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清華
(河南省許昌市鄢陵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河南 許昌 461200)
基層地區的很多養殖戶認識到了規模化養殖和現代化養殖技術推廣應用對提高經濟效益的好處,但在實際養殖管理期間,傳統養殖理念一直更新不到位,一直堅持傳統的養殖管理方式,養殖管理期間存在諸多不當之處,使得羔羊的成活率呈現逐漸下降的態勢。為了確保羊養殖安全,提高羔羊的成活率,要求飼養管理人員不斷加強工作經驗總結,對引起羔羊成活率下降的原因進行全面分析,從原因角度入手,構建完善的技術方案,確保羔羊能健康成長。
羊養殖業作為鄢陵縣的重要產業之一,隨著國家支農惠農政策的有效實施養殖規模呈現逐漸增加的態勢,規模化養殖場的數量逐漸增加,養殖數量不斷增多。為進一步帶動鄢陵縣羊養殖產業的現代化發展,當地畜牧部門和政府部門加強聯合,出臺各項政策,有效推動羊養殖產業的現代化發展。一方面選育優良品種,推行規模養殖,另一方面堅持良種引進和雜交改良并舉,依托全縣現存肉羊養殖資源,發展黑山羊、小尾寒羊特色養殖。
繁殖母羊的生產能力、生產潛力對羔羊成活率有著較為嚴重的影響。當前引起羔羊成活率下降的繁殖母羊因素主要包括母羊的身體瘦弱,母性相對較差,生產之后乳汁分泌不足,乳汁營養價值相對較差,由于受到某些疾病的危害,不能正常的泌乳甚至停止泌乳,使得營養物質供給不足,難以滿足羔羊的生長發育,使得羔羊死亡率顯著升高、成活率下降。母羊在正常妊娠前不能保證營養物質的科學供給,身體膘情相對較差,身體素質不達標,產后不能正常的喂養羔羊。青年母羊在初次配種過程中第一次發情就進行配種,體成熟不達標,過早配種導致胎兒過大,母羊的產道狹窄,產道發育不良,經常出現難產現象,使得繁殖母羊在生產過程中出現難產,羔羊、母羊全部死亡[1]。當難產癥狀出現后,人工助產不當,使得羔羊成活率低下,經常出現窒息性假死。羔羊出生后母羊的母性不強,不能做好羔羊的針對性看護工作,不會主動接觸羔羊,甚至會踩踏羔羊、啃咬羔羊,羔羊出生后不能及時吃上初乳、吃足初乳,這些都會導致羔羊因為吃乳不足,身體抵抗能力下降,影響成活率。母羊乳腺生長發育不良,生產后乳汁分泌不足,或母乳嚴重缺乏也會影響羔羊的正常采食和正常獲得乳汁。導致乳汁缺乏或分泌不足的原因多種多樣,一方面是母羊的營養狀況相對較差、體質受弱、氣血不旺、乳腺生長發育不良,在生產后乳汁分泌不足,多發生于老齡的母羊群體中。另一方面是母羊氣血瘀滯、血脈不通,導致乳房出現炎癥病變,乳房腫脹,乳汁不能正常排出。由于乳房紅腫脹痛,羔羊在吮吸乳汁時會加大吮吸力量,乳房更加疼痛因而拒絕哺乳,多發生在體質健壯的青年母羊群體當中。在母羊生產過程中,如果出現子宮內膜炎、乳房炎,大多會導致羊群出現壞乳或者無乳,乳汁的理化性質發生顯著變化,羔羊如果采食了病變的乳汁很容易引發消化道疾病的傳播流行。
羔羊出生后自身機體的抵抗能力、生長發育是否良好,是否受到疾病的入侵都會對羔羊的成活產生較大影響。母羊在生產過程中如果出現難產,產下的羔羊身體較為瘦弱或者出現畸形生長發育,導致羔羊出生后不能及時吃上初乳、吃足初乳,一般在出生幾天后死亡。2月齡內的羔羊身體抵抗能力相對較差,很容易受到傳染性疾病和內科疾病的危害,常見的內科疾病主要包括感冒引發的胃腸炎、肺炎。傳染性因素是導致羔羊死亡率升高的一個主要原因[2]。
飼養管理不當,環境調控不到位,養殖環境當中存在多種致病因素是造成羔羊傳染性疾病發生流行,羔羊成活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從養殖場的繁殖計劃來講,很多繁殖母羊主要在冬春季節產下羔羊,這個時期外界的溫度相對較低,應激因素相對較多。寒冷的冬季如果沒有做好圈舍的防寒保暖工作,圈舍的溫度不達標,溫度突然下降或者溫度忽高忽低,都會對羔羊的生長發育造成嚴重的刺激,會誘發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的發生。繁殖母羊進入分娩階段后,人工助產不合理,初生羔羊護理不當,如沒有進行有效的斷氣處理就會導致病原通過損傷的臍部侵染機體引發嚴重的敗血癥[3]。
為了提高羔羊的成活率,首先應該從母羊角度入手,要加強對母羊的科學選配,及時將遺傳缺陷的繁殖母羊淘汰處理,保證后備母羊的個體生長發育良好,乳房生長發育完好,符合品種的種用特征。要定期更換種公羊,避免出現近親交配的現象,防止影響后代的生產能力。繁殖母羊進入妊娠階段后,一定要做好妥善有效的飼養管理,加強疫病防控。注重做好小反芻獸疫病、羊痘、口蹄疫、傳染性胸膜肺炎、縮菌病、羊口瘡等傳染性疾病的有效免疫接種,保證抗體水平達標,并在妊娠前做好驅蟲工作。母羊進入妊娠后期和生產階段,一定要做好針對性的管理。妊娠后期要保證提供營養價值全面的混合精飼料,使得羔羊能獲得較高的出生重。在母羊哺乳階段,應該根據膘情、泌乳能力、羔羊的數量來確定每天精飼料的使用量。精飼料在配置過程中一定要保證營養價值全面,尤其是應該確保維生素礦物添加合理,確保母羊在整個哺乳階段,膘情下降較為緩慢,斷奶后能快速達到下一個發情階段。對于身體素質相對較為瘦弱,泌乳能力不足的繁殖母羊,在合理搭配補充精飼料的基礎上,可以選擇使用相應的催乳類藥物,加速羊群的泌乳。注重做好繁殖障礙性疾病和乳房炎、子宮內膜炎的有效防控。
母羊進入生產階段應該做好產前準備,提前將羊群轉移到產房當中,保證產房具有良好的防寒保暖條件,防止賊風侵襲,提前對產房和養殖管理設施進行全面的消毒,提前增高圈舍溫度。圈舍的地面鋪上厚厚的墊草,保證墊草疏松多孔。產前還應該準備好預防難產以及繁殖障礙性疾病的各種藥物。羔羊出生后,要及時將口腔鼻腔當中的黏液清洗干凈,檢查羊群的呼吸和叫聲是否正常,距離臍部4~5 cm處進行斷臍處理,做好嚴格的衛生消毒,然后將羔羊放置在溫暖的條件下,讓母羊舔干凈身上的黏液,并進行稱重處理,詳細記錄羔羊的出生情況。使用高錳酸鉀溶液給母羊擦拭后軀肢體和乳房,然后投喂初乳,結合養殖場的實際情況,做好羔羊的保健處理工作。
羔羊出生后避免受到寒冷的應激條件刺激,要保證羊舍的溫度適宜。母羊要確保有充足的新鮮乳汁供給新生羔羊,產后4 d內不能外出放牧。經常檢查母羊的乳汁品質和羔羊的身體健康情況。遇到突然發病,應該提高重視程度,做好針對性的檢查,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問題。對于身體較為健壯的羔羊,出生7 d后可隨母羊外出放牧,但應該嚴格控制放牧距離和放牧時間,選擇晴朗的天氣,溫度最高的時間段進行放牧,防止丟失和受到敵害。根據羊的生長情況提前補充哺乳階段的精飼料,鍛煉胃腸道的消化功能,并保障供給充足干凈的飲用水。
為保證養殖場羔羊的成活率,降低發病率和死亡,需養殖戶掌握羔羊在整個生長發育階段的生理特征,并結合生育特點構建綜合性的養殖管理方案,確保養殖環境良好,衛生環境達標,飼料營養價值全面,羔羊出生后能及時吃上初乳、吃足初乳,進行妥善有效的疫苗免疫接種,滿足羔羊的生長發育所需,更好的帶動區域養殖產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