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聰 (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當前我國綜合性大學教師教育的發展處于一個進退維谷的尷尬境地。就目前而言,綜合性大學的教師教育主要是由學校所設立的二級學院即教育學院來承擔的,甚至有的綜合性大學開辦教育學專業,但更多的是類似于高等教育研究院這樣的針對研究生層次所培養的教育碩士及教育博士。此外,綜合性大學即使有培養本科層次的教育學人才,涉及的也是教育學內部如小學教育、特殊教育、學前教育等專業,抑或是教育學大類的“純教育學”專業。鑒于國家政策、學校定位等方面的實際情況,綜合性大學也不會以公費師范生的形式培養未來教師。基于此發展現狀,綜合性大學的教師教育也面臨著眾多問題:第一,教師教育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往往處于邊緣化的境地;第二,教育學科的招生情況大多依附于學校的名氣,相當部分生源的報考是出于對該學校層次的評估,教育學科逐漸成為大學的附庸,得不到均衡有效、持續立體的發展;第三,綜合性大學的教師教育與學科的滲透不足,往往只停留在純教育學的層面,然而當今隨著教師專業化的程度不斷提高,教師的雙專業性逐漸明顯,從而使得純教育學學科背景的畢業生得不到更多的就業機會,就業市場的競爭力也比不過師范大學出身受過專業訓練的畢業生。
隨著《實施方案》的頒布,綜合性大學的教師教育在改革浪潮中迎來了質量提升的機遇,但同時也面臨著角色定位模糊、發展的兩極分化以及自身專業局限等挑戰。
“高水平綜合性大學擁有一流的辦學水平、優質的師資、先進的設備、優良的文化氛圍,在教師教育大學化的今天,其有責任和義務參與教師教育。”[2]《實施方案》的頒布能夠提高綜合性大學的教師教育質量:
就培養目標而言,《實施方案》能夠有效地吸引優秀人才進入教育行業,讓真正樂教、適教、善教的優秀人才進入教師隊伍后備軍,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的教師隊伍,這是在該方案頒布背景下教師教育的培養目標層次所做出的更新。在培養卓越教師隊伍這一目標的引領下,綜合性大學的教師教育應該不斷采取相應的措施促進自身教師教育質量的提高。
就培養課程而言,《實施方案》的頒布也對教師教育的課程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既要注重教育理論的培養,也要注重業務能力的訓練,既要注重學科專業知識的儲備,也要注重職業能力的強化。教師教育課程在《實施方案》的指導下得到不斷發展與完善,從而進一步提升綜合性大學教師教育所培養的人才對知識與能力的要求。
就評價方式而言,《實施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摒棄了以往“一考定勝負”的教師資格準入制度,即以一次考試就確定能否獲取教師資格證書,不管是否接受過教師教育。[3]采取以考核取代考試,以評促改的形式。考核強調的是全方位的、持續的、長期的評價,是對教師教育所培養的人才進行的綜合性評價,既強調理論知識的領會,又要求實踐技能地掌握。通過全面的評價體系不斷促進綜合性大學教師教育質量的提高。
改革是一把雙刃劍,免試認定教師資格改革能為綜合性大學提供難得的發展機遇,但與此同時,綜合性大學也面臨著改革帶來的角色定位模糊、發展的兩極分化以及自身專業局限等挑戰。
1.角色定位模糊
4)制定嚴密有效的合同條款。在簽訂施工合同時,建設單位應做好事前把關,主動監控,通過合同管理形式強化對工程質量的管理,要求施工企業在開工前制定質量保證體系,并將相關責任人進行備案。凡工程中出現質量問題,除按規定整改外,對產生后果和影響的責任方給予一定的經濟處罰。對質量問題的發現者給予物質獎勵。
眾所周知,師范院校是師資培養的主力軍。而綜合性大學開辦教育學科、展開教師教育是在歷史上高校發展的分分合合之中所保留下來為完善學科體系的附屬品。鑒于綜合性大學發展教師教育的尷尬性境地,近年來不斷有學校裁撤教育學院和教育學科,同時也有一批高水平綜合性大學在不斷創立屬于學校本身的教育學院來開展教師教育。尤其是在《實施方案》公布以后,眾多學校開始著手籌備教師教育事業的發展。但是,綜合性大學在教師教育發展中的角色定位隨著免試認定教師資格對教育類研究生的開放變得更為撲朔迷離。一方面,綜合性大學的教師教育對于實踐技能的培訓還存在短板,不能很好地培養未來教師的實踐素養與能力;另一方面,綜合性大學的教師教育本應該依托自身學術氛圍濃厚的特點不斷深化教師教育相關理論,但隨著免試認定教師資格對教育類研究生的開放將會導致綜合性大學在教師教育過程中對于理論和實踐的平衡更為困難,易導致綜合性大學的教師教育逐漸模糊了其角色定位,要么毫無特色可言,和師范院校培養的人才千篇一律,要么依舊扎根于理論學習中,培養的是“只會學不會教”的書呆子。
2.教育學科發展兩極分化
近年來不斷有綜合性大學開辦教育學院,加入教師教育隊伍之中。教育學院的開辦表明該學校學科體系日益完善。然而目前也存在許多綜合性大學裁撤教育學院,停辦相關教育專業,將有關專業劃分至其他學院之中成為其他學院下的二級學科。[4]事實上,隨著《實施方案》的頒布,教育學科發展的兩極分化將會日益加劇。就師范院校而言,其對師資培養的作用有目共睹,教育學科作為師范院校的基礎學科也是其學科體系的重要一環,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而對于綜合性大學而言,教育學科本身就處于邊緣化的狀態,其發展是在師范院校的夾縫中生存,《實施方案》看似為其提供了一線生機,但也可能會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綜合性大學不存在公費師范生,更多的是教育類研究生,縱觀各校教育類研究生的人數,與師范院校相比只是滄海一粟。與此同時《實施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師教育培養質量的要求,在綜合性大學之中由于自身學科實力以及生源質量等客觀因素,加之學校管理階層對于教育學科的重視程度等主觀因素的雙重作用下,如果能夠抓住這一次改革的機會,綜合性大學教育學科的發展將會步步高升,而若是沒有抓住發展的時機,那么綜合性大學教育學科也終將走向裁撤的命運。
3.自身的專業局限性
雖然“師范院校的傳統優勢學科及特色學科不斷受到綜合性大學的挑戰,其優勢已日漸式微”,[5]但綜合性大學與師范院校相比仍存在許多自身固有的專業局限。就發展模式而言,綜合性大學一直處于一種百花齊放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使得綜合性大學對于教育學科的發展投入是有限的,同時回報率跟不上投入率的現狀使得綜合性大學的教育學科一直以來都處于劣勢地位;就教學效果而言,綜合性大學的教育專業大多處于“吃老本”的狀態,其在綜合性大學中處于劣勢地位決定了教育專業的緩慢發展,無論是師資水平還是教學水平都在不斷下降,教育學科的教學效果不盡人意;就教師教育資源而言,綜合性大學的資源相比師范院校是十分豐富的,但可被教育學科所利用的資源則是極其有限的。師范院校為提高其培養師資的實踐能力會設置附屬中小學提供實習場所,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能力,而綜合性大學的教育學科并沒有足夠的實習資源用以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這也是綜合性大學的教育學科長久以來的發展中所遇到的固有的亟待解決的挑戰。
在免試認定教師資格改革背景下,綜合性大學應該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完善自身教師教育發展路徑,發揮優勢的同時補足短板,在管理上利用自身優勢、實現開放發展,在課程上深化學科融合、強化實踐操作,在評價上建立考核體系、加強質量監測。
1.看清自身優勢,找準角色定位
綜合性大學開辦教師教育的優勢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綜合性大學中學科設置更為豐富多樣,開辦教育學科有利于多學科的會合與交叉,通過教育學科與其他學科尤其是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科科目相結合,能夠更好地培養“雙專業”的教師人才與教師隊伍,在免試認定教師資格背景下,只有既擁有教育學學科知識,又擁有雄厚的學科知識基礎的學生才更容易獲得教師資格;第二,綜合性大學學術氛圍濃厚,一方面既能夠推動教育學科的發展,為教師教育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也能夠培養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研究人才。當前行動研究、課例研究等在中小學如火如荼地展開,教師需要具備相關研究知識才能更好地解決實際教學中所面臨的問題,就這一方面綜合性大學的研究能力是高于師范院校的;此外綜合性大學開展教師教育也能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免試認定改革提出的目的之一就是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教師隊伍,促進教師隊伍的專業化發展,因此不僅僅是師范院校,綜合性大學也應該為教師隊伍輸送優秀人才。“利用高水平綜合大學的招生優勢、學科優勢、教師優勢、聲譽優勢等提升全國教師教育的品味是優質教師教育綜合化的應有之意。”[6]在免試認定改革背景下,綜合性大學應根據各自的基礎和專長,找準定位,發揮優勢,推進教育學科與教師教育向前發展。
2.加強學校交流,實現開放發展
“教師教育由封閉型轉向開放型是歷史的必然,是教師教育專業化、教師教育水平提高的標志。”[7]“封閉型教師教育”即將師資培養的任務完全交付于師范院校,這在一定程度上易導致師范院校的教師培養千篇一律并掉入“舒適圈”之中,教師培養逐步變為“溫水煮青蛙”式的培養模式,專業化水平遲遲得不到提高。綜合性大學加入師資培養行列則是教師教育由封閉型向開放型轉變的重要標志,綜合性大學的加入對師范院校的教師教育造成了沖擊。可以看出,綜合性大學與師范院校在教師教育發展層面是一對矛盾,但矛盾是對立統一的,我們不僅僅要看到綜合性大學開辦教師教育對師范院校造成沖擊的一面,我們也要看到兩者的統一之處:綜合性大學應與師范院校加強交流,二者之間可以建立長久且堅固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實現優勢互補,共同推進職前教師培養以及教師教育的發展,不斷促進教師專業化以及教師教育水平的提高。在當前免試認定改革背景下更是如此,無論是綜合性大學還是師范院校,故步自封式地發展并不能在改革的沖擊中獨善其身,只有開放發展、相互學習才能共同推動自身的不斷提高。
1.實行強強聯合,加深學科融合
縱觀我國高等教育的歷史發展,綜合性大學的基礎學科發展均有著雄厚的基礎,而師范院校的基礎學科除個別學科擁有悠久的歷史,其他學科的發展均是處于一種不均衡的狀態,這也是在學科層面上綜合性大學所體現的優勢,因此綜合性大學的教師教育更應以“融合”為導向,不斷促進自身師資培養的水平。這里的“融合”有兩層含義:一層是將教育學與基礎學科融合起來,培養國家所需要的既具備教育學科知識又具備學科專業知識的“雙專業”人才;“融合”的另一層含義則是促進基礎學科與基礎學科的融合。“高水平綜合大學辦教師教育,要構建動態分流的教師教育培育共同體,鼓勵多學院、多機構、多平臺積極參與,持續增強壯大教師教育共同體,提供學科專業與教育專業彼此攝入、共生共強的平臺。”[8]隨著時代的更新與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教育行業同樣如此,通過培養復合型教師能夠更好地去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在綜合性大學中通過加強基礎學科之間的融合,培養復合型教師,從而提升教師隊伍的總體質量,增強教師自身的競爭力水平,此外還有利于樹立自身的特色,從而實現與師范院校的互補。在當前免試認定改革背景之下,復合型教師也更能凸顯自身的特色與競爭力,也可以成為綜合性大學教師教育中具有特色的培養目標。
2.加強技能訓練,培養實踐能力
《實施方案》中提出要建立師范生教育教學能力考核制度,這是對師資培養過程中的實踐能力層面的考核,也是教師職業最為特殊的一點,教師職業并非學好理論知識就可以走上講臺上好一次優秀的課堂。理論固然重要,實踐能力是職前教師培養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就師范院校而言,歷史的發展以及所處的環境會為未來教師營造濃厚的實踐氛圍,無論是以“三字一話”為代表的職業技能測試還是教育實習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實踐能力的發展,增強未來的教師的角色定位以及角色認同感。而綜合性大學很少能夠提供教學實踐場所,此外對教育教學能力的考核實施也是十分困難的,更多地還是要依靠師范院校的協助。因此,在免試認定教師資格背景下, 綜合性大學應盡快建立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考核制度,整合資源、優化配置,加強對有志向從事教育行業的人才的職業技能訓練,培養他們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使得免試認定不只是師范院校的認定,而是綜合性大學也能參與進來開放的教師人才培養方案。
1.建立考核制度,完善評價體系
除了實踐能力的考核外,綜合性大學還應建立完整的考核制度與評價體系。比起師范院校,對于要培養怎樣的教師人才、怎樣去培養教師人才以及如何評價教師人才的培養目標是否達到這三個層次來說,綜合性大學都是比較薄弱的。因此綜合性大學在參與教師教育的過程中應有一份完整詳細的培養方案用以規定教師教育的培養目標,應在找準自身定位的基礎之上,培養有特色、兼具專業性與師范性的教師人才;此外在對教師人才進行評價的過程中,應堅持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教師的培養是一個長期且持續的過程,不能僅通過終結性評價來評判教師的能力,應聯同整個教師培養過程所展現的教師素養、教師能力以及教師角色意識等各方面對其做出全面性、綜合性的評價。在免試認定教師資格背景下,通過建立教育教學能力考核制度來規范教師的評價過程,“以評促改”,從而促進不僅是綜合性大學也包括師范院校在內的教師人才與教師隊伍培養的規范化與系統化。
2.嚴格把控質量,促進人才就業
在免試認定教師資格背景下,教育類研究生及公費師范生可免試通過認定的方式來獲取教師資格,但是,在實際實施的過程中由于人為的因素以及標準的不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人才質量的不可控,所以無論是綜合性大學還是師范院校都應該在實施過程中嚴格把控質量,堅決杜絕為了避免煩瑣的程序而“一刀切”的形式。尤其是綜合性大學在之前的培養過程中很少對這方面有所涉獵,對教育類研究生的培養是單一注重學術性或者實踐性,對于培養質量的把控也體現在畢業論文的完成過程之中。所以綜合性大學應提升教師培養的質量意識,只有將質量有所提升,才能使得相當部分的人才擁有核心競爭力,在當前的就業環境中獲得一席之地,從而在更好的就業崗位上從教任教。對學校來說,好的就業率能夠促進學科與學校的發展,從而提升生源的質量;對人才來說,提高核心競爭力也能促進其教師身份與角色意識的增強;對教育事業來說,通過質量的嚴格把關向教育事業輸送優秀人才,也能促進教育事業不斷地向前發展,實現代際的和諧有效的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