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靜
文本分析即教師結合自身的背景知識,與文本進行對話,在對話的過程中體會并感悟作者的寫作意圖與思路,透過顯性的文字領會作者文本寫作的視角和思維,體會文本蘊藏的豐富內涵。教師進行文本分析能夠進一步“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語篇所傳遞的意義”,從而設計合理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深刻理解語篇的過程中,將語言學習與思維品質提升融為一體。文本分析的緣由包含以下幾點:第一,時代發展的需求。核心素養概念的提出讓學校教育的總體目標更加明確,即利用學科教學培養學生的必備品質和關鍵能力。《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明確提出要“深入研讀語篇”。第二,學科教學的需求。《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要體現英語學科的人文性。語篇不僅承載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而且傳遞文化內涵、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文本分析有利于從淺層信息處理轉向深度思維教學,從語言知識的學習轉向思維品質的提升,體現語篇閱讀的育人價值。第三,教師深度備課的需求。深度備課是閱讀教學的底色。教師通過研讀教材,領略編者意圖,在備課中和自己對話,讓閱讀教學去模式化,讓備課成為一種自我提升。
“課標”給出了切實可行的研讀建議,即圍繞“what”“why”和“how”進行研讀。“what”即語篇的主題和內容是什么;“why”即語篇的深層涵義是什么,也就是作者或說話人的意圖、情感態度、價值取向是什么;“how”即語篇具有什么樣的文體特征、內容結構和語言特點。“what”是對語篇內容的客觀分析,“why”和“how”是對語篇內容的主觀解讀,是教師的個性化處理,取決于教師的文本分析和探究能力。因此,文本分析的重點是“why”和“how”。
導語為語篇提供了語境、主題、體裁等背景信息,用好導語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進行文本分析。以牛津譯林版《英語》七(上)Unit 5 Reading的導語為例。Unit 5:Millie’s penfriend Wendy lives in the USA.Read her letter about Hal?loween.仔細研讀導語能夠感知語篇的主題,如Unit 5是Halloween,Unit 6是lifestyles;還能夠幫助判斷出文章體裁,如Unit 5的閱讀語篇是letter。另外,導語設置了一個完整的語言情景,增強了語篇閱讀的交際性,回答了學生“我為什么要讀這一語篇”的疑惑,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有利于增強學生的代入感。如Unit 5導語部分點出了Wendy是Millie在美國的筆友,再結合Wel?come to the unit的對話中Millie最喜愛的節日是中秋節,以及Wendy回信的第一句話是謝謝Mil?lie告訴她有關中秋節的事,可以推斷出Millie寫信給Wendy介紹了中秋節,而這是Wendy的回信,內容是分享自己最喜愛的節日——萬圣節。
筆者在解答“what”“why”和“how”的基礎上,針對“why”和“how”進行了文本的深度解析,并在解析的基礎上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
針對Unit 5 Reading部分,教師首先進行“what”“why”和“how”的分析。What:閱讀材料是一封信件,介紹了美國萬圣節的時間和慶祝方式。Why:從美國兒童Wendy的視角以回信的方式介紹了她最喜愛的節日——萬圣節。How:該文是一封回信,信件的主體部分按照時間順序介紹了萬圣節的慶祝活動,其中重點介紹了“trick or treat”的游戲。
針對“why”指代的文本的深層涵義和傳遞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筆者思考,為什么作者采用中美兩個孩子之間的信件這樣一種體裁來介紹萬圣節呢?首先,信件體現了互動交流。其次,收信人和寫信人分別是中美兩國的孩子,體現了文化的碰撞。因此,教學活動的設計要能體現文化差異并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文化差異。教師激發學生比對中西方傳統節日異同的想法,在堅定文化自信的同時能夠引導學生尊重和包容文化的多樣性并能用英語弘揚中國文化。教師在信件學習之后可以設計以下的further thinking活動:①What do you think of Halloween?Why?②Which do you like better,the Mid-Autumn Festival or Halloween?Why?教師用第一個問題引導學生和文本進行對話后,對Halloween這一西方節日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之后,教師可以設置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動供學生參與。
針對“how”,筆者首先在文體特征方面,提醒學生關注中西信件格式上的差異。其次,在語篇結構上,筆者通過引導學生觀察語篇的銜接和連貫性來體會語篇內在的邏輯關系,也為后續的Task做鋪墊。教師提問“在萬圣節的日期和慶祝活動之間,作者是如何銜接的”,引導學生感知通過過渡句“How do we celebrate it?”實現銜接,并追問“What does it refer to?”,引導學生感知代詞的語篇功能——連貫。教師繼續帶領學生仔細研讀文本內容,發現看似雜亂無章的慶祝活動其實是按照時間順序描寫的。在此基礎上,教師可設計完成表格等活動,強化作者展現慶祝活動的方式。之后,教師可以追問“What order did the writer use to show the activities?”,讓文本內部隱性的邏輯關系顯性化,也為學生后續能夠寫出條分縷析的慶祝活動做鋪墊。最后,在語言方面,筆者引導學生思考:作者介紹的是Wendy最喜歡的節日,那么哪些詞能體現“最”喜歡?學生爭相回答,提供了許多不同視角的答案,如“Children have lots of fun on that day.”“It is really a special day.”等。在這些慶祝活動中,“trick or treat”的游戲是作者描寫的重點,其語言也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有when引導的時間狀語從句,有if引導的條件狀語從句,生詞也較多。因此,教師之后可以帶領學生設計相關表演活動,讓學生能夠真實地感知這個游戲。
教師對閱讀的語篇進行文本分析時要用好導語,剖析不同體裁文本的內在結構,解讀語篇的深層含義、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及傳遞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實現從淺層信息處理向深度思維教學的轉變,促進語篇的整體感知,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體現語篇閱讀的育人價值,達成學科育人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