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覺新
適用話題:生態環境 人與自然 綠色發展
從太陽系外看地球,它不過是宇宙中的一粒塵埃。但這粒塵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為保護地球、保護環境,每年的6 月5 日被定為“世界環境日”。2022年2 月23 日,生態環境部宣布今年環境日的主題為“共建清潔美麗世界”。據介紹,在共建美麗中國的同時,將進一步體現中國在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作用。
2020 年9 月,習近平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共建繁榮、清潔、美麗的世界。”較之三年多前在瑞士日內瓦倡議的“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增加了“繁榮”的定語,這更全面地反映了中國對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兩者關系的深刻理解。
從2013 年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到2017 年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再到2021 年先后提出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治理,習近平關于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論述、部署不斷拓展深化。2019 年,習近平強調指出,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21 世紀馬克思主義的人與自然關系新學說,也蘊含著中國傳統哲學中的生態智慧——“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生態環境,攸關人類存續;生態文明,攸關人類發展。這是擺上“世界桌”的緊迫課題。對此,中國作出了歷史性回答——
十八大報告中,生態文明建設被首次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一起構成“五位一體”。“生態文明建設”還首次載入黨章,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執政黨行動綱領。
中國創造的“綠色奇跡”讓世界刮目相看。新中國成立前,塞罕壩曾是“飛鳥無棲樹,黃沙滿天飛”的荒原沙地。三代林場建設者經過55 年時間,建設起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場,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中國留下的“綠色足跡”與世界共謀美好。由中國路橋集團承建的肯尼亞蒙內鐵路從設計階段就把“綠色環保”作為前提和指導原則。如沿線所有橋梁式動物通道凈高均在6.5 米以上,即使是“高個子”長頸鹿,也能在穿過時不低頭、不彎腰。
100 多年前,面對突飛猛進的工業文明,馬克思曾忠告說:“文明如果是自發地發展,而不是自覺地發展,則留給自己的是荒漠。”
作為負責任大國,2020 年,中國在提前兩年完成氣候行動目標的基礎上,莊嚴宣布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 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
中國還加大力度向世界分享綠色技術和經驗。中國理念和技術元素融入非洲“綠色長城”工程建設;菌草技術已為100 多個國家和地區創造了綠色就業機會;一些非洲和中亞國家通過中國的技術援助實現“點荒成綠”……
大國擔當,行穩致遠。“如果世界上有哪個國家能達成如此宏大的氣候變化目標,那就只有中國了。”全球知名能源咨詢顧問公司伍德麥肯茲亞太地區副主席加文·湯普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