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英
(澤州縣林業局,山西澤州 048000)
《巴黎協定》要求締約國在21世紀下半葉實現碳中和,我國在75屆聯大做出莊嚴承諾,到2030年碳達峰,到2060年碳中和。國際普遍認為,達到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是發展林業。碳中和中,工業經濟是排碳,而森林是吸碳。經濟要發展,在節能減排的基礎上,仍然會產生許許多多的碳,而要達到碳中和目標,必須把森林建得越來越多。同時,林業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提高群眾生活質量,落實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充分必要條件。林業是國家政策傾斜的重要對象,國家陸續啟動的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退化防護林改造、自然保護區體系建設、濕地保護修復工程等一系列林業重點工程,對澤州縣林業的發展帶來政策紅利。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類活動帶來的環境影響和生態問題日益加劇,由此產生的生態災害影響已日益明顯,不僅嚴重破壞自然生態和生存環境,同時也影響了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是平衡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鍵所在。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公眾對環境質量、生態安全、生存環境的關注越來越高,逐步從“求溫飽”轉向“盼環保”,從“謀生計”轉向“要生態”。林業為全社會提供豐富的生態產品,既是實現綠水青山的重要基礎,又是創造金山銀山的重要載體。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推動澤州縣造林綠化從單純追求數量向注重數量和質量并重轉變,打造多層次、多色彩、高標準、高質量的森林景觀,促進宜居城鄉建設,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綠色澤州,滿足人民群眾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林改后,林農對保護森林資源的認識不足,木材市場價格攀升,加上交通實施的完善,極大地增加了林政資源管理的難度,造成亂砍濫伐、偷運販賣木材的現象時有發生。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鎮化快速推進,林業資源保護的壓力越來越大。未來幾年征占用林地規模還有進一步加大趨勢。森林質量不高,退化林分、殘次林等低質低效林量大面廣,森林撫育、提質增效任務繁重。另外,隨著生態旅游人數不斷增加,林區白色垃圾污染、火災隱患問題日益突出,也給森林資源環境造成新隱患。
林業產業核心競爭力不強,企業整體素質不高,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林下經濟發展重視程度不夠,缺少政策扶持、資金支持和專業引導,促進產業發展激勵機制少,社會投資綠色產業動力不足。林業產業仍處于大資源、小產業、大森林、小文化階段,存在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科技含量不高、經濟效益低下、名牌產品少、市場競爭力不強等突出矛盾,難以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林業物質產品、生態產品和文化產品的需求,尚不適應林業發展的客觀需求。
地方政府投入生態建設的積極性有待進一步挖掘,造林、撫育等各項補助標準偏低。公益林生態補償尚未實現全覆蓋,地方公益林補償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部分自然保護地范圍劃定和功能分區不夠科學合理,各自然保護地交叉重疊,歷史遺留問題較多,管控措施針對性、操作性不強,各種矛盾沖突尖銳。
國家全面禁止野生動物上市、交易,明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對受影響的個人和企業,根據實際情況給予一定補償,扶助個人和企業調整、轉變生產經營活動,并在就業培訓、社會保障、信貸、稅收等方面依法按照有關規定予以支持。在相關政策細則未出臺之前,養殖戶面臨進退兩難的尷尬——不能到市場上去賣,又不能讓它們活活餓死,存在養殖戶串聯信訪隱患。
加強林業重點工程建設,堅持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并舉,緊緊抓住思想上高度重視、行動上狠抓落實、過程中嚴格監管、支撐上注重科技等“四個”關鍵環節,念好“早、實、嚴、新”四字訣,著力推進低質低效林改造工作。采取高標準設計、嚴把質量關、打造精品示范基地、示范推廣典型經驗、創新低改參與模式、強化后續管護等措施,盡快開展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的調查摸底、評估論證和整合優化預案編制等工作,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聘請第三方中介機構完成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
建設木材戰略儲備林基地。培育以楊樹、油松、櫟類等為主的大徑材、中短周期用材樹種,通過新造、改培、撫育等措施,逐步向速豐林品種轉變,創新造林發展模式,引導發展木材戰略儲備林建設。以質量和效益為核心,大力發展林業經濟,讓群眾得實惠。把造林綠化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脫貧攻堅結合起來,與發展林業產業結合起來,與國有林場改革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結合起來,大力發展油茶、花卉、竹木加工、森林旅游康養、林下經濟等特色產業。超前謀劃、積極調整林木種苗培育方向,有針對性地示范、引領種植一批經濟效益高的優質經濟林和珍稀樹木、花卉。推進集體林權規范有序流轉,通過林地大戶流轉,實現規模經營,鼓勵、支持工商資本、社會資本“上山入林”,逐步提高補償補貼標準,廣泛調動社會力量開展造林綠化,帶動廣大林農增收致富。以點帶面,重點結合森林撫育、補植補造、低產林改造等措施,推動在林區、江河兩岸、道路兩旁、村舍院落、四旁等面上發展。開展科技培訓指導,推動苗木選優、培優等科技推廣項目建設,提高苗木培育和基地建設水平。加強與大專院校技術服務對接,在新品種引進、產業發展、科技示范等方面給予有力支持。
發展森林旅游康養產業。“森林康養”最早起源于德國,又被稱為“森林醫療”或“森林療養”,是以森林生態環境為基礎,集旅游、醫療、康養、教育、文化、扶貧于一體的林業綜合服務業,是未來森林服務業的重點發展方向之一。按照“環境優良、服務優質、管理完善、特色鮮明、效益明顯”的要求,依托森林濕地資源稟賦,啟動建設森林鄉村、森林特色小鎮及森林康養基地。構建產品豐富、標準完善、管理有序、融合發展的區域性森林康養服務體系。
建設特色經濟林基地。以標準化栽培、低產林改造、良種推廣及設施林業等技術為手段,集中建設一批規模較大、集約化經營程度高、示范效益強的精品樣板工程。創新投入機制,發揮好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主動謀資金、謀市場、謀客商,積極爭取金融和社會資本支持市林業發展。用好用活信貸政策,爭取探索花卉、家具等產業的新服務新政策。
發展綠色林下經濟。大力發展林下栽培和種養業,重點發展以芍藥、黃芩、油用牡丹中藥材為主的森林綠色食品種植業,以肉牛、山羊為主的特種養殖業,以土雞、中華蜜蜂為主的綠色養殖業,培育生產多樣化、系列化、優質化,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具有澤州特色的森林綠色食品、保健品知名品牌。積極申報“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項目,加大林下資源開發力度,積極打造享譽省內外的綠色肉、禽、蛋、菜食品和蜂蜜等林產品加工中心。
鞏固脫貧成果。積極推進林業產業化扶貧,切實解決結對幫扶戶的貧困問題,科學制定幫扶措施,因戶施策,因人施策,深入實施扶貧、精準脫貧。將經濟林、苗木生產、林產加工、林下種養及各類營造林產業項目向具備產業基礎和發展條件的貧困地區和群眾傾斜。通過生態效益補償、退耕還林、生態護林員、公益性崗位等政策性補助,增加林農收入,實現政策富民。大力開展各類林業技術培訓,在造林技術、種苗生產、種養植(殖)等方面提高幫扶戶的業務技能和自身發展能力。
充分挖掘澤州縣森林文化、花卉文化、濕地文化、野生動植物文化、生態旅游文化、特色果園文化等發展潛力,以森林公園、森林文化教育體驗基地、文化遺址、紅軍紀念館等為主要生態文化實體載體,以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絡、微博等主流媒體為主要傳播平臺,以植樹節、森林日、濕地日、愛鳥日、野生動植物日等為契機,通過森林攝影、文藝采風、生態科普教育等形式,集中開展形式多樣,交流互動性強的宣傳教育活動,開展群眾性生態科普活動,提高全社會對生態保護與建設的關注。
法治文化是林業生態文化體系的有機組織部分。按森林法的要求推行“林長制”,確保森林防火平穩平安。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特別是非法占用林地、挖沙毀林等行為,維護林區秩序。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社會公眾廣泛關注,容易成為輿情的焦點、熱點。從嚴打擊非法獵捕及運輸、販賣珍稀野生動植物的違法犯罪活動,從嚴查處利用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信息惡意炒作、導致負面社會影響的行為。充分保護和利用好香榧、野生紅豆杉、野生桂花群、高山杜鵑等本土種植資源,開展大面積育苗,形成有效的保護示范。
加強松材線蟲病預防和除治,組織開展松材線蟲病疫木清理“百日攻堅”行動和松褐天牛誘捕器布設工作,有效預防和控制疫情;及時監測和除治馬尾松毛蟲等森林病蟲害;認真開展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工作,有效防范林業有害生物的發生和蔓延。
推進林場后續發展。澤州縣國有林場改革后主要功能明確界定為保護培育森林資源、維護生態安全和提供生態公益服務。主要職責為承擔國有林區森林資源的管護、野生動植物保護、資源監測、營造林、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編制森林經營方案,組織實施好森林撫育,科學有序推進退化林修復,提高森林功能效益,增加綠色優質林產品供給,推動林業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發揚林場文化、林場精神,提高林業現代化建設水平,承擔縣委縣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涉林公益活動。
深化集體林權改革。隨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深入推進,改革活力日益顯現,改革紅利逐步釋放,為生態空間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動能。落實林農自主經營權,依法維護林農的合法權益。規范林地林木流轉與管理,健全落實調處機制,加大林權糾紛調處力度,推動形成“政府負責、領導帶頭、部門協同、基層參與”的立體調處工作格局,促進林區和諧穩定。
夯實林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國有林場的防火道路、飲水、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和社會保障體系。大力推進數字化、機械化、航空等現代裝備在森林經營、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動植物保護上的應用,配備一批適應林區特點的陸空巡護運輸監測交通工具,推進國有林場裝備現代化。
完善生態監測評價體系。充分應用現代最新的遙感、定位、通信技術,構建天空的一體化監測預警評估體系,實時掌握全縣生態資源狀況及動態變化,及時發現和評估重大生態災害、重大生態環境損害情況。綜合運用大系統、定位觀測、視頻監控、無人機等先進技術,推進全縣森林、濕地、野生動植物棲息地調查監測業務與空間技術的深度融合,完善全縣林業災害監測預警。建立健全全縣林業碳匯計量監測體系,開展林業碳匯調查和連續動態監測,為林業生態文明建設考核評估提供基礎數據。
提升林業信息化水平。運用互聯網思維,加速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林業深度融合,打造“互聯網+”林業發展新模式,促進物品、技術、設備、資本、人力等生產要素流動,實現林業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推動林業生產轉型升級。建立一體化智慧林業決策平臺,實現林業各類數據信息實時采集,深度挖掘、主體化分析和可視化展現,提高林業重大決策的科學性、預見性和針對性。
探索林業科技創新模式。完善成果轉化激勵政策,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實現創新鏈與產業鏈有效對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促進林區(山區)群眾全面實現小康。鼓勵各類經營型、管理型、科技型人才創業,鼓勵各種形式的“大眾創業”,激發廣大群眾的創造活力。重點支持“互聯網+”現代林業平臺建設,推動“互聯網+”試點示范建設,打造綜合性創業創新服務平臺。
提升林業隊伍整體素質。大力培養具備戰略思維、適應市場經濟的高素質干部隊伍,著力推進林業高層次人才培養,加大高學歷人才引進力度。加強林業職業教育,完善林業專業技術人才繼續教育體系,優化基層森林經營人才配置機制。加強打造林、防火、采伐、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等專業服務隊伍,提升林業專業隊伍整體素質和服務水平。積極開展林業基層崗位技能和關鍵崗位培訓,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林業是生態建設的主體,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載體。必須充分認識發展林業的重要性,切實增強林業發展體系建設的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健全完善林業生態安全體系、綠色富民經濟體系、林業生態文化體系、林業綜合治理體系、林業基礎保障體系,促進澤州縣林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