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喻思南
近日,在中國科學院發布的“中國天眼”最新成果中,一段來自宇宙深處的“聲波”——快速射電暴(FRB)觸動了人們的浪漫想象,甚至有網友說“外星人給我們唱小曲”;與此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生命的思考,科學與人文產生了奇妙的碰撞。事實上,科學研究在增進人們知識的同時,還是人們認識自己、理解世界的橋梁,科學的琴鍵也演奏著人文的旋律。
科學有大美。科學以客觀自然世界為研究對象,其人文意蘊,首先在于它拓 展了人們的審美空間。如果說以文學、音樂為代表的藝術創作,打開的是感性審美世界,科學活動則將美延伸到理性世界,給人以智性的享受。數學是科學描繪世界的主要語言,數學家兼哲學家羅素認為:“數學,如果我們正確地看它,它不但擁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大到宇宙星云,小到基本粒子,長如百億年,短到一瞬間,都能用簡潔的方程式呈現。這些方程就像美妙的詩篇,用最濃縮的“語言”,表達了無邊無際的時空存在。正如有人贊嘆的,數學家創立的公式猶如但丁《神曲》中的詩句,黎曼幾何與鋼琴協奏曲一樣優美。
更為重要的是,科學追求卓越,這一豐富心靈、感受審美的過程,本身就與人文相通。科學研究的魅力在于揭開表面上的紛繁雜亂,發現現象背后的一致性規律,找出自然宇宙中的和諧統一。它帶給人的幸福感源于探索自然、驗證未知的興奮,終見光明的滿足,以及發現真理時的不朽之感。這份體驗是非世俗、超功利的,由于契合了人對真善美的情感需求,因而是迷人的、永恒的。從這點看,科學研究帶來的心靈享受和震撼,足以和那些偉大的藝術作品相媲美。
進而言之,在求索未知階梯上不斷攀登,藝術與科學可以相互激發。原創性的科學發現、顛覆性的科學創新、“從0 到1”的科學突破,都需要激發想象力、創造力,獲得電光火石般的靈感。而這,離不開科學與人文的攜手同行。當前,我們正走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征程上。無論是探索未知奧秘,還是攻克“卡脖子”難題,無論是加強基礎研究,還是提供科技解決方案,都離不開科學精神的支撐,而科學精神則需要人文精神的滋養。促進科學與人文融合,不僅能樹立科技為民、科技向善的價值導向和人文溫度,更能為科技創新帶來豐富的源頭活水。
這正是:科學精神,美麗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