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韓佐鎮九年制學校)
新時期中小學教師專業化成長發展,從學校層面著眼,就要以扎實的專業素質提升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層次,以完善的培養措施保障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成效,以一流的校園建設服務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需要;從教師層面著眼,就要以合理的發展目標實現自身專業化發展的突破。
作為一名教師,具有扎實的專業功底,是最起碼的要求。從理論上講,專業化的大學教育夯實的不只是教師的專業知識,還有系統的知識結構。但是,教師專業素質的扎實和專業層次的提升也需要一個過程。
教師扎實的專業素質是提升教師專業化發展層次的前提和基礎,教師的專業素質不扎實,對于提升學校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層次就根子不牢、缺乏后勁。為此,提升學校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層次就從扎實教師的專業素質做起。所謂的專業素質是教師的專業精神、專業倫理、專業意識、專業知識、專業能力等的綜合體現,它是通過專業化的培養路徑達成的教師所應該具備或擁有的專業水準,即具有現代教育理念和服務意識、復合型知識結構、班級管理的智慧與藝術,接受過一定時間的專業訓練和專業養成教育、任職資格培訓。這些都是提高學校教師專業化層次的基本條件。有了這些基本的專業素養,教師專業化的發展才有后勁,才會達到一定的層次。缺乏其中任何一個方面,都會對教師的專業化發展造成影響。例如,如果缺乏專業倫理知識,教師的職業道德、行為規范就會弱化,專業穩定性、投入程度就會易變。如果缺乏專業精神,就會影響教師在專業發展上的觀念更新、目標實現以及自制能力、人格魅力的形成等,尤其在困難的時候難以堅持自己的教育理想與信念,難以向奮斗目標挺進。如果缺乏專業知識和技能,教師就難以勝任其工作。為此,教師就要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養,適應新課程改革和“雙減”要求,扎實專業功底,形成創新能力、科研能力、協調能力和自我專業發展意識。
由專業素質的扎實到專業層次的提升,是教師成長之路的路標。專業知識的扎實在大學階段,專業素質的提升在工作之中。由教育教學工作中的新人到學科青年教學能手、學科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等,是伴隨著教師專業倫理、專業理念、專業精神、專業能力等方面示范作用的發揮而一步步提升的。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以高尚的專業倫理不斷提升自身的師德師風,規范自身教育教學行為,依法治教,廉潔奉公;以科學的專業理念不斷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踐行最新教育教學理念,立德樹人,以生為本;以寶貴的專業精神不斷提升自身的敬業精神、服務精神、科學精神、創新精神、人文精神,“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一絲不茍,忘我奉獻;以高超的專業能力不斷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學技能,向課堂要質量,讓自己有魅力,讓學生有活力,讓課堂有成效,成為領導、同事、家長、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作為高層次的教師,無論是個人品質修養還是專業倫理、專業理念、專業精神、專業能力等方面,都是愛心唯上、激情滿懷,具有自己獨特而又符合國家教育方針、教育規律及學生實際的管理觀、教學觀、教師觀、學生觀。為此,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過程就是教師由扎實專業素質到提升專業層次的過程。讓自身的專業倫理、專業理念、專業精神、專業能力等各方面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發揮好示范作用,在學習中成長、在教學中提升、在實踐中發展壯大自己,做一位領導、同事、家長、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就是自身專業化層次得到提升的最好體現。
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不僅僅是教師個人的事,更是學校的事。為此,以完善的制度措施保障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成效,是學校促成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關鍵性措施。
具有一支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是一所學校存在和發展的關鍵性因素。為此,學校要以此為長期不懈著力開展的一項重點工作,成立教師成長專項工作領導小組或青藍工程領導小組,由校長任組長,由主管教學工作的副校長任副組長,以教導處、教研組主要負責人為成員,加強對教師專業化成長發展工作的領導、協調、管理,從學校層面專門抓緊抓好這項工作。
制定青年教師培養管理制度及青藍工程實施方案,提升青年教師的師德師風修養,及時更新青年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引導青年教師透徹把握學科課程標準,全面理解所教各學段教材,不斷提高課堂組織管理能力,快速提升教育教學能力,有效促進青年教師專業化成長。修改完善考核、激勵辦法,激發師徒結對的積極性,營造教師尋求自身專業化發展的環境、氛圍,用切實有效的制度保障青年教師的快速成長。加大“青藍工程”實施經費投入,為確保青年教師專業化成長工作的順利開展,把“青藍工程”實施經費列入年度預算,用足夠的經費開支保障此項工作的正常開展。
制定定期舉辦青年教師教育教學論壇活動的制度,規定每學年組織一次以“聚焦教育教學策略,促成自我專業發展”為主題的論壇活動,為青年教師搭建交流成長成果、宣傳發展經驗的舞臺。通過舉辦青年教師教育教學論壇活動,對青年教師總結的教育教學經驗或成果進行獎勵,并整理成冊,對內作為交流學習的寶貴經驗,對外作為宣傳推介的學校成果,擴大影響力,增強青年教師的成長自信。
制定青年教師教研論文評比促教制度,每學年要求青年教師每人保質保量上交一篇教育教學論文,由學校統一組織教研組長、骨干教師、高級教師作為指導專家進行評比,對課堂教學、班級管理、特色發展等方面的優秀教研論文予以獎勵,并向縣、市教研室推薦在縣級、市級教研刊物上發表。以此促進青年教師反思教育教學過程、探索教育教學方法、總結教育教學經驗、提升論文寫作水平、增強成果推廣的意識,有效促成青年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對于評比促進活動中發現的論文寫作能力較差的青年教師,需要學校專門委派在聘任期內的指導教師進行診斷,對備課、上課、班級管理、論文寫作等方面進行全面了解,就需要補足的短板進行指導,有效提高青年教師的工作能力和論文寫作水平。
由于工作時間不長,青年教師面對生疏而煩瑣的日常教育教學工作時,往往會感到千頭萬緒、雜亂無章。尤其是剛走上工作崗位時,許多事情都需要重新學起。例如最基本的如何有效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如何管理班集體、如何處理好與各科老師關系、如何參與教研活動等,都會讓他們捉襟見肘、疲于應付。這就需要學校和老教師幫助他們盡快進入角色,為他們釋疑解惑,做出示范,積極引領,加大鍛造力度,組織青年教師進行專業化發展起步研究。一是化繁為簡,抓住主線,理順關系。課堂是教育教學工作的主陣地,抓住課堂教學,就會避繁就簡、化繁為簡。學生對教師的第一印象就來自課堂,如果教師在課堂上能夠給學生好的影響或讓學生由衷敬佩,其他方面的號召力就會隨之增強,學生的思想、行為就會順著教師的指向發展,班級工作就會順手順心;各科教師也會自然而然地趨向于自己,其他方面的協調和組織工作也會為此而順暢;學校相關各組室也會及時檢查到相應的工作實際,無論是評價、考核等,都會讓自己感到滿意。所以,抓住課堂教學這一核心和關鍵,引導青年教師快速提升自身的課堂教學水平,從“征服”學生開始適應工作,原本煩瑣細碎的工作就會一順百順。二是及時了解青年教師成長、發展的心聲,通過青年教師座談會、青年教師讀書匯報會等多種形式,了解青年教師的成長、發展現狀,關注青年教師成長、發展過程中的困難或阻礙因素,建立青年教師個人成長、發展檔案,記錄青年教師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予以解決。對青年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歷程進行記錄、分析、研究,為青年教師的個性化、特色化發展指明方向。三是開展常態化的培訓學習,把每周三下午自習時間確定為集中學習時間,與備課組、教研組活動相輔相成;每兩周集中進行教研組活動,不定期舉行教師觀摩、研討,時間另外安排。教師課余可自主學習,通過報刊、書籍、網絡等進行有針對性地學習。
一流的校園建設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需要,包括一流的校園文化建設、一流的設施設備建設和一流的教師隊伍建設。這是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有利條件,為教師的自主發展創設良好環境。
教師的專業化發展需要一流的校園文化建設。換句話說,校園文化不僅影響著學生的成長,也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成長。在文化底蘊深厚、文化氛圍濃厚的校園環境下,教師往往會受到熏陶,得到感染,以積極向上、奮發有為、追求卓越的精神狀態投入到工作之中去,在思想上大膽奔放,在工作上充滿激情。所以,一流的校園文化建設,不僅是營造的一種氛圍,更是體現的一種精神和環境教育力量。它是學校展示形象、體現文明、凝聚人心的有力“武器”,是學校發展的靈魂,對學校師生產生著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它所形成的價值觀、行為觀,會影響師生的行為規范;它所呈現的精神追求和理想遠景,會成為持續不斷地鞭策、激勵師生的不竭動力。
學校不斷完善教育教學設施設備,對于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來說也極為有利。便利的網絡交流平臺、寬敞的教師電子備課室、豐富的圖書資源、功能強大的一體機和優質電教設施設備,為教師實施現代化的課堂教學、查找資料、共享優質教育資源以及教師自身的專業化發展提供著充實的物質前提或保障。
教師隊伍建設是學校的一項長期性的工作,打造一流教師隊伍更需學校不遺余力。一是構建適合教師發展的人性化的評價激勵機制,用發展的眼光引導教師的教學工作和教育行為,用賞識的方式管理教師,充分調動廣大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不斷促成教師的自我進步、自我提高,把學校的教師隊伍建設舉措內化成為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內驅力,促使教師飽滿工作熱情、不斷追求卓越,一步步走向新的臺階。二是搭建教師隊伍建設平臺,支持教師外出學習,參與國家、省、市的教研活動,讓教師開視野、見世面、結碩果,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師專業化能力與水平。
從個人層面來論,教師的成長與其自身所定的目標以及目標的合理化有很大的關系。教師自己想要成為什么樣的教師,只有他自己心里有目標,并為之而不懈奮斗,他才會成為什么樣的教師。為此,在青年教師進入工作狀態之后,學校就要及時引導他們制定個人成長發展目標或規劃,以合理的發展目標實現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突破,用三年的時間讓自己成熟起來,用五年的時間讓自己成為學校骨干。
青年教師站穩講臺容易,但是突破自我認知較難。這就需要學校引導他們放低視角,關注小問題、小現象、小策略的研究,從“小”中叩問細節,從“小”中見微知著,以此提升青年教師深入思考教育教學細致性問題的敏感度,激發他們的研究意識。同時鼓勵他們參加德育小課題研究,就班主任、心理輔導、家校共育等工作中的小問題、小現象、小策略進行研究、探索,以此不斷突破自我認知,向學者型教師的目標邁進。
教育教學是教師的核心工作,相應的,高效教學與育人方法就成了教師成長過程中需要突破的重點難點內容。以新課程改革與“雙減”政策的落實為契機,教師一方面致力于課堂教學水平的提高,以創新課堂教學方法為目標,多層面探索高效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體驗到學習的成功和快樂,從而提高教學能力。另一方面以提升育人能力為目標,做好班主任工作,以“育人為本,立德為先”為要義,抓住德育工作特點,創新德育工作方式,促使自己成為優秀名班主任,達到自身專業化發展的育人目標。
總之,教師的成長發展是一項系統化的工程,它需要學校方面的制度保障、平臺搭建和經費支持,也需要教師個人的合理規劃和奮力拼搏。“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如果從學校發展和教師個人價值實現的高度去認識教師的專業化成長發展的重要性,以新時期中小學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和“雙減”政策的落實為契機,實施教師專業化成長發展“四策略”,就能有效促成教師的專業化成長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