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均 (江蘇省如東縣袁莊鎮袁莊初級中學)
中國傳統節日指古人通過對天候、物候和氣候的周期性轉換的觀察和把握而約定俗成的一些具有特殊意義和價值的日子,人們在這些日子進行傳統習俗和民俗活動,使這些活動具有濃濃的區域和民族色彩。[1]教師要提高認識,將傳統節日活動納入德育工作領域,構建校園傳統節慶活動體系,挖掘傳統節慶活動的內涵,賦予其時代性。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傳統節日資源的德育功能,激發學生家國情懷,提升他們的品德修養。
《關于利用傳統節弘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的意見》強調,中國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紐帶,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寶貴資源。教師首先要獨具匠心,結合各種課堂學習資源,采用學科整合的方式,建構傳統節日活動體系,讓學生在閱讀課文、欣賞繪畫作品、演唱民族歌曲的同時,深入挖掘下去,探究民族文化中的精神內涵。
在語文課中,教師利用教授《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課文的機會,引導大家思考作者在什么節日思念親人,該節日的風俗活動是什么,在當代,該節日又被賦予了怎樣的時代意義。又如,在美術課中,學生可以賞析《清明上河圖》《中秋賞月圖》等作品,說說作品中展現的是哪個時節的場景,人們在這個節日一般會做什么事情,該節日的風俗在現代社會發生了怎樣的演變。結合歷史學科,學生可以探索一下節日風俗的形成和特定的歷史事件之間有什么關系,不同地理位置的城市,是否會形成不同的節日風俗。這些活動都將節日資源和學科整合在一起,能讓大家積極探究隱藏在其中的精神內涵,體會到文化在各個學科中的滲透。
教師要結合學科的特點增加傳統節慶民俗內容,增添傳統節日和各種學科之間的關聯性。此外,還可以結合學生的學情,設置一些民俗學專項選修課,讓大家整合各種學科知識,探究傳統節日的發展、流變,挖掘其精神內涵,從而讓其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
在課本中,學生雖然也能不斷地了解和傳統節日有關的內容,但是這些信息太過于零散,大家很難整合歸納、系統分析。故此教師要組織主題節慶活動,讓大家圍繞某些關鍵點參與系統分析,挖掘傳統節日中蘊藏的民族文化,更好地進行知識的自主建構。
教師圍繞“愛國”主題設計了主題節慶探究活動,大家先通過上網搜索等方式了解一下有哪些傳統節日中有愛國名人的故事,然后思考為何他們的故事會和傳統節日風俗結合在一起,從中能否感受到古人的精神世界。如有學生發現端午節的名人屈原就是一位愛國人士,從他的身上不僅能看到憂國憂民的情懷,更能看到堅貞不屈、以死明志的高尚氣節。“大家可以參與主題探究,思考一下屈原是如何和端午節聯系起來的,從中能否看到古人的世界觀?”學生發現原本端午節并非紀念屈原,但是國人因為對屈原的深切思念,所以將其和端午節扯上關系,以此來表達自己的哀思。由此可見,古人十分尊崇有愛國精神的人,愛國也是流傳千古的中華美德。
傳統節日中蘊藏的德育資源包括和諧、愛國、感恩、關愛、進取、勇敢等,教師可以從中挖掘資源,基于整體開發、協同開發的思路設計主題活動,這樣就能培養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認同和自信,讓優秀傳統文化能在當代傳承、發展。[2]
傳統節慶活動對青少年道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能讓他們升華情感、磨煉意志、堅定信念,讓他們更好地傳承并發展民族文化。在構筑節日活動體系時,教師要做到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組織大家參加主題班會、報告會、節慶活動等,或者通過參觀、考察等方式進一步了解傳統文化。
在清明節期間,教師帶領大家參觀烈士陵園,給烈士獻花,在烈士陵前莊嚴宣誓,通過這種具有儀式感的活動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這樣就將愛國、奉獻等美德融入了活動中,此后,教學者還鼓勵大家說說在活動中有什么感受,烈士的事跡給自己什么啟迪,自己有什么不足之處,以后有什么努力的方向。如有的學生說:“革命烈士拋頭顱灑熱血才讓我們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我卻是一個十分嬌氣的人,一點苦都受不了,還常常抱怨這個,抱怨那個,就連勞動都覺得辛苦,不想參加。現在看來,我這樣的行為,將來如何建設國家呢?我要學習前輩們不怕犧牲的精神,逐步改掉自己身上的壞毛病。”學生試著將想法付諸行動,逐步調整行為。
在組織社會實踐的時候,教師要注意將傳統美德教育融入活動中,讓學生對照古人的行為,反思自己的行為,找到不足之處,并加以改正。這樣就能讓青少年在活動中漸漸養成良好的習慣,使其身心得到健康發展。
在構筑傳統節日活動體系的時候,如果教師只是靜態地呈現節日信息,描述節日活動,那么學生的印象不夠深刻,學習效果也不好。教學者要與時俱進,采用更高效的教學方法,給德育工作賦予時代特性。如果能將靜態化描述轉成動態化、操作化的活動,則學生的興趣會得以提升。
春節是我國的重要節日,有很多習俗,如祭灶、吃年夜飯、貼對聯、拜年等。教師去粗取精,挖掘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拜年”習俗,引導大家參與其中。“在新年里,你是否也有親人無法回家過年呢?你能否采用網絡拜年的方式,給他們送上新年的祝福呢?此外,考慮到疫情的問題,新年期間大家也不適合聚集,那么,如何利用新科技來給家中長輩拜年呢?”大家動手參與其中,如有的學生錄制了拜年視頻,有的則自制了電子賀卡,還有的寫了電子郵件,他們都用自己的方式呈現對家人的思念,表達對長輩的尊敬。通過實踐活動,大家更真切地認識到團圓是什么,認識到要如何與時俱進地參與祝福等活動中。
教師要去粗存精,挖掘傳統節日活動中的精髓,組織學生參與其中,引導大家在動手操作的同時感受傳統文化的風采。這樣學生將會懷著探究的欲望,自覺了解傳統文化,并樂于參與相關活動中。
現代教育認為,教學不能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而要采用生活教學法,設計一些契合學生生活需要的創新活動形式。教師要了解學生在生活中有哪些愿望,是否遇到了什么困難,并圍繞相關問題,設計主題活動。這樣能讓大家認識到了解傳統習俗不僅能讓自己積累文化知識,更能幫助自己解決實際問題。
在中秋節期間,教師發現不少孩子的家人都遠在外地打工,無法回家團圓,考慮到孩子們對家人的思念之情,同時也為了改善親子關系,于是就創新形式,組織了“網絡共賞月”主題活動。家長和孩子通過微信、騰訊會議等平臺進行網絡溝通,大家都拍攝一下當地的月亮,上傳到網絡上,看看有什么不同。孩子們還可以對父母說說自己的思念之情,而父母則對孩子報以殷切的希望,并告訴他們自己的辛勞工作也是為了建設祖國,為了讓家庭生活變得更好。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認識到中秋節是一個團圓的日子,但是自己的家人卻犧牲了團圓的日子,繼續辛勞地工作,他們對家長生發出了濃濃的敬佩之情和深深的愛意。
在春節中,學生可以圍繞辭舊迎新、祝福團圓平安為主題設計創新活動。在清明期間,大家可以紀念先人、緬懷先烈,從而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重陽節學生不僅可以登高望遠,還可以思考如何敬老愛老。這些方法都將傳統節日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能激發大家的參與興趣。
聯系時事也是一種很好的創新手法,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近期有哪些和傳統節日文化有關的時事新聞,并圍繞相關主題參與辯論、角色扮演等活動,思考能從中獲得怎樣的啟迪。這樣能讓學生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深入思考,探究如何讓傳統文化可持續發展。
學生圍繞時事新聞討論,發現韓國為端午節申遺的新聞,都覺得十分氣憤,認為這是剽竊了中國傳統文化。教師利用這個機會組織大家參與討論,說說“韓國該不該端午申遺”這個問題。如有學生認為韓國的端午節發源于中國,既然中國已經申遺,他們就不能再申請。但是也有人認為,韓國的端午節有自己的風俗,其發展方向不一樣,我們無須對此問題太過敏。還有學生認為,韓國本來就處于漢文化區,所申遺的內容和漢文化類似,這很正常,但是韓國人如果認為端午節是發源于韓國,是他們獨有的,那就大錯特錯。此后,教學者又鼓勵大家分析了一下我們應該如何繼承并發展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其在當代散發出異樣的光彩。
聯系時事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只有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才能更好地發展,傳統節日活動要體現出時代意義,要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相呼應,這樣才能得到更大發展。
在設計節日活動的時候,教師不僅要做到在教學理念上與時俱進,而且還要切實采用各種新技術、新科技,如網絡技術,就是當代教育中常用的手段,可以利用其拓展傳統文化的積極影響。學生可以用手機記錄下參加傳統節日活動的精彩瞬間,并上傳到網絡上,積累寫作素材。
在端午節期間,教師鼓勵學生參與劃龍舟、包粽子等相關的活動,并通過拍照、攝像等方式記錄下其中的精彩片段,并上傳到網絡上,和其他同學互動。如,有的學生發表微博,展現了巨大的粽子,并配上文字,說自己參與了包大粽子的活動,這個粽子需要全村人共同合作,才能完成;還有的學生觀看了劃龍舟比賽,配上視頻,并表示:“劃龍舟需要大家齊心合力才能完成。”在寫作中,學生發現自己能輕松地找到寫作素材,并挖掘出端午節中隱藏的文化精髓。如有的學生結合“劃龍舟”的視頻,寫下了自己的感受,認為在端午節不僅能感受到屈原的愛國之情,同時也能體會到同心協力的頑強意志。
教師鼓勵學生利用微博、微信等平臺互動交流,展示自己記錄的精彩瞬間,同時也從他人的記錄中了解更多信息。在此后的寫作活動中,大家就能得到“源頭活水”,讓文章變得更有感染力,更有時代性。
在網絡上,我們可以看到和傳統節日有關的專題節目,它們常常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學生要積極挖掘相關的網絡信息,進行專題記錄,從而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借助網絡專題活動,節慶活動的德育影響力也會提升。
在元宵節期間,有些文學網站組織了線上燈謎活動,每個人都可以在網絡上發表自己創作的燈謎,請其他網友來猜,網友還可以給各個燈謎打分,最后點贊數更多的人可以得到一定的獎勵。教師鼓勵學生也參與活動中,并進行專題學習,首先要上網搜索,了解一下燈謎的由來,并了解各種燈謎的格式。其次,大家要閱讀一下其他人編寫的燈謎,猜猜答案是什么,然后試著自主創作燈謎,上傳到網絡上。最后,學生還可以收集并閱讀古典小說名著,看看哪些名著中也提到了燈謎,知名作家是如何寫燈謎的。在這個專題活動中,學生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也認識到燈謎能夠展現生活、謳歌時代,也是文學的一種形式。
教師要組織大家積極上網搜索,看看有哪些同城的傳統民俗活動,并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其中。此外,學生還可以利用網絡進行專題搜索,整理相關信息,從而積極挖掘節慶活動中的傳統文化精神,正確解讀傳統節慶活動的內容、意義和價值。
利用網絡還可以聯系多元力量,將家長資源、社會資源納入其中,提升溝通效果,教師可以組織各種在線互動活動,讓家長、民俗學專家等都參與其中,給學生講講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或者組織他們參加親子活動、社區活動。這樣能匯聚多方力量,讓傳統文化噴薄發展,也有益于構筑家庭、學校、社區多元一體的德育體系。
在重陽節期間,學生發現重陽節原來也叫老人節,教師組織學生在節日期間參與親子活動,激發他們尊老敬老之情。教學者先用微信向家長了解情況,看看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是否存在不尊重老人等問題,然后結合具體情況設計活動內容。在家庭活動中,學生通過給老人讀報紙,試著做可口的小點心,給癱瘓在床的老人換衣服、擦洗身子等,展現自己的一片孝心。此后又基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想法,學生去養老院參與照顧老人的活動。最后,各個小組總結,說說自己的感受。如有的學生提出:“‘每逢佳節倍思親’,大家都有老人可以獻上一份孝心,但是我的外婆卻已經過世了。大家一定要記住‘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句話,把握住現在,好好享受合家團聚的日子。”
利用網絡聯動多元力量,能讓傳統節日活動從校內拓展到校外,從課堂延續到課后,學生能更全面地了解傳統文化,并投入地參與其中,從而端正自己的思想。
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教師要加強傳統節日教育,將其引入學校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中,利用節日資源進行學校文化建設。此外,還要讓傳統節慶活動展現出新時代的活力,充分利用網絡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組織活動。這樣就能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深挖下去,體會到中華民族的精神,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