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太倉市港城小學 孫梅芳 俞芳芳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是一門基礎性、實踐性和綜合性課程。生命科學領域中“植物”是一項重要的內容,要求引導學生了解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激發學生了解和認識植物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形成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陶行知認為“人人是創造之人”,創造是人類祖先代代相傳的寶貴財富,是人類才華的精華。兒童一生下來就秉承了人類的創造潛能,一旦有適合的環境,其創造性就能萌芽、開花、結果……小學階段一般是指6~12歲左右的學生,這一階段學生的年齡跨度大,認知思維、自我意識、同伴關系得到飛速發展,是訓練學生成長的重要時期,因此家校社協同育人意義非同一般。
“玩學創”學科育人模式,設計開發指向核心素養的學科育人新樣態,引導學生開展高興趣、深體驗、廣聯結、重創造的學習。本文以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關照下植物領域的教學為例,談談如何通過家校社協同,在科學課程中實施“玩學創”的學科育人模式,及時而正確地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
“玩”可以視作游戲、興趣。在古希臘語中,游戲與教育具有相同的詞根,指向兒童的活動。游戲是兒童認識和探索外部世界的方式,是兒童實現自我社會化的載體。“玩學創”學科育人模式中,“玩”從實踐開始,實現了感性與理性的協調,讓學生在多感官參與下高興趣地參與學習,體現了學習的趣味性、實踐性、保底性。
陶行知先生在《創造宣言》中希望“處處是創造之地”,他堅信只有空間放大了才能各學所需、各盡所能。因此,家校社協同再構學習空間,在真實情景中發揮了科學課的學科育人功能。在科學植物領域教學中開展家校互動,共同解決問題、克服困難,及時而正確地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進而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陶行知先生認為實行創造教育,不得不勞力。勞力就是要進行生活實踐,也就是強調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新時代,植物領域的教學嘗試開發和利用生活中的植物資源來進行觀察實踐,使科學植物課程密切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要求學生觀察身邊的植物,并且家校社協同實踐探索,激發學生了解植物的興趣。
例如,一年級開展“水培大蒜”種植活動,在家種植、照顧大蒜,與家長一起觀察大蒜的變化,甚至與家長一起分享勞動果實,這些都可以為孩子和家長創造一個探索和發現植物奧秘的機會,使孩子和家長在一起觀察實踐的基礎上,共同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成功的喜悅、創造的興奮。在此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增進了親子間的情感。
陶行知先生指出“沒有時間便看不清楚,沒有時間便想不明白”,應該讓學生成為真正“活的小孩”。雖然校園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但是學生在校學習科學的時間是有限的。要讓學生在課后自己去學習更多與植物相關的內容,難度大,畢竟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有限。而家校社協同將學習情境延伸到課后,讓家長為孩子自主學習助力,陪同孩子一起進行植物方面的實踐探索。
如《植物的根》這一內容,學生在家制作蔬菜盆栽并進行長周期觀察,學會科學地觀察,從中發現植物根的秘密,同時讓綠色走進生活,給家庭生活增添樂趣。當遇到問題與困難時,學生可以與家長討論,也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查閱有關植物的資料,或咨詢專業人士,這樣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會隨之提高。
“學,效也”“習,鳥數飛也”,就是“仿效先有的經驗和技法,通過自己的反復實踐,達到掌握知識、提高技能的目的”。“玩學創”學科育人模式中,“學”是引導學生經歷經驗的改造,在實踐中豐富、擴展、深化、提升經驗。目標指向學科基本知識技能、學科文化、學科基本思想的獲得。
陶行知先生主張“解放兒童的頭腦,使之能思”,在具體實驗活動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充分動腦,把實驗內容和頭腦中原有的知識經驗有機地整合起來,解放學生的頭腦,激活學生的思維。
科學新課程的實施,給科學教育帶來了全新的變革。教師要對課標和教材進行深入研究,重構教材內容,為學生有效地學提供保障。例如,新課程要求科學教學要建立在學生一定的生活經驗之上,并與不同學科進行整合,將各學科知識整合,拓展知識,這些都不是在學校一兩節課上就可以完成的,還需要學生利用課后時間去實踐、去探索、去體驗、去感悟。新課程的這些變化都給“植物”的教學帶來了新的思考,家校社必須協同優化“植物”領域的教學內容。
家校社協同開發新資源,引導學生就地取材,創造性地發掘和利用學校、家庭、社會已有的資源,引導學生開展體驗、調查、制作、游戲等活動。
例如,在探究植物的生長周期時,學生可以利用家庭種植資源,進行較長時間觀察,體會植物的生長變化過程。因此,項目化學習不是課堂教學就能完成的,需要家校合作更好地利用小區、公園里的植物資源,深入地開展。又如,一年級學生制作樹葉貼畫,由于他們動手能力不強,僅靠課堂40分鐘很難完成一幅漂亮的作品。如果家長可以帶他們走出校園,收集更多的樹葉,在此過程中認識更多的植物,利用在家的時間,學生也能創作出更精彩的樹葉作品。
陶行知先生認為兒童的創造力需要及時、正確的培養,學校應擔負起培養兒童創造力這一神圣使命。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生命科學領域,植物是一項重要內容,要求教師根據教材,設計和整理植物相關的內容,激發學生了解植物的興趣,滿足他們的探究欲望,促進他們的創新能力發展,并且在家校社協同過程中,小手拉大手,促進家長和孩子共同在創作中成長,進而促進他們的科學素養共同提高。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科學發展日新月異,科學課堂教學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全部的學習需求。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掌握科學知識,發展科學探究能力,并能夠學以致用,我們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校園,在更廣闊的天地里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開展植物相關調查研究時,鑒于低年級學生還不具備獨自開展社會調查的能力,他們需要在教師、家長的監護下,走出校園,開展植物相關的調查活動,家長可以帶著孩子觀察小區里的植物,對家鄉的農田蔬菜進行觀察并統計分析,從而更深入地了解當地植物的生長情況等,增強對植物的了解及熱愛家鄉的感情。
小學生動手實踐創新能力有限,如果僅讓學生在有限的科學課堂時間內進行實踐,很難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如果能夠發揮家校社協同的優勢,讓家長和學生共同完成,學生的認識深度和廣度都會在與家長共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提升,動手能力也能得到提高,還能及時、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如“最強根王”挑戰項目,“玩學創”育人模式下,課前讓學生展開“廚房蔬菜大搜索”,開啟“最強根王”挑戰賽,學生興趣盎然,根據參賽要求尋找一棵有“根”的蔬菜。在尋找過程中,根據評比指標——“根”的數量、長度、色澤等,對植物的根進行細致對比和觀察,這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自主探究過程,潛移默化中學生的能力得到鍛煉。課堂上以“最強根王”挑戰項目驅動,先在小組內評選出冠軍,各小組冠軍再分別上臺展示,評出全班的“最強根王”。學生很容易發現,根王的根系數量多、強壯,進而理解根系發達的植物往往比較粗壯。項目驅動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能把知識教學、能力培養、智力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積極性高,創造力得到了及時的培養。
綜上所述,家校社協同拓寬了植物領域教學的新渠道。作為科學課堂教學的補充,家校社協同可以及時且正確地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植物有關知識的興趣,學生的科學素養隨之也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