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育紅小學 楊文君
《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中明確要求“健全作業管理機制、明確作業總量、提高作業設計質量、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加強作業設計已成為教師的共識,但在實踐中,作業設計仍普遍存在問題與困難。本校把作業設計研究納入校本教研過程,助力“雙減”政策的有效落地。
作業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師生交流的平臺,是實現教育教學目標的重要載體之一,其實質是一種學習活動。作業的功能不僅是鞏固所學內容、實現認知能力和一般技能的發展,也是學生能力拓展、落實全面發展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的重要載體。通過設計實踐、體驗、探索等作業活動,能促進學生身心真正發生積極的、結構性的變化,從認知能力、情感品質、實踐創新、生活方式等多個維度成長,促進心智的高級發展,從而在品格、能力、價值觀三個方面讓學科素養得到滋養,其目的指向育人。
作業作為教育教學的重要環節是為學生服務的,設計作業時需基于學生立場和學習過程,做到前后一致、教學評一體。教師在設計作業時不僅要考慮作業與教學目標的匹配度,還要關注班級中不同層次學生的能力水平和發展程度,通過分析作業發現可以提升的素養和能力,并及時反饋,調整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持續改善,不斷發展,從而在作業實施過程中真正做到以生為本。作業方式上重視學用結合,各學科組根據學科特點,設計作業時融入不同的智能元素,采用多種形式,除了常規的書面作業,還可以有科學探究、數學實驗、體育鍛煉、藝術欣賞、社會與勞動實踐等不同類型的作業。這樣才能讓每個學生在完成作業任務的過程中,有所收獲,有所成長。
如“我與花兒共成長”系列作業,根據學科特點將各年級內容有機整合,有的學生將實驗觀察、數學測量、數據描述相結合,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有的學生通過市場調查與了解植物生長需要的環境氣候特征相結合等,將科學、數學、美術、勞動等學科知識綜合運用到生活中。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就是深度參與知識發現的全過程,也是解決真實問題的全過程。
作業資源上內外聯系,全景式運用。作業設計與學校德育活動互相整合,結合生活經驗,增設問題情境,增強作業的真實感、實用性和趣味性。如“育紅勞動打卡單”“育紅體育家庭作業自選超市”“假期五味作業單”等,讓學生融入學校、家庭、社會中去鍛煉、實踐,實現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學校建立由校長室、教學中心、年級組長、學科備課組組長、班主任組成的聯動作業管理機構,設立班級作業記載本和網上公示制度,每天公示作業內容。各部門分工明確,校長室、教學中心把握作業管理的頂層設計,引領發展方向,每月不定期檢查反饋;學科備課組組長負責具體學科作業,包括作業內容、形式和反饋等;年級組長統籌協調各學科作業,做到“組內同質、個性化調整”;班主任協調本班各科教師布置的作業,嚴格控制好作業量。這樣,形成了一個互相聯動的立體結構。
立足單元乃至整冊、整套教材,樹立系統觀念,有助于教師把握教材的脈絡,看清全局。各備課組在骨干教師團隊的引領下,從單元整體出發設計作業目標,統籌作業內容,刪減重復性作業,將基礎性作業、主題任務作業、探究實踐性作業等相結合,關注課前、課中和課后作業設計之間的關聯性和系統性,通過提供有效的學習支架,以“長、短作業”相結合的形式幫助學生厘清單元主線,形成核心素養。
作業內容的綜合性和整合性不僅指多學科的綜合與整合,也包含學科知識能力的綜合性和整體性。教師可以通過打破學科內容章節之間的界限,以教學單元為單位出發綜合設計一類作業,以此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和統整,強調知識的邏輯性和應用性。
如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煮”神話 論英雄》的作業設計,第一站:神話故事會。那飛騰的幻想世界,蘊藏著一個個怎樣的故事呢?走進神話世界,觸摸文字,了解內容,講述故事。第二站:英雄神力榜。神話故事因想象而更加熠熠生輝,它們有著怎樣的神奇想象?故事中的主人公有著怎樣的神奇力量?一起來感受吧!第三站:神話大探秘。世界各地都流傳了多姿多彩的神話故事。在這些充滿神奇想象的故事中,有許許多多性格鮮明的英雄,他們的故事流傳至今,你讀得越多,感受就會越深。第四站:英雄大聯盟。從悠遠的神話國度中蘇醒,再穿越到神奇的未來世界。讓我們邀請眾神,成立“地球英雄大聯盟”,守護地球,讓地球更美好。第五站:英雄共相約。讀了這么多神話故事,你最喜歡哪個人物?如果有機會和他(她)過上一天,你們會一起去哪里?會發生什么故事?
基于單元的語文要素、人文要素,經過單元交流平臺梳理、歸納、總結,借助導讀單設計,側重課外閱讀、寫作運用和情景實踐。教師可引導學生把學過的方法遷移、運用到整本書閱讀中,真正實現課內聯動課外,課外提升課內,體現“能力為重,素養為本”;也可以借鑒項目化學習理念,根據教材前后內容的關聯,將相關主題進行目標與內容的整合,結合生活經驗,設計情境作業,鼓勵并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學科知識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如譯林版英語四年級上冊的學習內容,主題大概念是“人與自我”,主要是運用英語表達自己擁有的物品、喜愛的玩具或食物,以及自己擁有的能力。基于“人與自我”這一主題,教師進行了目標與內容的整合,將本冊書的2、6、7三個單元的內容整合為大單元,結合春節假期,設計了寒假英語項目化學習作業,重點關注真實性任務的設計,如制作沙拉的英語微視頻,學會用英語交流,感恩父母,用英語真實表達感恩過程,完成感恩作品等。
教師應鼓勵學生注重多元體驗、多元擷取的英語作業,將英語真正運用到生活中,讓學生充分體會英語學習的實用性和趣味性。學生能在自主參與中探究如何用英語準確表達自我,鍛煉綜合語用能力。
學生的發展是千變萬化的,作業設計作為教學活動的延伸,在設計時也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則,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培養有機融入具體活動中,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注意作業方式的多樣性和選擇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
設計作業內容時,可針對教學重點和學生能力水平,也可結合前置練習、專項練習、拓展練習等,按照基礎、拓展和提升三個梯度進行分層設計,形成由易到難的作業鏈,讓作業更有針對性、實效性。
如在數學三年級下冊“認識千米”作業設計中,可將實驗、推理、估計有機融入課前導學和課后拓學作業中,培養學生的量感,促進學生對“千米”這一長度單位的深刻體驗。
又如,數學五年級上冊學完“多邊形的面積”單元,教師給學生提供了作業菜單:整理本單元學習的面積公式及推導過程。錯題整理:本單元典型錯題摘錄,要求分析易錯點,如何避免出錯,正確的解題思路,好題分享,自編自薦。
學生的作業精彩紛呈:有用思維導圖或文字描述說清不同面積公式間的聯系的,也有用小報的形式展示分享易錯題,提醒同學避“坑”妙招,還有好題分享小視頻。這樣的彈性空間力求切入每個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容納不同層次的學生,從而使不同學力的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作業評價是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是作業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具有重要促進作用。作業評價不能簡單等同于作業批改,僅限于評判學生是否完成作業及對錯情況。本校結合“小先生制”課堂教學新樣態實踐研究,變單一評價為多元評價,將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評相結合,深度持續關注學生作業。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收獲到來自不同人員對其學習的肯定和引導,從中獲得更多的學習體驗和收獲。教師應關注學生寫作業時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變標準化評價為分類評價,將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結合起來,給學生充分的改正錯誤的機會,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作業設計和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專業引領和制度支撐。學校層面先進行專題研討,制訂工作方案,出臺各學科作業設計與實施的指導建議和具體方案,邀請專家進行專題指導。在此基礎上,各年級備課組選擇相關主題開展作業及命題的專題研討,如語文的“九宮格學習單”“導讀單”、數學的“導學單拓學單”和“分層作業設計研究”、英語的“項目化作業”等。確定主題后,在集體備課時開展作業設計研究活動。任課教師需將對作業的思考落實到備課環節,通過精選、改編、自創等方式使作業真正成為課堂的延伸和補充。
學校打破年級和學科的界限,定期開展優秀作業展評,語文、數學、英語各備課組分別開展了以“學習單設計”“習題設計”和“命題設計”為主題的成果展示和交流活動,借助典型案例,強化示范引領。學校積極引導教師科學設計學科作業,并將作業設計和管理作為全面評價教師教學質量的要素。
各備課組充分收集、整理優質作業,通過組長審核、備課組評選、教導處抽查等方式,進行學科作業資源庫建設,并根據需要更新、整合、完善作業內容和形式。這種形式便于教師學習交流,也使優秀作業成果有效傳承。
優化作業管理、創新作業設計,是實現“減負提質”育人目標的重要途徑。把作業管理納入學校的管理流程,通過構建“教學評一致”的作業設計和評價體系,促進教師轉變觀念,提升作業管理的能力,促進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