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澤晗
蘆葦遇到狂風侵襲,選擇了放低姿態,才得以搖曳生姿;壁虎遇到天敵獵捕,選擇了自斷尾巴,才得以溜之大吉;溪流遇到巖石阻擋,選擇了繞道騰挪,才得以奔流到海。
自然萬物尚如此,人又如何?
翻開名人錄,他們向我們詮釋著這樣一個道理:真正的智者,真正有抱負、理想遠大的人,不會計較一時的得失,他們往往把眼光投向更遠處。
別在乎一時的得失,就是先將拳頭收回來,然后更有力地揮出去。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后,沒有在乎一時的得失,臥薪嘗膽,終于大敗吳軍,成為春秋時期最后一位霸主;漢高祖劉邦,沒有在乎一時的得失,勇赴鴻門宴,用智慧繞開了阻礙大漢王朝建立的巨大阻力;中國共產黨,沒有在乎一時的得失,毅然開始萬里長征,信仰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他們都是目光長遠的人,在人生或者事業的航船航行路上能扶穩船舵,不被一時的小風浪左右。面對一時的失去,他們從容淡定,沉著應對。
反觀當下,一些明星,為了獲取金錢與熱度,不惜在參加綜藝節目時賣丑以博人眼球,只圖眼前的蠅頭小利,只滿足于一時的小得,卻從未想過自己從此便拘泥在這樣的一個小圈子里,被貼上低俗的標簽。只圖得,不顧失,自毀形象,雖有一時之得,但最終斷送了自己本該美好的藝術前程。
得與失,本非相悖相對,何況“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一時的失不一定代表著長遠的失,一時的小得亦可能造成大的失。當我們抉擇時,應把目光放長遠,不要計較太多,看破一時的得失,才能擁有更長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