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艷 張海云
(山東農業大學,山東 泰安 271018)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以及經濟全球化的迅速推進,英語教學的重要性愈發凸顯,人們在生活中使用英語交際的范圍也不斷擴大。所以在傳統應試教育下適用的許多傳統教學方法,已經不適用于現在的英語教學。尤其是大學英語課堂面向廣大的大學生,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獨立思維的能力,他們不愿意再屈從于所謂的“填鴨式”和知識點中心的教學方法。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更傾向于口語交際和能夠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的英語表達方式的學習。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和學生學習的趨勢,大學英語課程必須做出相應的改革。近年來,部分高校已經對大學英語教學進行了改革,主要體現在與互聯網潮流相連接,開發移動終端對接設備,推進線上學習和線下學習協同發展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除此之外,還有部分高校推出了情景式教學和交互式教學等具有創新意義的教學模式,這些大學英語課程所做出的改革都值得學習和借鑒。
在課程思政的背景下,立德樹人成為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務之一,大學英語作為一項面向全體大學生的課程更應該做到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大學英語課程需要緊跟時代潮流,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大學英語的課堂中,這將有利于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大學生學習英語,不僅僅是吸收外來文化,更要將中國文化用英語表達出來,對外講中國故事,展示中國大學生的風采。將課程思政與大學英語課程相結合,也有利于開闊學生的政治視野,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基于時代發展和國家政策的出臺,在課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也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但是如何將大學英語教學和思政知識相結合仍然是目前的一個熱點問題。在不影響大學英語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的情況下,創新教學方式,潛移默化地將思政知識與大學英語相結合,有利于促進在大學英語課堂中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進而培養有擔當、有責任的新時代社會主義接班人。
課程思政和大學英語的改革是大勢所趨,也是國際國內輿論環境的形勢要求。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我國的輿論環境十分復雜,互聯網普及速度加快,各種思潮的出現,對大學生來說是別樣的沖擊,而我國的教育目前過于注重知識與文化的傳授,出現了思政教育缺位的現象。
針對以上特殊輿論文化環境的影響,避免不良文化思潮對中國大學生的思想滲透,我國提出了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和根本任務。各高校都要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將思政教育貫穿專業學習和公共課的教學中,再通過混合式教學,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協同發展和有機統一。
近幾年,全國高校開始探索課程思政新模式,將專業學習和公共課學習與思政理念、思政前沿和世界局勢等相聯系,探索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與高校里開設的諸多必修、選修課相鏈接,將核心價值觀、愛國情懷以及人文素養,還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融入大學英語的課堂中。通過思政教育與大學英語的有機結合,可以厚植學生愛國情懷,培養出有責任有擔當的社會主義接班人,促進中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以及對外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促進中國文化的影響力擴大。在新時代背景下,探索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迫在眉睫。在順應形勢要求的同時,需要注意大學英語的教學質量與課程思政概念引入的方式,促進課程思政與大學英語的協同發展。
課程思政理念下的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是目前的課程建設需要。畢竟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現狀不容樂觀,在課程思政背景下的教學實踐中,大學英語的混合式教學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生搬硬套實行思政與課程教學的融合,使得教師在教學中過度地引用思政理念,造成了學生的反感,甚至與教學內容和教學理念相悖。另外,在課程思政背景下,大學英語的教學模式改革不夠完善、教師理念提升不夠及時,并且由于改革實踐時間較短,樣本和反饋數據都不夠明顯,無法制定科學的理論體系。因此,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的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成為一種絕佳方式。這種混合式教學模式,既不至于讓思政元素過多淹沒了原本課程的所學內容,也不至于生搬硬套,使學生厭煩,而是將二者有機融合,實現共同發展。這也是我國目前課程改革理念的需要,這種混合模式的靈活運用是大學英語教學與思政建設融入的一條優良途徑。
在大學英語的教學過程中,教材是必不可少的教學工具,因此想要開展大學英語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首先就要對教材進行改革。教材是學生接觸最多的資料,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教材中的知識內容,學生在學習實踐中進行靈活運用。因此,教材中承載的價值觀念、價值理念以及思想文化等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且深遠持久的影響。這些教材中包含的意識形態因素、價值理念以及不同國家的語言和文化,都會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價值觀、世界觀以及人生觀的塑造。因此,在教材改革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避免西方的意識形態和文化的過度宣傳,對我國的意識形態和國家文化安全都存在一定的隱患。因此,在大學英語改革中,教材改革也是保證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質量的基礎保障,改革后的教材需要符合我國的主流價值體系和價值觀,重點突出我國的核心價值觀。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以及課程思政概念的提出,課程思政的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和討論。而網絡技術進步恰巧為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提供了條件。通過運用網絡素材和網絡平臺可以促進大學英語的課程思政建設和區位化教學,并且提供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服務,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要以及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需要。并且通過線上預習、線上復習以及課程中的互動,可以使得學生不僅能夠在課前進行預習,可以在課后進行復習,也可以在課程中與教師進行積極互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且能夠使碎片化時間被充分利用,在思政教育與大學英語相混合的模式下,實現“潤物細無聲”式的思政教學[1]。
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開展,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平臺。教師可以將含有思政要素的學習資料上傳到網絡云平臺上,供學生隨時隨地進行下載和學習,并且網絡平臺功能十分完善,學校可以對教師進行有組織、有計劃的培訓,讓教師能夠合理有效利用線上平臺,監督和指導學生的線上自主學習。除了教師可以在班級學習平臺發布學習資料和檢測資料,學生也可以在完成試題資料后進行討論,加強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利于實現教學資源的最大化利用,也有利于將思政元素融入大學英語課堂中。
思政模式下的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
教師做好引導工作,在課前將課件和準備的相關預習資料上傳到網絡云平臺上。由于互聯網的發展與完善,教師還可以利用微課平臺來錄制一些微課短視頻,并上傳至學習平臺,讓學生進行自主觀看與學習,并在課堂中提出相應的問題來進行互動,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從而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課堂教學的質量。同時,這些視頻中也要適當融入一些思想政治元素,但是要注意切不可過于生硬地照搬照抄一些思政理念,而是要將思政教育與大學英語教學內容進行有機結合,促進思政教育與大學英語學習的協同發展[2]。
以《新世紀大學英語綜合教程2》為例,第5單元“The Value of Life”這一單元,首先教師需要對單元主題進行分析把握,并在我國的核心價值觀以及核心價值體系中找到合適的思政元素,確定本單元思政教育與大學英語教學的切入點。“The Value of Life”的主題是人生價值觀,在預習內容中加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英文解釋,讓學生明確價值觀所倡導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理念。同時,也可分享我國現代社會中的先進人物故事,讓學生總結英雄人物的人生價值觀。將這些素材整理完之后,教師就可以將其上傳到網絡云平臺上,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并展開討論。
在基于課程思政的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線下教學仍然可以運用線上平臺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在課堂中進行課堂互動,利用翻轉課堂的形式進行一些課堂討論和互動。通過線上的方式也極大地解放了教師的雙手,例如,點名就不再需要教師逐個去進行清點,而是可以直接發布簽到指令,讓學生來進行簽到,如果有人不簽到,就是缺席了本次課程,這樣可以極大地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同時這種督促學生學習的方式也有利于減少學生的逃課率,增加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與此同時,在課堂上進行互動的問題設置需設計思政元素。互動問題可以是教師隨堂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師在課前上傳的學習資料中所蘊含的思政問題。例如,在《新世紀大學英語綜合教程2》第三單元“The Road to Success”教學中,在課前預習視頻中提出成功的秘密是什么,進而在課堂討論中讓學生以小組分享和探討結果,并為學生講解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學家的故事,引導學生探討成功人物的核心品質有哪些。通過這種課堂互動的方式,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能夠檢驗學生的課前預習成果為下次預習活動和資料準備提供充分的反饋樣本,促進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進步。同時,通過課堂分享的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發言的積極性,加深學生的思政意識,并且教師也可以實時了解學生的思辨方式,并對這些觀點進行點評與分析來拓寬學生的視野,將思政概念與大學英語課程相結合,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3]。
除了課前和課堂中可以運用線上平臺,課后也可以運用線上平臺,為學生布置一些任務來考查學生的上課學習情況,為下次課程做準備之外,還可以進行師生互動,例如,可以在課后針對課堂上的重難點以及語法知識,或者是課文內容等進行提問和線上答疑活動,通過這種答疑活動能夠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促進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同時教師還可以預留小組作業,將學生劃分成不同的小組,并布置不同的作業。例如,以《新世紀大學英語綜合教程 2》第二單元“Optimism and Positive Thinking”為例,可以讓學生探討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對人生有什么影響,分享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的人生故事,了解樂觀心態對其堅持夢想、不斷努力的促進作用。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對樂觀積極思維的認同,并且要求學生完成一篇英語寫作,圍繞這一話題進行獨立思考與反思,增強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最終可以提升學生的思政能力。
除此之外,通過課后線上的答疑活動和答題鞏固,可以促進學生對英語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提升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和翻譯能力,激發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動力。與此同時,這種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能夠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使得思政教育與大學英語的教學共同發展,共同進步,促進學生對我國政策的了解與認識,開闊學生的政治視野,提升學生對外傳播中華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綜合能力。
大學英語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同時也響應了國家的政策號召,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中,符合時代要求,能夠提升大學英語教育的效率和質量。這種思政理念與大學英語教學相融合的方式,有利于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能夠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開闊學生的政治視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大學英語教學方式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互動學習氛圍,促進教師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教學相長。同時,這種方式也有利于學生之間進行互助,促進課程思政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進一步完善,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通過微課視頻融入時代故事、翻轉課堂涉及時事政治等方式,使思政元素貫穿大學英語的整個課堂教學中,有利于教師引導學生關注時事熱點和國際社會熱門話題,提升學生文化自信,避免意識形態入侵,守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陣地,培養有擔當、有責任的社會主義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