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興南,邵冬青
(1.云南省騰沖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 騰沖 679100;2.云南省騰沖市畜牧工作站,云南 騰沖 679100)
布病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家畜疫病,全稱為布魯氏菌病,這種疫病主要是由于布魯氏菌感染而引起的,豬牛羊都易感,從根本上來說,布病屬于慢性傳染性疾病,傳播途徑主要為牲畜的生殖交配、糞便、皮毛、乳液等,一旦感染布病,對家畜的健康生長將產生非常嚴重的影響。
布病在家畜的潛伏期長短不一,通常為2周齡至6月齡,大多為隱性感染。從病理上來看,布魯氏菌進入家畜體內后,繁殖速度比較快,會對家畜的淋巴系統造成破壞,使家畜造成感染。布魯氏菌還會隨著家畜的血液循環到其內臟部位,由此產生新的感染源,最終停留在血液與生殖系統內。從病理上來看,家畜一旦感染布魯氏菌,會發生淋巴結腫大、發熱、關節疼痛、多汗等癥狀。
以牛為例,布魯氏菌如果侵入公牛體內,則公牛容易出現關節炎、滑液囊炎、附睪炎、睪丸炎等疾病。如果侵入母牛體內,則容易造成妊娠期的母牛流產,而母牛流產之后,其體內的布魯氏桿菌會隨著流產的胎兒、胎衣、子宮分泌物一起排出體外,從而變成該病的傳染源[1]。由于布病的病菌存在于家畜多種內臟中,而抗菌藥物不易進行病菌細胞,因此在進行治療時是十分復雜的。
家畜感染布魯氏菌時,病菌會先進入血管,使家畜的血管出現增生,尤其是肝、脾、腦、腎等內臟上的細微毛細血管,血管增生容易生成血栓,造成血管內膜、脈管炎癥,甚至出現局部壞死癥狀,造成內臟功能出現問題,最終導致被感染牲畜死亡[2]。
布魯氏菌對家畜的神經、呼吸、運動、消化、生殖泌尿等系統都會有所侵害,一旦對這些系統產生侵害,就會造成家畜的神經、肺部、關節、食欲甚至生殖等方面出現問題。母牛一旦感染布魯氏菌,特別是妊娠期母牛,不僅會出現流產,在流產的過程中,如果出現了胎衣不下,子宮內膜炎或者不孕等情況,可判斷其患布病,且病菌進入乳液還會給幼畜帶來影響,造成出欄率下降。布病發于公牛身上時,容易導致公牛出現睪丸炎、不育等現象。
對于家畜布病的診斷,一般通過以下3種方式進行。
布魯氏菌通過乳液、皮毛、生殖交配等方式進行傳播,其他病畜需要與被感染牲畜進行接觸才會發生感染狀況,可以通過觀察病畜分布狀況來對其進行檢查,如幼畜感染死亡率升高,母畜早產、流產、死胎多發等狀況[3]。
感染布魯氏菌病畜表現為間斷性高熱且發熱時間較長,夜間多汗,不思飲食,體重下降,淋巴結或睪丸腫大,精神倦怠,不愛活動,出現跛行,身體乏力,可能會出現眼部黃染等情況,需要注意觀察。
首先可采集病料,對其進行染色檢驗,觀察染色是否呈紫紅或紅色;其次可采集家畜血清,進行虎紅平板凝聚試驗檢測,觀察其是否呈陽性反應;如虎紅平板初篩為陽性,還可進行試管凝集試驗進一步確診;也可選擇ELISA血清抗體試劑盒進行初篩和確診。
布病屬于家畜感染率和發病率比較高的傳染性疾病,很多抗菌藥物的使用對于布病的治療效果并不明顯,對于家畜布病,要以防控為主,在做好已感染布病家畜隔離工作的同時,嚴防健康家畜遭受感染,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疫苗接種分高風險區和低風險區,對于布病高發的北方高風險地區,一般指黃河以北的15個省市,國家規定可以使用布病疫苗的,做好疫苗接種工作,可以比較有效的降低家畜布病感染幾率,對于該地區的養殖戶,要重視家畜不同階段的疫苗接種,對家畜生長過程中容易出現的疫病,進行提前預防。目前家畜布病疫苗主要有2種,第1種是豬2號布魯氏菌苗,這種菌苗主要適用于妊娠期的母牛口服;第2種是羊5號布魯氏菌苗,這種菌苗主要適用于公牛或者羊身上,不能用于母牛。
畜舍是家畜生長的重要環境之一,做好畜舍的管理對于防控布病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畜舍的管理主要包括畜舍要保持干凈整潔、畜舍要做好通風好消毒工作、畜舍要保持充足的光照、畜舍要進行定期的高溫殺毒處理等。尤其是當家畜出現布病時,養殖戶要首先做好家畜的隔離工作,將被感染牲畜與健康牲畜群進行畜舍隔離,要最大限度的縮小傳染范圍,對于被感染布魯氏菌的畜舍,出了要進行垃圾和牲畜糞便清理之外,還要對畜舍中的地面、食槽、飲水槽等進行消毒,還要向畜舍內噴灑消毒液噴霧以達到預防空氣傳染的目的。
飼養是家畜生長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飼養管理是否到位也會直接決定家畜感染布魯氏菌的幾率,對于家畜的飼養要進行科學化的管理,按時、按量喂養,喂養的飼料要確保干凈、無污染。同時要定期對畜舍內的飼養工具進行清掃和消毒,給家畜一個良好的飼養環境,一旦發現陽性家畜,如陽性牛,應該及時進行無害化處理,最大程度的保證受感染家畜不與健康家畜接觸,對于受感染家畜的飼養畜舍,要進行全面的消毒處理,避免布魯氏菌的傳染。
以云南邊陲的縣級市為例,按布病分區防控劃分為低風險區,對于低風險區,國家相關規定不允許注射布病疫苗,禁止牛等易感動物由高風險地區調入低風險地區;對于該地區的布病防控,當地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出臺了針對性的防控措施。
首先,由于當地大力發展肉牛產業,到市外調入肉牛的養殖戶大幅增加,該地農業農村主管部門下發通知,要求禁止到高風險地區引牛,調入肉牛的還需到當地動物衛生監督部門主動報檢,并提供布病檢測報告;全部引入肉牛還需隔離30 d后,再次采集血清送至當地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開展1次布病監測,如監測出布病陽性畜,在經過復檢確認后,需進行撲殺和無害化處理。
除了做好疫苗接種之外,還要對家畜進行定期的檢疫監測。應不低于1年檢疫監測1次,以牛為例,在引進新品種時,要對其進行2次血清檢測,并觀察2個月左右,在確保新品種沒有感染布魯氏菌后方可進行引進。
布病是家畜容易感染的一種傳染性疾病,家畜一旦感染這種疾病,不僅僅治療起來比較麻煩,而且治療效果較差,對于養殖戶而言,應當樹立預防為主的綜合防治觀念,提高防疫意識,時刻監視家畜的健康狀況,最大限度降低布病對家畜的危害,確保家畜養殖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