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安市城南實驗小學 吉順琴
詞語是語言最基本的單位,理解詞語是形成高效閱讀、提升思維能力、發展表達素養的重要基礎,是語文教學理應關注的重要范疇。在指導學生理解詞語時,很多教師都認為應該借助具體鮮活的語境,聯系上下文展開理解,而常常對直接查閱工具書的做法嗤之以鼻。很多教師不愿、不想借用工具書的解釋是,其道理和使用圖片一樣:明確的信息、固定的范疇,讓“理解”詞語異化成“被灌”信息,激活思維下的“理解”,也就成為空談。但在教學實踐中,借助工具書的注釋來理解詞語,真的就是“雷池”,邁不得半步嗎?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日積月累”板塊,羅列了12個四字詞語。這些詞語展現了不同年齡、不同體形、不同氣質的人的形態特點。大部分學生對這些詞語不甚了解,有的學生甚至是首次接觸。積累這些詞語,究竟該不該借助工具書的解釋?如果要,又該如何運用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談在這一方面的實踐和思考。
從語文教與學的角度經驗看,理解詞語,形象的說法,是學生作為語文學習的主體,積極運轉思維的過程。打個比方,白糖投放到熱水中,為什么不見了?是因為被水溶化了。雖然不見了,但白糖依舊在,并且和水融為一體,難以分離,水的味道變甜了。理解生詞,就是這個道理:生詞是白糖,學生是熱水。強調是“熱”水,主要因為熱水更易于溶解白糖。水加熱,就如同學生的思維處于高速運轉的狀態。所以,理解詞語,不是要對詞語原本所指一一解釋,就像我們無須對“白糖”作精準的化學成分分析一樣,而必須要調整學生的思維狀態,利用原始化的學情去“包裹”詞語,并與舊知形成融通、鏈接,悄然無息中融到自身的認知體系中。你看不到這些詞語的存在,但這些詞語就跟被溶解的白糖一樣,真真切切地存在于學生的意識之中。由此,學生不斷豐富的語言儲備,逐步生長的語言能力,如同“變甜了的水”,散發出迷人的甜香。如果硬性灌輸詞語注釋,無視學生主體地位和原始經驗,就等于直接將白糖撒進沒有水的空杯子里。白糖還是白糖,沒有絲毫變化,只是轉移了位置,甚至杯口倒懸,白糖還會全部掉出來。
由此來看,理解詞語時,學生決不能做“沒有水的空杯子”,而要以自己的積累、儲備和經驗,全面“包裹”、主動接納、深度融化詞語,將詞語融到心里、化到意識深處,改變自身的積累結構,推動語言能力生長。
用好學生的原始經驗,為理解詞語提供了一把開門的鑰匙。對于大部分首次接觸的詞語,即便教師什么都不講,學生也能猜測其大致的意思。
首先,以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日積月累”板塊中的這12個詞語為例,關于這些詞語,學生首次接觸,是其文字符號組合的字樣,但其所指向的大意,學生早已有了相應的認知。如“眉清目秀”“亭亭玉立”“文質彬彬”等詞,學生在生活中肯定見識過“眉清目秀”“亭亭玉立”“文質彬彬”之人。這些詞語所展現的狀態,已經鐫刻在學生的意識之中。理解這些詞語,簡言之,就是“對標”,即對準內心儲備中與詞語指向契合的坐標。這一過程的核心,不是認同接受,不同于拓展補充,而是會意共情。學生的儲備和經驗,相對匱乏。對于有的詞語,學生確實沒有相應的匹配點與之融合,即找不到遙相輝映的坐標。處于這種狀態,學生思維之杯就沒有了“熱水”,他們就只能空等著被“灌輸”嗎?統編版教材在編選和羅列這些詞語時,可謂“煞費苦心”。再來看這12個詞語,我們可以發現,編者的獨運匠心盡顯無遺。這些詞語有著共同的所指對象,全部描寫人物的外貌、體形和精神氣質;分列開來的三行詞語,分別以青年、壯年、老年的順序呈現。
這不是編者為了展現編排精巧,故意設置的噱頭,而是充分站在學生“理解”和“積累”詞語的角度,契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用整飭、結構化的呈現方式。所有的詞語都指向一個方向,詞語之間就形成了合力,便于學生利用詞語之間的聯系展開聯系、類比,通過已知詞語,帶動未知詞語的理解。
憑借原始經驗和詞語呈現的組合方式形成的理解,與借助工具書注釋所形成的理解,有什么區別呢?在原始理解的基礎上,借助工具書是否可以推動學生對詞語理解更上新臺階呢?答案是肯定的。激活原始經驗來理解詞語,更多的是一種共情,即學生心中所儲備的,正是詞語所指。理解之后,可謂一拍即合,甚至相見恨晚。但這一切終究停留在感性認知的表層,學生是可意會,卻無法言傳的。因此,在理解的關鍵階段,教師相機出示詞語解釋,至少可以起到兩個方面的作用:
【作用一】印證經驗和思維。以“亭亭玉立”為例,什么是亭亭玉立?學生自然無法用最精準、最凝練的語言加以概括,但學生理解這個詞語的方法有多種。有的學生借助原始經驗,使用組合串聯法:像亭子一樣,高高地挺立在那里——雖然沒有涉及“玉”字,但“玉”字所裹挾的那種美感,已經蘊含在學生的語言和描述的語氣之中;有的學生聯系生活儲備,使用直觀替代法:我有一個學舞蹈的姐姐,個子很高,站在那里很挺拔,看上去既陽光又精神——這是對“亭亭玉立”的形態描繪;有的學生直接輔助動作,使用形體再現法:挺直了胸脯,昂了昂頭,擺出一副自信的神態——這是對“亭亭玉立”最直觀的還原。
教學至此,“亭亭玉立”的大意,甚至是氣韻,已經在學生意識中生根了。但理性來看,學生經歷了這個詞語的學習,究竟獲得了怎樣的生長呢?似乎除了增加一個詞語的積累量,別無他物了。此時,教師順勢而下,出示工具書中的解釋:形容女子身材修長勻稱或花木挺拔美觀。
對于學生而言,這種教學方式既沒有影響其利用原始經驗,主動、積極理解詞語的思維運轉,又幫助學生形成了精準的范疇、內容界定,更為學生提供了解釋詞語時精準、簡練語言的示范載體。當學生朗讀解釋時,原本高度凝練的四字詞語,變成了更容易理解和內化的一句話,無形之中,為學生搭建了向詞語邁進的階梯,形成“了然于胸,會意在心”之效。
【作用二】拓展認知局限。學生的生活經歷是不同的,閱讀范疇也是各異的,這就注定了每個學生原生態的經驗也是有著較大的差異的,這也意味著,對于相同的想象和文本,學生會從不同的維度和視角來解讀。但不管視角如何變化,學生的認知終究只能停留在屬于自己的認知范疇內。這幾乎就可以認定,學生對詞語理解的范疇,終究是有限的。而查閱工具書的解釋,可以幫助學生突破自己原有的認知局限,從更全面的維度和視角實現對詞語的通透把握。
如“短小精悍”一詞,“精悍”并不屬于常用詞語。學生在生活交往中很少用到,對其相對陌生。但與前面的“短小”聯系,加上“精”字的加持,很多學生的理解定位:身材矮小,但精神十足。學生還從生活中舉出了自己曾經遇到的“短小精悍”的人。教學至此,直接結束,似有戛然而止、意猶未盡之感。教師如果加上“畫龍點睛”之筆,則能將學生的理解推上全新的層級。教師出示工具書中的解釋:形容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強干,也形容文章、戲劇等篇幅短而有力。這對于學生原生態基礎上的提升,有著鮮明的效果:(1)將原本看似差不多的“精神”,更正為“精明強干”,更貼合詞語“悍”字,使理解的精確度提升了;(2)拓展補充了詞語的適用范疇,將學生的理解范疇,從原本的身材,擴展到了文章、戲劇等領域。這 “畫龍點睛”之筆,不僅點在了學生理解詞語的障礙處、困惑處、疑難處,在規范、精簡解釋性語言的基礎上,更新了學生的認知,拓展了學生的理解范疇。鑒于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嘗試運用詞語的兩種不同意思,結合生活經驗,開展說話練習。如形容身材:“這是我們班長,別看他不起眼,可他短小精悍,是老師的得力助手。”如形容文章:“這篇文章短小精悍,引人入勝,讓人若有所思,真是一篇好文章。”
縱觀這一案例的教學,我們可以發現,教師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理解,到借助注釋印證、拓展,然后再回歸生活運用。整個過程中,工具書的解釋起到了承上啟下的效能。合理地運用工具書的解釋,不僅不會影響和禁錮學生思維,還能夠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如此來看,理解詞語的確應該積極倡導融入語境、聯系上下文,而工具書絕不是“定時炸彈”,不是不可以用,關鍵要看什么時候用、如何用。教師只要真正把握好使用的時機、標準、尺度等,順應學生的原始學情,契合其認知規律,形成順勢而為、有力助推的效能,就一定能夠提升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和品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