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慧 王強 (燕山大學理學院)
增強高校黨建工作創新能力、推動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層次水平提升,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時代新人是當前高校思政工作者面臨的時代課題。高校黨建工作創新是增強高校黨建活力、發揮黨建助力高校發展效能的重要一環。在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前提下,高校黨建工作創新形成系列和品牌成為新時代高校黨建工作創新和探索的方向和著力點。
傳統的黨建宣傳和傳播形式跟不上時代和青年群體,特別形式單一、內容同質和呆板化難以滿足高校大學生思想和內容“胃口”,因此傳統黨建工作內容、手段方式亟待創新,以跟進高校大學生對新傳播形式和生態的需求。黨建工作應積極適應融入意識形態斗爭新要求,以融媒體為展現形式的黨建品牌為大學生喜聞樂見。要育價值引領先機,開思政工作新局,讓黨建品牌在意識形態斗爭的主戰場、主陣地、最前沿占據優勢,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迭代融合成為黨建品牌發揮引領效力的必答卷,也是“新媒體+黨建”產生疊加效應探索的新方向、新陣地。經過深耕和專注研究,必將對增強高校黨建工作效能、提高針對性、實效性和親和力產生重要的助推作用。
隨著數字技術和以互聯網、5G等為代表的網絡新技術、新標準的逐步發展成熟,融媒體在整合內容供給、信息交互、營銷手段和宣傳手段等諸多方面存在著廣闊前景和市場潛力。融媒體是運用媒介載體,把既有共同點又存在互補性的不同媒體,進行全面整合,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容、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體。融媒體以發展為前提,以揚優為手段,把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優勢發揮到極致,使單一媒體競爭力變為多媒體共同競爭力。互聯網技術和數字技術融合加上資本催生,衍生出了生態繁盛新媒體業態。當前我國融媒體發展呈現出兩種趨勢:一方面,互聯網、數字技術發展使得新媒體低成本、便捷化,生產者效率提高和消費者滿意度提升雙向促進了以新媒體為引擎的融媒體發展,形成了相關業態服務、產品、渠道和內容的多元化格局;另一方面,“互聯網+”數字技術加速實現了復合發展模式。技術為媒體發展插上了翅膀。
近年來發展實際表明了融媒體在行業發展中的主導地位,也折射出了不同群體在這種技術和行業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過程中的不同心態及處境:傳統媒體擔憂出局、新媒體滿懷欣喜迎接繁榮、監管部門的“雙刃劍”心態、文化意識形態關注者對于媒體顛覆性變革帶來的思想價值觀“蝴蝶效應”等。
隨著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傳輸,特別是5G技術的逐步發展成熟,融媒體發展也迎來了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5G+”將會給融媒體發展帶來放大疊加和倍增效應,助力融媒體實現躍升式發展。
1.用5G網絡助力融媒體實現傳播活動中主客體關系重構
5G網絡技術強調整體的用戶體驗和傳輸效率大幅提升,提供廣域覆蓋、超低時延、超高傳輸速率的高質高效通信技術支撐。5G的發展成熟將為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鋪設高理想度運行“路基”,創造其他相關必要技術條件,并推動主客體關系重構,演化出新形式傳播特點,促進媒體信息傳播鏈的根本性變革。在未來,5G技術將為經濟發展、科技創新和社會民生等方方面面展現技術魔術般的巨變,為人們思維和生產生活方式轉變帶來歷史性變革。
2.融媒體發展的限制因素
報紙、電視和廣播等傳統媒體在融媒體發展格局構建過程中更多地仍然是一種機制的硬性、單向機械式相加,而不是追求功能化相融相乘,沒有達到一種放大疊加倍增效應,在很多地方特別是縣域內,融媒體理念和現象被曲解和誤操作,沒有實現多種媒體的融合效應和功用倍增目標,而僅僅是局限性的“圈內妊娠”。體制不靈活、市場化程度差、內容缺乏創新與特色、互動和服務機制欠缺、市場化進程緩慢等都造成了硬融合的尷尬境地。
3.用5G網絡技術打造破解融媒體發展困境的關鍵“鑰匙”
融媒體發展的最后“一公里”在于縣域融媒體,也是融媒體發展面臨的“瓶頸”。目前全國已基本完成了縣域融媒體建設的硬件關,構筑了相對完整的媒體傳播矩陣,但依然存在著理念、技術和人才等方面的制約因素。5G的到來或許能夠為融媒體地發展帶來破解利器,實現國家融媒體格局在理念上的貫通及硬件等基礎設施上的同“口徑”;視頻技術躋身融媒體傳播發展主流,當前視頻號、直播等已然成為信息傳播的網紅方式。5G技術的發展進步將無卡頓、便捷、隨時隨地視頻直播展現在網民面前,帶來了融媒體空前的生長發展空間,大大降低了信息傳播、社交、娛樂等的門檻,為融媒體“飛入尋常百姓家”創造了條件。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的發展,輿論生態、傳播方式和媒體格局得到整體性重塑。中央領導層把脈時代發展、傾聽時代聲音,回應人民所需,做出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決策,意在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構建全媒體格局,為媒體融合發展做出了戰略謀劃。堅持正確輿論導向、一體化發展和“內容為王”成為守正創新、健康發展的靈魂和關鍵。在打造黨建融媒體品牌過程中要注重把握“三個堅持”作為壓艙石保障媒體融合航船行穩致遠。
1.堅持“黨媒姓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堅持黨性原則,最根本的是堅持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黨和政府主辦的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宣傳陣地,必須姓黨。”這既是媒體融合發展的應有之義,也是媒體融合發展的內在要求。媒體融合發展要堅持“義”“道”為先,“義”“利”兼顧,“義”勝于“利”的媒體發展觀,引導全媒體從業人員堅持正確的新聞輿論觀、守正創新,通過黨建融媒體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做好黨和政府聲音的“傳聲筒”和輿論助手,體現出融媒體發展聽黨指揮、為民服務、正向引導的職能,保證黨管融媒體的大方向不變。
2.堅持“一體化”發展
“一體化”是實現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發展的趨勢,也是兼顧傳統與現代、科學與人文等的重要方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不是取代關系,而是迭代關系;不是誰主誰次,而是此長彼長;不是誰強誰弱,而是優勢互補。要堅持一體化發展方向,加快從相加階段邁向相融階段。這為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形成和諧“共生”的發展生態指明了方向。黨建融媒體要充分利用和整合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特長,促進兩者一體化發展,通過互相借鑒、互補互生實現黨建融媒體應對自如、進退有據,形成一種黨建融媒體健康、有序、協同發展的理想格局。
3.堅持“內容為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需要強調的是,內容永遠是根本,融合發展必須堅持內容為王,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要把握好內容與形式的辯證關系,正確處理日漸多元的表達表現形式,明確形式始終是為內容服務的,沒有了質量和層次的內容,即使形式再花哨,其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要發掘優質媒體傳播信息、新聞,賦予黨建融媒體的傳播主體內容充分的定力和骨氣,不為紛繁蕪雜的雜音雜聲所惑,堅持內容姓黨,保持浩然正氣,營造風清氣正的黨建融媒體傳播內容氛圍和“正道是大道”的黨媒內容生態。
1.融媒體黨建品牌“要姓黨”
各種新媒體,如:微信公眾號、網站等要旗幟鮮明地表明姓黨屬性,堅持馬克思主義主旋律,弘揚主流聲音,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當好黨的思想價值引領和輿論引導的健康“喉舌”,發揮舉旗幟、聚民心、興文化、育新人、展形象的宣傳職能,利用視頻號、學習APP及各級各類工作群空間構建融媒體黨建宣傳矩陣,擴大主旋律傳播面、影響力、針對性和親和力。
2.融媒體黨建品牌“建工程”
融媒體黨建品牌建設的內容供給要“精”且“豐”。黨建融媒體品牌建設過程中要注重內容的質量層次,用優秀的文章、圖片、視頻等作品鼓舞人,滿足師生日益增長的黨建文化需求;同時也要保證黨建宣傳的力度和頻次,保證精神食糧不“斷供”,通過持續供給,為建設黨建融媒體品牌工程和黨員精神家園創造基礎。
3.生成黨員視聽“亞器官”
以手機為載體將“學習強國”及其他手機黨建學習相關APP、視頻號、公眾號等靈活化、實用化、普遍化,實現學習研究生活隨手拿來、隨身攜帶,引導師生黨員逐步使用和熟悉,使之成為學習生活的一部分,達到“器官化”、用之而不覺。在此基礎上,學校宣傳和思政教育部門將正能量、主旋律等元素以師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融入融媒體,精準配送至師生手機端等,滿足師生的黨建學習需求,提高師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理論素養。
高校應探索打造多元融合、全鏈條互聯的黨建品牌創新簇。
高校黨建工作創新的內涵。高校黨建創新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明確高校黨建工作創新的意義價值是創立黨建品牌并長效堅持的動力源。
融媒體的內涵、特征及實現形式。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立媒體融合發展格局是國家宣傳戰略,同時融媒體也是科技創新發展產物。研究融媒體的定義、生成原理,弄清其傳播特點和形式是做好黨建品牌與之融合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堅持正確輿論導向、一體化發展和“內容為王”成為融媒體黨建品牌建設的守正創新、健康發展的靈魂和關鍵,也是黨建品牌建設的理論原則和方向指引。
融媒體黨建品牌“要姓黨”、融媒體黨建品牌“建工程”、生成黨員視聽“亞器官”等內容、機制和文化創新等是融媒體黨建品牌建設可能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