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加龍
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教學活動方式,在國內外課堂教學中被廣泛運用。美國教育家斯萊文把合作學習當作一種課堂教學技術,認為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中從事一定的學習活動,同時根據小組的總成績來獲得獎勵”。加拿大心理學家文澤指出,“教師指定或隨機地將學生分配到不同能力水平的小組中,小組成員一同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這種教學方法就是合作學習”。我國教育家王坦認為“合作學習是基于異質小組為單位的一種教學活動,學生相互學習以實現共同的學習目標”。基于此,我們可以知道,課堂教學中的“合作學習”主要包括以下構成因素:學習目標的設計與達成;教師的組織點撥;學生的深度參與;組間的多項交流;等等。
就語文閱讀教學而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要引導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與他人合作,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在閱讀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成為教師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推動深度閱讀和學習的有效手段,成為各類公開課的“標配”。但是,閱讀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仍然存在不少問題,應該引起語文教育界的關注。
不少語文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理解不夠準確。有的教師認為小組合作學習是為了讓公開課更加熱鬧,有了小組討論,就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有的教師認為小組合作學習就是學生討論,至于有沒有討論結果,都不影響課堂教學;有的教師認為小組合作學習難以組織,與其讓學生在討論上浪費時間,還不如自己直接講授。縱觀部分閱讀教學課堂,我們不難發現,小組合作學習主要存在以下弊端:
一是流于形式。在有些課堂上,小組合作學習僅僅是為教師的講授服務,為得到教師預設的“正確答案”而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成為一個簡單的規定動作。部分教師不管學生合作學習的狀況,只管推進課堂進程,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小組合作學習成為標榜課堂“以生為本”的華麗標簽。
二是淺于思考。有些教師在學生還沒有疏通課文,缺乏基本的閱讀體驗時,就開始組織學生進行所謂的合作學習。討論交流的內容只是文本的簡單再現,或是成員間的機械重復,缺少應有的思維深度。學生沒有深入思考的時間,也缺乏深度學習的機會。
三是失于對話。有的小組合作學習,組內成員之間沒有形成真正的對話,只有少數優秀生在表演,大多數組員淪為陪襯和看客。組員之間因為缺少應有的對話與交流,所以也沒有形成共識或爭論。沒有對話,沒有交流,共同學習、分享觀點自然就成了空話。
四是疏于指導。大部分教師對自己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應發揮怎樣的作用、如何發揮作用還缺乏清晰的認識。有的教師在出示討論題目后,便袖手旁觀,既沒有指導討論方法,也沒有推動組內交流;有的教師不能把握指導時機,指導過于隨意,缺乏章法;有的教師則過度指導,不給學生留下思考和討論的空間;有的教師對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缺乏必要的正向評價,難以調動學生再次參與小組合作學習的積極性。
很顯然,存在以上問題的小組合作學習是低效甚至無效的,很難達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推動深度學習的閱讀教學目標。黃厚江老師認為:“某種意義上說,語文教學沒有什么新的方法;只有沒有用好的方法,只有使用不恰當的方法。”因此,我們必須對閱讀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策略進行探討。
深度學習也稱深層次學習,由費倫斯·馬頓和羅杰·薩爾喬在1976年首次提出。美國威廉和弗洛拉·休利特基金會認為,深度學習包括掌握核心學科知識、批判性思維和復雜問題解決、團隊協作、有效溝通、學會學習、學習毅力六個維度的基本能力。小組合作學習,在推動學生深度學習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那么,該怎樣充分發揮其作用呢?
黃厚江老師就語文教學曾經做過這樣的比喻:語文教師應該在自己的莊稼地里種自己的莊稼。解讀一下就是,語文課就該干語文的事。閱讀教學,就是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教學中的任何語文活動都必須以此為目標。可以說,閱讀教學的核心價值就是讓學生學會閱讀,掌握閱讀方法,積累閱讀經驗。因此,閱讀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的目標設定,就應該指向閱讀。借助小組合作學習,引領學生深入文本,反復探究,分享觀點,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是要培養學生養成優秀的思維品質,另一方面是要鍛煉學生提高合作學習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
例如,余映潮老師教學《生物入侵者》一課時,在明確課文說明對象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分組討論:文中“專家們把這種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稱為‘生物入侵者’”這一句是不是下定義?余老師將具體的文本內容作為討論對象,著眼于語文能力的培養,著力于語言文字的訓練,著重于語文學法的指導,一方面能夠引導學生進一步把握“生物入侵者”的本質特征,另一方面指導學生理解了下定義的特點,讓學生在思維碰撞中逐漸悟出給事物下定義的基本方法,同時,又帶領學生實現了對語言的品析和表達。這樣的分組討論,將教學內容指向文本,將教學目標指向語言能力的培養,有效促進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在閱讀教學中設計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教學環節,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為主要目標,教師需要想清楚以下幾個問題:小組合作學習對學生深入理解文本有沒有好處?有什么好處?借助合作學習能夠訓練學生的哪些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的哪些思維品質?想清楚了這些問題,教師所設計的小組合作學習就不是可有可無的課堂流程,而是定位準確且扎實有效的教學活動。
閱讀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必須以文本體驗為前提。首先,小組討論的焦點必須是文本。任何脫離文本的分組學習,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都是無益的。其次,小組合作學習必須建立在文本體驗的基礎上,必須要留給學生思考、解讀文本的足夠時間和空間。教師要帶領學生走進文本,并在文本里認認真真地“走上一遭”,然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此基礎上展開必要的小組合作學習,通過組內對話和組間交流,達成一定的共識。有一位老師在教學《大自然的語言》時,為了引導學生品味說明文語言的特點,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
哪些語句能體現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呢?請同學們跳讀課文,圈點勾畫你找出的信息,有了自己的觀點后,在組內交流。
這一教學設計具有十足的“語文味”。學生深入文本,對比揣摩,獲得語言體驗,形成自己的閱讀感受,然后帶著觀點走進小組,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對話。經過這樣的長期訓練,語文課堂自然會結出碩大的“語文”果實。試想學生如果沒有讀懂文本就匆匆走進小組,這樣開始的討論要么是優秀學生的表演,要么是浮光掠影、毫無深度,還有什么教學效益可言,又怎么談得上深度學習呢?
鐘啟泉教授認為:“深度學習并不是從傳遞特定知識內容的教科書開始,而是從揭示問題開始的。在深度學習中,學習者圍繞問題,引出種種思考與解決方法。”問題設計是思維觸發的基礎,問題探究是思維進階的核心,問題遷移是思維升華的關鍵。因此,小組合作學習品質的提升,關鍵在于議題的設置。小組學習的議題,應具有思維寬度和深度。這些議題,或是教學重點的突破,或是教學難點的化解,或是教學內容的拓展。議題的設置,既要基于文本,涉及人物形象的理解、文章主旨的把握、寫作特色的鑒賞等方面,又要具有開放性,讓學生有研讀討論的空間,有發表不同觀點的余地,有展現思維火花的角度。可以說,議題質量的好壞,決定著小組合作學習效果的好壞。
例如,有位教師在教學《阿長與〈山海經〉》一課時,設置了這樣的議題:《山海經》的文學意義。很顯然,這一議題的設置脫離了文本,對理解文章主旨和人物形象毫無意義。教師設置這樣的議題,既浪費了寶貴的教學時間,也與深度學習的要求相去甚遠。
又如,有位教師在教學《范進中舉》一課時,設置的小組合作學習議題為:范進為何能夠中舉?這一議題過于膚淺,研討價值不大。倘若將議題改為范進中舉后為何發瘋?作者是如何描寫范進的瘋相的?議題就具有了一定的研討價值,能夠幫助學生反思范進這一人物形象,分析科舉制度對整個社會的深刻影響,從而更好地理解小說主題。
教師設置議題,還可以基于大單元教學和整體閱讀的理念,引導學生從單篇課文的學習走向多篇文本的整合探究,開展深度學習。如筆者在教學統編語文教材七(下)第三單元時,聚焦“發現小人物的閃光點”這一議題,指導學生從整個單元出發,展開小組合作學習。這一單元的課文都是關于“小人物”的故事。這些小人物雖然平凡、有缺陷,但他們身上又常常閃現著優秀品格的光輝,引導人們向善、務實、求美。在學生對整個單元進行深度探究后,筆者再次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去探尋身邊的小人物,感受他們的人格光輝。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要根據學生需求提供學習支持”。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要盡力為學生完成語文任務提供支撐和幫助。小組合作學習是學生與學生、小組與小組、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多向交流過程,特別需要教師的參與和指導。小組合作學習如果沒有教師的主導,就不可能實現學生的主體價值。閱讀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指導,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小組學習前的指導。
主要包括小組成員的搭配、討論任務的分配、討論方法的選擇等。余映潮老師教學《律詩二首》一課,安排了“說讀”詩歌的教學板塊,要求學生分組合作完成。請看下面的教學片段:
師:我現在做一個示范,將“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進行這樣的“說讀”——詩人啊,一個明朗的春日,你在青山綠水中漫步,清澈的山泉在曲折的山谷間穿行,山路蜿蜒,一路春光。啊!又一個美麗的山村在前頭。請同學們準備一下,分小組說讀《過故人莊》,每一個小組只說讀一聯。
(學生分組討論,每小組選派一名代表說讀。)
這一教學板塊,由“教師示范(方法指導)”“任務分配”“學生討論”三部分組成,設計細膩,層次井然。教學過程中,教師指導高效實在,任務分配明確到位,學生討論詩意盎然,堪稱分組討論教學的經典范例。
2.小組學習中的參與。
閱讀課上,面對學生的分組討論,教師不能置身事外,而是要走到學生中去,與學生一起梳理討論的思路,引導討論的方向,突破討論的障礙,協調小組成員間的互動,促進成員間的平等參與和彼此傾聽。特級教師胡明道教學《皇帝的新裝》一課時,設計了“合作對對碰”這一教學環節。學生討論時,胡老師發現學生忽視了合作、對話,便及時給予指導:“我們東北的小伙子、大姑娘,在一起討論的時候,就應該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不對,應該是這個句子;不對,應該是這個詞語’。要敢于爭論。”這樣的指導,有利于促進小組成員進行真正的對話,使分組討論更具實效。
3.小組學習后的評價。
“評價是一盞燈,能點亮學生學習前進的方向。”閱讀課上,教師要對學生的小組學習進行多元評價,要本著激勵為主的原則,善于發現小組合作中的亮點、優點、進步點。點評既要有對整個小組的肯定,又要有對個別組員的表揚;既要有對討論成果的褒獎,又要有對討論失敗的批評;既要有對討論方法的指導,又要有對討論成果的鑒定。除了教師的點評之外,學生還可以進行小組內的自評和小組間的互評等。總之,我們要力求形成“一種開放的、寬松的、友好的評價氛圍”。筆者在教學中,就常常根據學生分組討論的情況,開展“最佳討論小組”“最佳小組發言人”“十佳辯手”“十佳合作之星”等評選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促進了分組討論的有效開展。
綜上所述,小組合作學習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策略,是實現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重要手段。借助小組合作學習,學生能夠深入理解文本內涵、人物形象、寫作手法等,能夠在討論中激揚思維,交流觀點,提升認識,從而實現閱讀課中的深度學習,提升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