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華
“起承轉合”是古人常用的行文方法。“起”即文章的開頭在引出主題或主人公之前,一定要先做一個巧妙的鋪墊;“承”是事件的過程,承接開頭的鋪墊之后,引出文章的主題、主人公或主要事件,并能啟示下文;“轉”,是轉折,轉到與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有關的人和事;“合”,就是文章的結尾,起到總結全文、點明或升華主題的作用,使文章結構完整,感情更加充沛。
有的詩特別講究“起承轉合”,尤其是絕句,“起承轉合”十分明顯。如: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寫從正面和側面看廬山分別是嶺和峰,是“起”;“遠近高低各不同”是對觀看效果的進一步闡釋,算是“承”;而“不識廬山真面目”宕開一筆,視野由觀山轉移到了探究,這是明顯的“轉”;“只緣身在此山中”當然是“合”,既是對前句的回答,又是對全詩的收攏。
許多現當代散文名篇也講究“起承轉合”。比如,宗璞的《紫藤蘿瀑布》,“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文章開篇獨句成段,引人遐想,制造懸念,引出下文,是文章的“起”,“起”得簡潔。“從未見過開得這樣盛的藤蘿”,緊承首段,作者駐足賞花,展開了對紫藤蘿的細致描摹,是文章的“承”,“承”得自然、緊湊、流暢。面對活潑、頑皮、似孩童一樣蓬勃的紫藤蘿,作者不是一直停留在對其描寫贊美之中,而是宕開一筆,轉而寫“它帶走了這些時一直壓在我心上的關于生死的疑惑,關于疾病的痛楚”……不再寫眼前的紫藤蘿,轉而回憶十多年前家門外的一株大紫藤蘿。這是文章的“轉”。這一轉,由描寫轉入敘述,由眼前實景轉入虛景,不僅在表達方式上避免了單一,內容上也更豐富,而且為凸顯文章的主旨做了很好的鋪墊。最后,作者從花的衰與盛的轉變與自身的經歷,感悟到“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是作者在驚訝、審視、回憶之后,悟出的自然規律和生命哲理。這是文章的“合”。宗璞的《紫藤蘿瀑布》,起筆簡練而精致,承接緊湊而自然,寫法內容都可轉,水到渠成合得妙。
蓮給了我力量
曹雨欣
我不由得一顫。(起:設置懸念、引人思考。)
眼前的景象實在令我震驚——那石頭筑成的池塘里,幾乎沒了顏色,遠觀只見白茫茫一片。湊近看,那水不像從前那樣清澈,原來幸存的幾條金魚也漂在水面上。忽然,水面上星星點點的粉嫩和一絲綠色吸引了我,仔細一看,那是蓮。
這里環境雜亂,水面骯臟,幾乎沒有生物幸存,只有那一株潔凈的蓮。陣陣微風吹來,荷花輕輕搖曳。
“這兒只有我!”我似乎聽見了蓮在低語。
底下一個盤子似的葉子托住了上面那長而細的枝,枝的上端連的便是那高雅的花朵,花瓣一瓣挨著一瓣,顏色上淺下深,好像那粉色沉淀下來了,沉淀在花托上,好不美麗動人!(承:多角度細致描繪蓮。)
忽然,記起三年前去了一趟濟南的大明湖,當時池塘的荷花和周圍的景色讓我震撼。也許記憶消退,竟覺得現在池塘的荷花一點都不遜色。我不由得產生了疑惑:為什么環境差別這么大,卻不影響花的美呢?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我的腦海中浮現出周敦頤的《愛蓮說》中的句子。這一池的污水并不能阻礙蓮的生長,而恰恰因有了這株荷花,污水才顯得不那么丑陋、難聞。惡劣的環境并不能阻礙花的生長,花的香氣凈化了惡氣。仔細聞一聞,荷花淡淡的清香在鼻腔中回蕩,在心間停留。
我輕輕走到池塘邊,不時望一眼那蓮,她開得燦爛,充滿活力,盡管身處污境。
人和花難道不一樣嗎?只要內心潔凈,一心向前,便會一塵不染、高貴潔白。我之前還一直抱怨我成長的環境呢……(轉:
由物及人,由蓮到“我”。)
我撫平了內心的澎湃,抬起頭,堅定地看向前方——道路曲折,前途光明!(合:余味無窮。)
習作脈絡清晰,“起”巧設懸念,“承”描摹細致,“轉”由實到虛,“合”余味無窮,開合有度,流轉自然。雖明顯帶有模仿宗璞《紫藤蘿瀑布》的痕跡,語言也略有瑕疵,但畢竟是初一的孩子,已經很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