張時,膈頂部會上升,胸廓容積縮小。
師:正是肋間肌和膈肌的收縮和舒張,導致了胸廓的擴大和縮小。可是當胸廓容積改變時,里面的肺是否也發生變化呢?氣體的流動方向又是什么樣的呢?讓我們通過制作肺模型,來探究胸廓容積的改變和呼吸的關系。
師:(教師事先準備了各種材料,包括塑料瓶、Y型管、氣球、超輕黏土、透明膠等)我們先通過視頻來了解一下模型制作的過程。請同學們利用這些材料,制作呼吸運動模型,并說明每一部分代表什么結構。然后利用模型,嘗試探究胸廓容積的改變和呼吸的關系。
生10:我發現,向下拉瓶底,現象是氣球脹大;松手或向上推瓶底,現象是氣球癟了。所以我們得出的結論是胸廓擴大,肺擴張,氣體進入肺;胸廓縮小,肺收縮,氣體排出肺。
師:老師這里也有一個呼吸運動模型,針筒代表胸廓,里面的氣球代表肺,而活塞代表膈。請大家仔細觀察我手中模型的展示。
生11:當膈頂部下降,胸廓擴大,肺擴張,氣體進入肺;當膈頂部上升,胸廓縮小,肺回縮,氣體排出肺。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肋間肌模型,觀察到肋間肌的收縮和舒張引起了胸廓容積的改變,把抽象的問題直觀化;通過觀看動畫,分析膈肌的變化同樣也會引起胸廓容積的改變,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通過自制模型和模型演示,理解胸廓擴張與呼吸的關系,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教師通過優化呼吸運動模型,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有助于學生對呼吸運動概念的理解。
師:剛才我在做模型的過程中,不小心把異物堵進了氣管,大家能不能想想辦法,幫老師解決這突發狀況。
生12:(邊利用模型展示邊解說)我們可以通過在膈肌上施加外力,使胸廓的容積縮小,形成向外的氣流,將氣管中的異物沖出。
師:其實在生活中,由于異物堵塞氣管的情形還挺多。據統計,我國每年因為異物阻塞氣管,而導致窒息死亡的兒童大約有3000名。若是遇到這種情況,我們也可以利用剛才的原理來進行搶救,這就是著名的海姆立克急救法。讓我們一起跟著視頻來學習一下吧。
學生一起跟著視頻學習海姆立克急救法。
師:同學們,安全無小事,老師在此呼吁大家,課后認真學習并掌握“海姆立克急救法”,讓我們用自己的手,給危難之人帶去生的希望。挽救性命,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
[設計意圖]利用自制的模型來解決異物堵塞氣管的狀況,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生物學知識運用于實際問題中;教師和學生一起,跟著視頻學習海姆立克急救法,培養學生珍愛生命、關愛他人的意識,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生物學課標的主旨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整合教材資源,落實教學目標,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筆者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進行了嘗試。
本節課中,筆者設計了“新鮮豬肺組織塊的觀察”實驗,引導學生看一看豬肺組織塊的顏色,捏一捏豬肺組織塊的彈性,試一試豬肺組織塊的浮沉,最后,在水中擠一擠豬肺組織塊;幫助學生在體驗中加深對肺結構的直觀認識,感受肺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學生先觀察胸廓模型,從整體上理解肺所處的環境;然后體驗肋間肌模型,感知呼吸運動時肋間肌牽引肋骨運動導致胸廓橫向的變化;隨后自制膈肌模型,在建構模型的過程中加深對呼吸運動原理的理解;最后對模型進行應用,利用模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師通過構建不同的模型,幫助學生從整體到局部,由淺入深,逐步培養學生的模型開發及建構能力。
在模型的應用方面,教師巧妙地聯系了生活實際,將學生制作好的胸廓模型,與實際生活中的異物堵塞氣道現象相結合,分析了“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原理,介紹了“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具體操作,讓學生學以致用。通過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實際,嘗試將科學與技術應用于實踐,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培養學生對生命的尊重態度和對社會的責任感。
當然,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養成的,需要我們教師與時俱進,大膽探索,勇于創新,在提升學生的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方面進行積極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