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津源
雖然近兩年中考作文審題難度有所降低,但有一點仍然值得我們重視:審題精準,高分有望;審題偏差,全盤皆輸。本文總結多年實踐檢驗的審題妙招,以供參考。
一、整體把握題目。導語、題目和“提示與要求”必須字字“掃描”,不能有遺漏。例如廣州作文題是《不變的是那份癡迷》。審察題目須知:“癡迷”是深深的迷戀,體現的是自信與堅守,不同于“心血來潮”“一時興起”;“不變”指對于某個事物的態度長時間保持一致,所寫不能游移,宜選一兩個癡迷的典型事件;同時導語中“生活的色彩”“進步的動力”等語句暗示了積極向上的立意指向,“癡迷”的對象應有社會意義和人生價值,如果所寫內容是消極的,甚至是不良嗜好,那就離題了。南京市有個考生面對作文題《 在2018》,匆匆忙忙以“變化”兩字補題,完全忽略了“提示與要求”中的限制語“選擇文學名著中的一個人物填在橫線上,將題目補充完整”,補題出此大錯,其結果當然“全盤皆輸”。
二、抓準關鍵詞語。在整體把握題目的基礎上,必須學會抓準能牽動全身的“牛鼻子”——關鍵詞語。2021 年山西作文題《微笑著前行》中的關鍵詞語是“微笑”“前行”?!拔⑿Α辈恢皇且环N表情,更是樂觀、自信、從容的態度;“前行”不只是一種姿態,更是克難前行、奮斗不止的精神。如果沒有領會關鍵詞語蘊含的深意,只寫一次成功后可視的“微笑”神態,忽略了“微笑”的精神內涵,那就成了“一次成功后的喜悅”,進入偏離題意、立意淺薄的誤區。有的關鍵詞語隱藏在暗處,更要注意。例如鹽城作文題《書香作伴》,其中就暗藏著被略去的伴之對象——“我”?!皶恪笔钦l的“伴”呢?有的考生寫了很多“書香”,但其中看不見“我”的經歷、體會和感悟,如此作文,何“伴”之有?
三、體會副詞作用。命題中常用的副詞有“常”“才”“更”“最”“也”“其實”“原來”“終于”等。副詞不“副”,往往有特殊含義,有的還可能成為陷阱,必須細察。如青島作文題《這也是一種榮譽》、安徽作文題《原來我也很_________》中的“也”就是“隱性門檻”?!耙病庇幸环N轉折作用,含有“非一般意義”的意思。比如青島作文題,你如果以自己獲得學校頒發的一張獎勵證書的經歷為題材,那你的審題不是“箭中靶心”,而是明顯“脫靶”了。又如廣東作文題《原來這么簡單》中副詞“原來”有轉折意——起初的認識是膚淺的,后來經歷某事后得到真正的啟發和領悟。行文如果沒有體現這樣的轉折,沒有實現思想認識上的“更上一層樓”,就偏題了。2021 年青島作文題又有副詞入題——《這才是該有的樣子》,有沒有副詞“才”,命題有什么不同?考生得體察一番方可動筆。
四、進行同異比較。例如“走”是個入題率較高的動詞,前幾年就有日照作文題《在歲月的堤岸慢慢行走》、重慶作文題《我們攜手走進 》、鹽城作文題《從未走遠》、龍東作文題《且行且珍惜》、寧夏作文題《走過___________》、云南作文題《走在花季》、邵陽作文題《___________讓我走出困境》和鎮江作文題《走近了,才知道》等。2018年鹽城題“殺”了一個回馬槍,又一次讓“走”字入題——《走過,才明白》??忌龅酱祟惽闆r,千萬不能把以前寫過的題目中有“走”字的舊文“復制”一遍就算完事,必須細察微殊:“走過”屬于完成時,與“走進”“走在”明顯不同,“明白”指的是道理,副詞“才”強調了親歷“走過”的重要。如寫記敘文,其構思應是完整敘事,以事明理,理由事出,凸顯“實踐”與“感悟”的重要性,且通過議論道明“明白”之理,這與“從未走遠”蘊含的“腳踏實地,沉穩前行,拒絕好高騖遠”的立意要求有著明顯差異。又如仙桃題《不再困惑》,它與《面對困惑》不同,前者要求所寫文章須有“曾困惑”與“不困惑”的對比,后者則不必,寫一次擺脫、解除困惑的經歷即可,這就是副詞“再”帶來的差別。
面對材料作文命題提供的若干則材料,更需要提煉后進行同異比較,確定同類寓意。2021 年河北省作文命題提供三則格言,雖然文字較多,但只要抓住“竭盡全力”“成功”與“旁騖”“永遠不知道”這兩組詞語,理解一正一反的對比關系和內在因果聯系,你就能夠立馬理出立意指向:竭力奮斗則成,消極旁騖則墮;成功關鍵在于奮斗者的不懈努力——“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經過這番比較立意,生活中的素材便會源源流出。
五、品味辭格含義。近年中考作文命題中比喻、借代、比擬等辭格的運用越來越多,考生必須提升品味、把握辭格含義的能力。面對有比喻義的命題,考生應對的方法有:通過聯想選好本體;明確本體與喻體的相似點;行文時多讓喻體“亮相”,讓實義與虛義巧妙融合。例如面對菏澤作文題《心中一片月》,審題時必須明白題中中心詞“月”為喻體,其本體可以是純凈的內心、思念的情愫、清朗的品格、人間的溫馨、堅守的愿望等;“心中一片”四字強化了“月”的感染力,如果把實體“月”景與“心中月”之虛義自然融合,則更能情景交融,勝人一籌。
六、學會想象穿越。南京作文題《無情歲月有味詩》,要求考生寫“我”30 年后返回母校參加聚會時的發言稿,屬于任務驅動型命題。2019 年威海市以《20 年后的遇見》為作文題,又來了一次時空穿越。2021 年成都市作文命題為二選一:《寫給三年前的自己》或者《寫給兩個月后的自己》。這類命題體現了命題者對語文核心素養中思維力的考查。面對這股清新“穿越”風,考生應對策略有三:一是符合特定要求,如南京作文題,所寫須多口語,發言中可穿插與師生的交流語。二是根據題意想象,如“20 年后”是對所想情境的時間限定,“遇見”則是對事件內容的限定,遇見的對象可以是人,可以是物,同時,想象之景應指向主旨——表現“20 年后”的新變化、新氣象、新成就,這是文章之魂,表現催人奮進的正能量。三是蘊含新意想象—— 情節設置不僅“有意義”,而且要“有意思”。威海市有位考生寫“我”“20 年后”成為著名科學家,“遇見”當年的老師、同學時送上自己發明的“時光穿梭機”……綜合運用了外貌描寫、對話描寫、細節描寫,師生情、同窗情洋溢其中,可讀性強。
七、點亮哲思眼光。近年多地的命題探索體現在“會哲思,求深刻”上,要求考生審題時務必具有哲思眼光。2021 年百色作文題從教材中選出六條含有哲理的語句,要求選其一作文;同年溫州作文題《月亮離我們有多遠》則要求考生具有“遠”與“近”的辯證思維。我們平時在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 《傷仲永》等課文時,必須養成哲思習慣,這樣面對諸如“長短”“成敗”“進退”“苦樂”“快慢”“屈伸”這一類話題時,我們就能運用對立統一、辯證轉換的哲理思考靈活應對。命題如此聚焦“哲思”,體現著寫作新理念:敘事不僅具體見情,且能分析明理;立意避免淺表化、童稚化,有一定的理性深度;新穎,可以體現于描寫的多樣化、詩意化,能與哲理化相統一則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