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雷萌
(北京服裝學院時尚傳播學院,北京 100020)
唐朝是華夏歷史卷軸上的耀眼時期,國泰民安、百家爭鳴,有重現實人文、不僵守古制的特征。在這樣一個多元文化并存的年代,唐代服飾工藝達到了空前發達的水平,并開創了服色制度。唐代服飾的發展是宏觀上的推進,它吸收了前朝的形制特點與風格精髓,又在此基礎上加入華貴的氣息,使服飾水平達到了歷史高峰。研究唐代服飾可以增進大眾對歷史文化的理解,豐富現代人的精神生活。
時序更迭與環境變遷,使得服飾不僅具有最初蔽體驅寒的實用功能之外,還逐漸成為一種非語言符號。符號及信息,改朝換代帶來的影響便能在服飾款式上窺見一二,所以唐代服飾是社會發展的符號。也是文化符號,能引起大眾對傳統文化的反思與再開發;作為設計造物,更是藝術符號。符號的產生和作用絕不是個人意志的表達,它是通過長期的發展積淀,透過社會、文化、制度、宗教等各方面因素發展而來,與文化的背景相輔相成[1]。所以,在分析唐代漢服的符號寓意時,需要就其時代背景進行分析。
唐高祖建國,歷經300 年興衰,大唐盛景當之無愧是華夏圖卷上一段奪目版塊。唐朝是中國封建制歷史中一個極具代表性的時代,國家的安定統一達到了空前高度,經濟的發展在繼承前人財富基礎上達到了鼎盛,帶來了整個國家政治、文化、藝術等多方面的繁榮有序,使這一時期的服飾無論是從文化內涵還是工藝格局上都進入到一個登峰造極的狀態。
在政治方面,初唐統治者吸取前朝之訓,對國民實行稅收等諸多方面的改革措施,打穩地基;逐步建立起一整套相對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為后世所借鑒。唐初完善和發展科舉制度,不拘一格降人才,大膽任用各族人士。在經濟方面,唐代對外實施開放政策、對內加大道路建設,貿易流通促進了全國性市場的形成。在外交方面,與唐交往的國家有百余個。對外交流頻繁,使得唐人對西域和周邊少數民族事物能夠兼收并蓄、包容開放,同時在民族政策上能夠以德服人、懷柔羈縻。在女性地位方面,處于開明氛圍下的唐代婦女,社會地位自然會有別于其他時代。特別是盛唐時期,唐代婦女有相對自由地選擇婚戀、參政、著裝的權利。
大體上可以說,唐代是一個廣收博納、多元并包的社會。如果要簡述唐代的社會狀況,可以用四“容”來概括:政治上的寬容、經濟上的繁榮、文化上的包容以及生活上的從容。
首先是具有本土文化為中心的文化大融合特色。唐文化是在承繼了漢魏文化傳統的基礎上,逐漸發展并形成了唐文化體系。由于地域和人口組成,中原漢族文化居于中心地位。但與此同時,唐文化也吸收了邊疆各民族及外域文化中的精華與特色;最終形成了以漢文化為中心的唐代文化系統——以農業經濟為本位中心,以儒家思想為骨干,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諧的文化特征。其次是具有釋道儒三足鼎立的宗教文化特色。唐代在文化方面的“敞懷”,在一定程度打破了大一統的中華封閉文化體系。這方面以宗教文化最為突出。佛教等各種外來宗教都獲得巨大發展,相互之間也在影響、交融。儒道佛三足鼎立,相互競爭又相互滲透,在這之上,則是籠罩一切的皇權。禪宗也是誕生于儒佛之爭,對后世價值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綜上,唐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發展史上一個重大的轉變時期,其鮮明的特點就是大量地吸收了外來文化,使唐文化容納了許多異域色彩,出現了極度豐富繁榮的文化景觀,形成了文化大融合。但在這大融合中,外來文化卻未能完全征服唐文代的領域,僅是配合唐文化同步發展。
藝術是文化的重要部分,是適應當時文化風貌應運而生的。也可以說,唐朝的審美觀念、藝術情趣,是當時的社會環境與民俗文化的一種體現。三百年間唐朝經歷了初唐的蛻變、中唐的興盛、盛唐的繁榮、晚唐的衰落,社會形態跌宕起伏,給審美藝術極大的變化空間,也給服飾提供展示的舞臺。
初唐之萬象更新:初唐開放絲綢之路,宗教藝術空前繁榮,人文主義思想開始覺醒,藝術主題從妖魔神獸逐漸演化為植物花鳥。初唐文人對于體態的審美沿襲隋朝,偏好于纖細與清瘦。如閻立本的畫作《步輦圖》,宮人身著窄袖衫,搭配裥色裙,成功凸顯婀娜身姿。
盛唐之恢宏壯美:新主開國的謹慎試探卓有成效,迎來唐朝的鼎盛階段,使得唐人的思想也步入到了一個空前開放的時期,唐人的藝術情趣也有了顯著的變化。從初唐的清麗轉變為盛唐的華麗,女性以豐滿為美,配上服飾圖案中一家獨大的寶相花,體現一派恢宏大氣的盛唐風采。
中唐之五光十色:“安史之亂”后,唐朝的社會狀況急轉而下,審美意識在此時深刻裂變。詭譎奇異的藝術情趣滲透到了書法繪畫、服飾妝容等各個門類,標志著人們的審美心態已經由盛唐的外放轉化為了中唐的內斂,
晚唐之纏綿悱惻:沒落王朝風雨飄搖,唐人將憂愁與不平寄托在服飾妝容等設計造物之中。審美風格求新求異、甚至于崇丑尚怪,雖已步入盛世尾聲,但夕陽無限好,從中仍能感受到大唐氣象萬千的時代精神。
總的來說,唐朝強大的國力和開放的文化環境,使得唐代藝術創作形式包羅萬象,并且與審美情趣呈現出動態發展態勢。唐朝藝術情趣離不開社會文化對其的影響,并在文化土壤的吸收中不斷呈現出變革與發展[2]。
唐朝服飾上承歷代冠服制度,下啟后世衣冠之徑道[3]。具體來說,大唐繼承了周、戰國、魏晉時期的漢民族服飾體系,又在此基礎上添了獨有的雍容華貴、胡風別趣,配以各種艷麗的妝容,構建了一幅美麗動人的大唐盛世。唐代服飾作為反映當時社會生活、文化特征和藝術情趣的一面鏡子,以錦羅綢緞等工藝超前的織物美學,搭配蠟染絞染等推陳出新的技術手段,無不詮釋了唐代文明之雍容寶相。
唐代服飾在穿著制度上為雙軌制。在祭祀等重大場合,著漢民族傳統衣裝;在日常生活場景,唐人常服則帶有胡風特色。形制結構上,唐代服飾的特征是交領、右衽、系帶。代表形制有齊胸衫裙、唐圓領袍、交領襦裙等。總的來看,唐代服飾的色彩絢麗鮮艷。在服色搭配方面,唐人青睞色彩的強烈對比感。服裝面料的底色和印染圖案的主色往往有濃淡深淺的韻律變化。既承載著中華傳統五色觀,又透露著異域色彩藝術化的特征。色彩情調喜慶吉祥,積極健康向上。以緋紅、明黃、絳紫、青綠居多,特別是紅色最為流行。
唐代開放的思想和開拓的精神充分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強烈的民族性格,在此社會氛圍影響下的唐代服飾,整體呈現出一派廣收博納的氣場。同時,唐代服飾作為藝術設計造物的一類,也具備隨時態而動的特征。所以,唐代服飾的風格可根據時代推進,大致分為初唐的清新明快、盛唐的絢麗奔放、中唐華美典雅以及晚唐的精致頹靡。
“垂衣裳而天下治”,自周以來,服飾被看作是政治文明的符號,是社會氣候、經濟基礎的晴雨表。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四夷來朝;長安城是國內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更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勝地。
3.1.1 唐代服飾符號具有政通人和、經濟繁榮的社會寓意
在安定統一的政治背景下,燦爛的盛唐文化催生出唐朝服飾文化的變革。社會文明的進步,使唐代服飾作為一張晴雨表,隨著時代的變遷,反映了唐代的社會現象及社會思想的發展。
曾有現代的經濟學家將女性裙子的長短與當時的思想開放程度及經濟繁榮程度聯系在一起。唐代商業發達、經濟繁榮,尤其是紡織業和手工絲織業得到空前的發展。其印染技術的發展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生產技術的發展為唐代服飾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使唐代服飾以奢華、開放與多民族性為主要特點。
唐代服飾樣式的爭奇斗艷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生產力狀況和文明程度。唐代處于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其服飾色彩艷麗、圖案多樣化、款式新穎大方,彰顯出唐代開放、兼容的文化特征,和政治昌明、經濟繁榮的社會現象。
3.1.2 唐代服飾符號具有民族融合、宗教并立的社會寓意
唐朝統治者以博大兼容的外交政策、普通民眾以開放包容的觀念心態,為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發揮了積極作用。宗教藝術的傳播在唐代呈活躍狀態,服飾色彩搭配便能窺見一二;佛教中的寶相花、蓮紋等宗教風格圖案在服飾及器物上也風靡一時。唐代服飾在漢民族服飾史上可稱為一大“奇葩”,其在傳承了中國古代傳統服飾體系的同時,吸收了異域風情,是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與藝術交融的結晶。唐代服飾的發展得益于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傳播,使其綻放出空前燦爛,更是經濟繁榮、國力強大的具體體現,反映了唐代鮮明的社會時代特征。
唐代服飾是唐代社會環境、藝術情趣和文化思想的物質縮影,身負政通人和、經濟繁榮、民族融合的社會寓意。唐代服飾以本土文化為根基,借鑒和吸收多民族服飾文化精髓,并蓄古今、博采中外,值得現代中國時裝設計師借鑒。
洛特曼指出:“文化是用特定方式組織起來的符號系統[4]。”也可以認為,符號是人類文化的載體形式和傳承工具,具有表達、保存和傳播的功能。唐代服飾符號以其豐富的符號寓意在中國乃至世界服飾史上獨樹一幟,從唐代服飾本體上來看,其文化符號寓意包含文化認同、文化傳承、文化自信三個方面。
3.2.1 文化認同
本文的唐代服飾能作為文化符號來看待,是指其在人類文化體系中具有普遍文化價值認同的符號形式,是一個國家和民族中具有一定特殊內涵或意義的文化符號。唐代服飾本身飽含著文化特質,既是物質文化,也是非物質文化。作為服飾成品,是中國服飾物質文化的一部分;服飾所包含的審美觀念、文化內涵,則屬于華夏民族非物質文化。唐代服飾通過色彩、圖案、造型等外延的創造性表現手法,賦予服飾一定的文化內涵,使觀眾能夠接收到服飾背后隱藏的象征寓意,滿足自己的文化表達需求。身著唐代服飾實質上是認同與接受了唐代服飾的文化特質。中華傳統服飾需融入文化認同才能長遠發展,以此不斷拓展國際發展空間。
3.2.2 文化自信
由于唐代強大的國力,中國官僚等級制度的運行機制日益完善,思想開放,大膽引進和吸收其他國家的文化,顯示了唐代統治階級的寬闊胸懷。正是在胡風、外來文明、宗教文化和唐人傳統的相互作用和影響下,造就了唐人包容、平等、開放的社會心理,增強了人們的自我認同意識,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表現出主動性和創造性。唐代相對寬松的社會環境使人們在思想上無禁區,創作上無約束,從而促進了服飾藝術的繁榮,促使漢族廣泛學習其他民族的服飾流派和風格,營造了盛大的唐代服飾文化氛圍。
唐代正是因為有了打破傳統的社會氛圍、強盛穩定的經濟基礎為背景,才有了“慢束羅裙半露胸”“綺羅纖縷見肌膚”的大膽服飾,有了不受世俗束縛、體現女權的女著男裝。與世界的交流和國力的強盛提振了唐人的文化自信,推動服飾文化的長足發展,也反過來映射著盛唐氣象。
3.2.3 文化創新
異域使者云集長安,把自身文明的種子,播撒在八百里秦川。“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唐代服飾對紅色情有獨鐘,紅花染料實際上是由埃及人發明,順著絲綢之路傳入到華夏,隨后又把這份美傳播給日本、韓國。唐代服飾在汲取外來文化的同時,從未懷疑、放棄、否定本土文化;相反,固有的傳統文化始終是唐文化的基礎與核心,能動的選擇與改造外來文化的精髓,創造出具有中外結合的唐代服飾等文化,成為唐文化的補充和滋養。
歷朝歷代的華夏傳統服飾對周邊國家影響深遠,這些國度在此基礎上創新發展成本民族的服飾符號,流傳至今。例如在奈良時代,日本作為“大唐迷弟”,積極引進唐朝服制,與本土有機融合成為和服;而近年來韓國在大力宣傳、被視為國寶的韓服,實際上也是“明朝遺制”。如果中華作為原產地不加以重視創新發揚,擁寶山而不見,實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
文化認同只是一個充滿希望的開始,文化自信和文化創新是目的地。唐代創造了高度發達的人類文明。唐人創造了高度發達的人類文明,固然值得眾所瞻望,但如今的我們更要學習的是唐代勇于開放、樂于革新的精神,結合當下新的時代條件加以傳承,上升到中華美學精神的境界加以光大。
自唐王朝雍容的氣度、蓬勃的氛圍也會下沉到天朝子民的社會生活,時代氣質便在日常瑣碎中鮮活起來。“衣食住行”,服飾作為社會生活的第一外顯,通過審美主體的創作實踐而充分顯現出唐代的審美情趣與藝術寓意。唐代服飾是宗教禮制、民間工藝和社會風俗的縮影。它是歷史文化、社會生活和人們精神領域的藝術再現。通過服裝形制、色彩、面料、圖案的結合等方式,讓人們從直觀的造型中感知人物的情感、時代特征,獲得美的享受。
服裝既是物質必需的實用品,又是審美追求的藝術品。唐代婦女服裝尤其重視審美的整體效果,例如百搭單品“披帛”,這種源于波斯、印度宗教文化的款式經過變化后,在唐婦女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得以應用,沒有任何生硬的剪裁去束縛身軀,人體美也得與服飾藝術表里相合。可以說,唐代服飾能作為服裝史上的一座藝術豐碑,得益于唐人的融匯創新。唐代與各族人民互相往來,開門迎接各國文化,與唐代服飾融通,才得以誕生無新奇美妙的華服。服飾文明沒有了國內外的傳播交流,難以發展和創新,其藝術、審美的進步是無法實現的。
總之,唐代服飾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風貌縮影,卻能生生不息延續至今。這也顯示了唐代服飾無窮的符號價值。多元的21世紀,不能只去欣賞大唐衣裝“孤峰突起”的異美,趁此山之高度,博采眾長,看萬千氣象,向美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