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眉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教學的藝術體現在是否能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力量,讓他們在成功學習中享受喜悅。”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學會獲取知識的技巧,體驗成功學習的快樂。兒童的認知特點是興趣引領認知活動的開展,并在此過程中形成“學習—成功—再學習”的良性循環。這樣的良性循環可以增強學生的認知體驗,進而讓學習活動在自主構建中形成內在的動力。
教育心理學研究認為,自主學習是學生對學習活動表現出來的一種認識傾向,它是推動認知活動的內在動力。[1]眾所周知,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是維持認知活動的根本。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習的興趣,往往表現在喜歡玩游戲上。那么,教師在上課時是不是就可以一直讓學生去玩游戲呢?顯然是不能的。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把要學習的內容融入游戲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有了興趣,自主學習活動就能深入開展。興趣是獲取知識、掌握技能與發展思維的關鍵因素。例如,在教學鼠標的“雙擊”與“拖動”時,如果教師單純地講解“雙擊”與“拖動”的步驟,很容易讓學生產生乏味感。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導入新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參與有趣的游戲:《小兔過獨木橋》和《快樂七巧板》,把這兩個鼠標的操作融入游戲中。這樣,就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也就變得輕松多了,學生們躍躍欲試都想親自操作一番。教師簡單說明游戲的規則,幫助學生了解鼠標的操作方法。最后,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練習,讓他們在操作中獲得技巧。有的學生在游戲中遇到了困難,例如,練習時間在一點點減少,小兔子有掉進河里的危險,怎么辦呢?此時,要驅使學生強烈的“責任心”,讓他們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有學生連續失敗了很多次,卻還在嘗試解決;有學生快速地連續按兩次鼠標,從而把小兔送到了對岸。也有學生發現用手按住鼠標的左鍵不放松,就能夠把七巧板拖到想要的地方。通過這樣的游戲,讓學生掌握了“雙擊”與“拖動”的操作要領。而且這兩個游戲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點燃了他們學習信息技術的熱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成敗歸因學習理論告訴我們,當學生通過努力而成功時,就會產生積極的內心體驗,而當努力后卻失敗時就會挫傷積極性。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與成敗歸因存在一定的聯系。[2]所以,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學習內容,促進學生自主調整學習內容,不因盲目的操作失敗而失去自主學習的信心。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自主學習的內容進行認真分析,弄清什么是問題,假設解決問題的辦法,驗證解決問題的結果,幫助學生不斷調整探究過程是否正確,保證自主學習的效果。在引導學生自主分析問題時,首先要保證學生積極參與,不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分析,保證讓學生自主分析。其次,教師要發揮學生的整體效應,充分利用集體的經驗解決問題,發揮每個學生的作用,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開展。例如,在教學《Word》設置版面時,一個學生自主設計的版面段落的間距很大,直接影響視覺效果。于是,我就給出這樣的問題來引導他進行分析:“如何利用我們學習過的版面設置知識來解決問題呢?”學生們一致認為:“可以直接在段落屬性中設置段落間距,選擇單倍行距或設小一點的固定值即可解決問題。”接著,根據學生的操作進行設置,但發現有一些段落間的間距還是比較很大。還有什么辦法來徹底解決問題呢?是否應該在段落屬性中呢?經過這樣的點撥,學生們紛紛點開自己的Word 文檔,并且嘗試著進行段落調整。過了一會兒,有學生說:“老師,只要把段前段后都設置為0 就可以了啊!”這樣,學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在此期間,教師要給予學生適當的提示與點撥,讓學生探析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了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構建主義學習理論告訴我們,利用學習任務可以促使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活動。任務驅動教學法的關鍵是給學生確定學習目標,注意學習目標的科學性。同時,要遵循差異性原則來設計任務。對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的學習任務,是學生必須通過努力才能完成的,讓學生做到“跳一跳,摘桃子”。[3]這樣,才能達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任務驅動教學法,學生完成了任務并不是真正的目標,而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自主發現知識,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對于信息技術教學來說,學生能學會自主搜索信息,自主辨析信息,進而處理信息的能力。這樣,學生在完成一個具體的學習任務后形成一種能力,再完成其他學習任務時能根據自己的經驗去解決問題,從而實現知識與能力的遷移。在任務驅動法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根據各自的學習目標,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當遇到困難時,要鼓勵學生互相幫助,相互借鑒,讓自己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教學“編輯軟件word”這一內容時,教師不是把其中的各個命令逐一進行講解,而是把一個文檔按照教學要求做成不同層次的目標樣式,在課前就讓學生們看一看,讓他們了解這一節課要達到怎樣的學習目標。要求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一個目標,再讓他們獨立地去完成。這樣,學生們就會自主探究,努力完成自己的目標。有的學生在遇到困難時,就會查找資料。有的學生與旁邊的同學進行交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很高。有的學生在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后,又向更高層次的目標探索。實踐證明,任務驅動能引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提高獲取知識的能力,有利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所以,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應該運用好任務驅動教學法。
鮑勃爾說:“問題能激發學生去學習、去實踐。”提問是教師課堂教學中最常見的教學方法。課堂中的提問是打開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鑰匙,是促進學生思維的有效手段。[4]所以,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要利用問題來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課堂上巧妙地設置問題,充分勾起學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行為。小學信息技術課堂問題要設置得好,就要充分發揮其應用性和創新性強的學科特點,尤其要做好以下這兩點:一是設計應用型問題,直逼生活實境,給學生造成若不在課堂上解決,生活中也會有麻煩的緊迫感,促使其形成自主探究行為;二是設計創新型問題,直擊學生好奇心,讓學生覺得新穎、感覺厲害,有強烈的學習欲望,形成自主探究行為。例如,在教學《聲音編輯》這一內容時,就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播放一段聲音,讓學生聽到嘈雜的人聲。接著,播放一段優美的音樂,同時也有嘈雜的人聲。播放后教師提出問題:“假如剛才的聲音是你爸爸媽媽旅游帶回來的資料,現在需要進行整理,只保留音樂,如何把嘈雜的人聲去除呢?”問題一出,很多學生在搖頭。此時,教師進一步啟發學生:“我們能否用學過的知識來完成?”“軟件中有一個工具像剪刀一樣,你知道它的名字嗎?”學生們齊聲回答:“剪切!”“好啊,你們自己到軟件中去找找吧!”通過這樣的提問,既激發了學生們解決問題的興趣,也培養了學生們自主探究的欲望。最后,學生們在自主操作中完成了任務。
信息技術是一門工具性很強的學科,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與動手操作能力。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開展動手操作活動。同時,在自主操作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例如,在教學“制作電子賀卡”時,就引導學生利用word 進行制作活動,例如寫作文、編排手抄報。學生們對這一學習內容很感興趣,每個人都有獲得成功的需求。教學中要充分發展學生的潛在學習能力,要給他們更多的自主操作機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大膽地放手讓學生自主操作。同時,要開展分層教學,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并與學生一起分享成功制作的喜悅。有學生在提出不同意見后,要讓大家共同討論,尊重不同的意見,鼓勵學生辯證看待問題。例如,在教學畫圖軟件中“圖像菜單”這一操作時,因為翻轉與旋轉菜單命令是可以靈活使用的,如果讓學生們自己進行歸納概括,那么很多學生是存在困難的。為了幫助學生完成這一任務,就拿出代表性的翻轉實例后,再讓學生認真觀察并比較屏幕上水平翻轉或者垂直翻轉的圖形有怎樣的特點,再闡述“翻轉”菜單命令的使用方法。有了這樣的基礎,再來概括“翻轉”的使用方法,就變得容易多了。例如,在教學“畫圖”時,因為學生們已經掌握了工具箱與顏料盒的使用方法,此時教師給他們確定一個主題進行獨立操作。這樣,學生就會根據這一主題嘗試用各種工具與顏色進行創作。首先,探究各部分圖形的畫法,以及比例、顏色搭配等,再設計圖畫內容。所有學生都能夠利用自己的技能與技巧進行操作,從而畫出理想的圖畫。
古老的知識遷移學習理論告訴我們,學習過程中可以實現知識與能力的遷移,進而促進認知能力的提升。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就要引導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舉一反三,既要知其然,又要知所以然。教給學生的學習方法,具有更重要的教育價值。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教會學生學會舉一反三,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最終達到深入理解知識的目的。我們知道,計算機中的每一個軟件都有其共同點。如標題欄、菜單欄、工具欄等,它們的某些功能是相同的。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操作實踐中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善于思考的習慣,在操作過程中掌握知識。特別是要注重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為知識的遷移奠定基礎。只有舉一反三,活學活思,才能達到活學活用的目的。例如,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要學習畫圖軟件這一內容,例如,office 軟件中的word、owerpoint等。我們知道這幾個軟件的共性是相同的,如文件的保存與打開、插入圖片、藝術字等都是一樣的。例如,在“畫圖”這個軟件中,學習矩形的畫法,學生掌握了畫法后,其他諸如橢圓、圓角、矩形等就不必再具體講解,可以讓學生們自主探索。從學生的學習效果來看,多數學生能夠掌握其他圖形的畫法。例如,在教學“復制、剪切與粘貼”時,教師進行操作示范后,學生基本能夠進行正確的操作了,因為各種軟件中的做法基本相同。由此可見,教學中教師要大膽地放手讓學生去嘗試,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從而在提高教學效率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遷移是學生探索新知的重要方法,是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所以,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抓住知識的內在聯系,實現知識與能力的遷移。這樣,學生獲得的就不僅是知識,更是學習能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就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每一節課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并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獲取知識與形成技能的過程中,了解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這樣,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就會得到提升,思維也會得到發展,從而逐步提高自主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