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萬川
“以美育人,以美培元”,五育融合視域下的初中美育要求學校樹立大美育的理念,有意識地打通與其他各育的內在聯系,對美育課程的實施路徑、實施方式、學習評價等全面推進,激發美育發展自身內驅力,形成充滿活力、多方協作、開放高效的學校美育新格局。
學校將學生的幸福人生作為美育的終極價值追求,重新審視學校美育的邊界,提出“學校是座美育館”的大美育場館建設理念,切實加強美育的場域建設,有針對性地挖掘自然科學、傳統文化、科技文化、藝術等對師生的熏陶與感染力,以物象彰顯美育文化,以物形創新美育空間,以物理探索美育學習,以物語喚醒美育心靈,將美育融合進學習場所、勞動實驗場所、生活場所,全方位提升學生美育素養。學生時時處處受到美的熏陶,培養了賞美尚美的意識,提高了審美創美的能力。
學校提煉先進辦學理念,營造格調高雅、富有美感、充滿朝氣的校園文化美育環境,以美育人、以美化人,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通過校園文化環境浸潤學生心田,引導學生發現自然之美、科技之美、生活之美、心靈之美。
根據國家和地方課程要求,學校將美育課程細分為德之美(品德與人文)、智之美(數理和探索)、健之美(運動與健康)、藝之美(藝術與審美)、創之美(勞動與創造)五大學習領域。
德之美課程群旨在提高學生品德修養、人文素養。入學課程、尋美之旅、古詩詞中的美等課程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美德、美文,在學習中賞美,培養學生的尚美能力和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
智之美課程群旨在提高學生科學素養。數學之美、地理之美、科學之美(物理、化學、生物)、美圖秀形等課程,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在游戲中學習理科知識,體悟邏輯與思維之美,培養學生理性全面的審美能力。
健之美課程群旨在提高學生健美能力、心理素質。球類之美、傳統武術、花式跳繩等課程引導學生在運動中掌握運動技能,感受運動的樂趣,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吃苦耐勞精神和積極健康的審美能力。
藝之美課程群旨在提高學生藝術素養。聲樂、器樂、舞蹈、繪畫、書法、影視欣賞、手工工藝等課程著力幫助學生增強尚美能力、審美情趣、審美能力和創美能力,培養學生的藝術類技能特長。
創之美課程群旨在提高學生勞動素養、創新素養。園藝、烘焙、電腦繪畫、網頁制作、動漫制作、“三模”制作等課程,引導學生在勞動創造中傳承愛勞動的美好品德,習得創美能力。
統籌實施路徑,合理安排時間。學校對美育課程的實施系統安排,明確路徑,落實時間。美育基礎課程開足開齊。校本課程由藝術教師負責開展課堂教學,組織開展一些相應的課外閱讀和實踐活動。學科融通課程由各學科教研組合作開發,由任課教師負責實施,或在國家課程的教學中滲透,或抽出時間集中進行教學。系列活動課程:學校按計劃定時組織學生開展活動。藝術特長課程:與學校其他選修課程、文化社團一起統一安排時間,組織學生開展學習與實踐活動。根據課程實施的需要,學校可組織學生利用雙休日、節假日自主開展一些技能練習活動。
明確課程定位,優化課程內容。各課程必須體現美育融合的性質和特點,以培育學生審美素養和創美能力為重點;必須突出人文性,要重視課程內容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品位,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教育,著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必須突出生活性,要基于學生生活經驗、聯系社會現實生活來選擇課程內容,以此彰顯課程的價值意義,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必須突出實踐性,各課程要安排實踐行動的內容,引領學生在做中學、研中做,在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實踐和行動中提高審美素養、創美能力和綜合能力。學校組織教師根據這些要求深入研究各課程的目標與內容,各課程計劃和活動方案經項目組論證審定后付諸實施。
創新實施方式,優化學習過程。各課程的實施都以發展學生的美育素養為目標,整合教學內容,確立“全員視域”“尊重個性”“主動參與”“視角靈動”“求真向善”五個維度,應用情境化引入、去情境化探究、再情境化應用的“發現—體驗—創造”教學結構,探究中突出實踐和拓展過程,以不斷優化學生的學習過程,使課程實施真正成為學生知行合一、情智共生的充滿活力的生命活動。
1.建立美育課程學習評價機制。納入計劃實施的各類各項美育課程都有具體的學習評價標準和評價方式。教師在平時實施過程中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感和學習水平進行觀察評價;在每學期結束時,對學生的學業成績進行檢測評價,綜合平時的觀察和活動成果,進行美育課程學業水平的總結性評價,評價結果作為審美素養評價的一項重要內容。
2.建立學生美育素養評價機制。美育課程學業水平、日常參與審美創美活動情況、日常儀表美和行為美是審美素養評價的三個標準。每學期結束時,以學生自評、同學互評、家長參評、教師總評等相結合的方式對每位學生的審美素養發展情況做出評價、給出等第,記入學期素質報告單。
3.建立美育課程實施水平評價機制。建立從“育人”和“融合”兩個方面考察的美育課程實施水平評價機制。“育人”重視課程目標能否聚焦核心素養,教學過程能否堅持學習中心,活動設計能否促進學生深度理解。“融合”主要美育融合育人的本質,不僅追求育人效果,還關注育人過程,在教育教學、組織管理、文化建設等方面融合理念滲透的整體性。
1.促進學生全面成長。
提高學生的賞美能力,增強生活的幸福感。美育融合教育提高學生欣賞生活中的美的能力,培養學生體驗幸福生活的素質。沒有對美的需要,沒有欣賞美的能力,就沒有因美而帶來的快樂,就沒有與美相關的幸福體驗。美育是打通“獲得感”與“幸福感”之間“最后1公里”的基礎教育。
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傳播生命的正能量。實踐研究旨在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審美教育,提升學生享受藝術的感性能力,培養學生享受文化藝術的日常生活習慣,引導學生愛美、崇尚藝術的價值取向。用文化生活填充學生的精神空間,讓學生在高雅的藝術欣賞中釋放生命的正能量。
提高學生的尚美能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審美教育、藝術氛圍為學生搭建“精神減壓的港灣”“心理安全的庇護所”“精神危機的避難所”,讓愛藝術、愛美、愛生活、愛人生成為學生最重要的價值觀組成部分。
提高學生的“創美”能力,發展能動的創新力。美育從源頭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愉悅的美感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在探索知識中培養對美的創造力,使學生的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相互碰撞、融合,多角度、多方面了解世界,創造新事物。
2.提升教師專業發展水平。
教師秉持積極和明確的態度與理念,發現教育之美。教師要善于發現從其他育人行為引發的心靈美、語言美、健康美、勞動美等,從而在自己的學科領域、班級管理、育人活動中挖掘美育資源、運用美育手段、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形成一種全面的全新的育人理念。
教師主動研究與實施,提升美育素養。教師既要渡人,更要渡己,在傳遞知識技能的同時,注意涵養人格、啟迪智慧、關懷生命,為師生的自我實現、終身學習和未來發展創造空間。教師之間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吸取、借鑒不同學科的經驗和方法,通過團隊合作,深入教研,形成多角度的教學思路,在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同時,也實現教師自身美育素養的提升。
3.促進學校高品質發展。
美育課程基地建設需要強化五育融合的頂層設計,學校應利用制度優勢自上而下搭建五育融合視域下美育課程的行動框架。學校需要整合校內外資源,創建協同機制,在課程基地各項工作實踐中促進學校內外、體制內外資源的深度融合。學校的教育者擁有共同的教育目標和價值追求,在相互融合、共同進步過程中,促進學校高品質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