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風華初級中學 鄭 凡
所謂“樂動融合”,指的是將身體的多元律動作為音樂出現伴隨發生,從而輔助“音樂感受與欣賞”“音樂表現”“音樂創造”等。其雖與“體態律動”相似,但這里的“動”是聽到音樂后的即興肢體反應或角色代入演繹等,包括了自然、放松的律動,舞蹈、角色演繹等動作體驗,對學生并無經驗或動作元素積累要求。
“差異教學”是指在班集體教學中立足學生差異,滿足學生個別的需要,以促進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充分發展的教學。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 年版)》中提出,音樂課應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學生群體間的個體差異,會造成音樂素養較落后的學生失去參與的興趣,音樂素養較好的學生略顯無趣。所以“差異教學”的必要性由此顯現。此外,“樂動融合”具有多層作用,不但能洞察學生的水平,對癥下藥,還能夠在各自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及提高。著名的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法、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柯達伊教學法與“樂動融合”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三大教學法的成功實施也為“樂動融合”的實施及其對“差異教學”的作用打下了基礎。
學者張瀟和唐瑜發現,在中小學教育的變革中,音樂教育仍處于以教師為主的狀況,而“授受”的模式不但脫離了音樂本體,也大幅度降低了學生的參與感和師生之間的互動感,學生無法感受、表現音樂,教師也無法客觀地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并進行評價;石廣平認為,在過去傳統的教學模式下,由于師生間交流的缺失,學生學習興趣低下,進而教學質量也不夠理想,需要體態律動的加入來改變這一現狀。
綜上所述,我國的基礎音樂教育大多圍繞“教師講授”“教唱模仿”“聆聽+提問”等模式展開教學,對于“音樂律動”“音樂體驗”等活動的普及性不高,導致學生缺失了審美體驗,對音樂課的興趣下降。這表明了“樂動融合”這一模式是被需要的,并且應積極嘗試。
影響較大的著作為華國棟的《差異教學論》,書中對差異教學的相關理論與實踐運用都進行了闡釋;曾繼耘教授的《差異發展教學研究》也對差異教學的概念及理論進行論述,從學生的角度討論了差異的本質特點及行為特點;夏正江的《一個模子不適合所有學生:差異教學的原理與實踐》揭示了在理論的基礎上如何進行差異教學,并為學校差異教學的實施提供了指導意見。
綜上所述,我國對于差異教學的研究已經有了一定的成果,但大多聚集于理論層面,在經驗和實踐指導上還有欠缺,尤其是音樂學科關于差異教學的論著更是寥寥無幾。所以,這也是值得我們探索與探討的。
差異教學就是教師根據學生現有的智力水平、認知能力、學習背景、興趣愛好、學習風格等把學生科學地進行分組,并根據其實際情況進行教學目標及內容的制定,并給予多元的評價,使各層級的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差異教學的實施需做到以下幾點。
華國棟、張福生等學者都曾在自己的文章中發表觀點,認為差異教學應關注到學生的個別差異,在滿足學生需求的同時能夠在原有的程度上得到一定的提升。因此,在初中音樂課堂中,若要有效滿足各層次學生的音樂審美體驗,前提就為充分認知學生的差異性,并能依據學生的差異進行教學任務的安排或課堂中的實時生成。教師也需要學會利用回答、活動等了解學生的水平差異。
教學的目的并不是純粹的記憶,而是一種能力的習得。音樂作為一種“美育”,更重要的是學生體驗后的積累而形成的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教育的三維目標已漸漸轉變為“發展性目標”和“達成性目標”,這也意味著“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將有機結合,成為更有因果關系的目標語句邏輯,也讓目標的形成到達成更具目的性。這樣的改變就需要教師從教材入手,以單元視角找尋作品之間的內在聯系,將“達成性”的內容活動與“發展性”的體驗感受形成貫通,進而形成枝狀的目標體系,進行不同層面的輻射,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夠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積極參與、體驗,并在身邊同伴的帶動下,向更高層次的目標挺進,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和學習積極性的發展。
雖說“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已耳熟能詳,但我國的基礎音樂教育大多圍繞“教師講授”“教唱模仿”“聆聽+提問”等模式進行教學,音樂課也就成了戴著“美育”帽子的空殼。若學生沒有一定的音樂基礎與音樂素養,語義性較強的講授及生硬的模仿學唱,會使得上課的過程枯燥、簡單,教學質量自然得不到保障。音樂的活動分為“體驗性活動”“表現性活動”和“創造性活動”,具有一定的“層層遞進”的關系。從“體驗性活動”中感受、理解,從“表現性活動中”將自己的理解轉化為一定的表現,最后能夠激發自身靈感,進行創造性的活動。由于音樂課堂中未能有多次活動的時間,若在設計活動時能讓這三類活動渾然一體,使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夠在活動中有不同目標的達成,就能實現差異教學。如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進行音樂活動,在活動的難度系數呈螺旋式上升時有相應層次的學生成為活動主導,而其他層次的學生在之前的基礎上作為跟隨提升,互相帶動,也能保證最基礎的課堂內容認知,就能形成較有成效的差異教學。
評價的目的主要在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隨著校外音樂教育的蓬勃發展,如今多數學生已有了音樂學習的經歷,但也存在一部分學生對音樂似懂非懂甚至知之甚少的情況。若以單一終結性評價標準來評價學生,會使得音樂基礎較弱者失去信心,從而導致這類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不到一定的提升,影響其個體的發展,因此構建多元的評價體系變得尤為重要。在評價的過程中,要對學生的初始程度進行記錄、評價,并在一學期的學習中進行跟蹤式建檔,以過程性的評價作為最終評價的主體。而在課堂活動中的評價,也應與過程性的提升相結合。除了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也要尊重差異,制定多項評價內容,以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基準進行評價,給予學生信心,以達到“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更好發展”的目標。
在音樂課堂中,無論從欣賞、唱歌還是綜合課等課型上,都盡量讓學生進行動作、角色、律動的體驗或表現,感知其基本情緒,輻射到營造此情緒的音樂要素及音樂背后的意義,音樂課堂將截然不同。在此過程中,筆者也提煉了“樂動融合”的實踐成果,具體如下。
所謂“教學的有效性”,無非為“效果最優,時間最少”。《學記》中提到,有效的教學指在教學過程中,不應被動接收制式,而是要自覺認識來啟發學生自身的感悟,這樣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夸美紐斯與盧梭的觀點也認為要激發學生動機,調動學生積極性,引導學生投入參與才能夠有益于課堂。
“樂動融合”恰好適應了有效教學的所有要點。所謂“動”,并無任何基礎要求,也不需教師引導,而是自覺的聽覺反應。主動的感受表現正是參與課堂的行為,在此過程中,教師也可通過“動”來觀察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理解力及表現力,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差異性,為其他教學環節的準備與設定做鋪墊。通過觀察同伴們的“動”,同時也能激發其創新意識,這也對應了新課標對音樂課堂教學的要求。
音樂學科屬于“人文底蘊”核心素養中的“審美情趣”,既需要知識技能的積累,又需要多元又包容的視野。在培養審美能力的同時,除了“發現美”,還需要有“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所以音樂學科的核心素養分別為審美感知、藝術表現與文化理解。
“樂動融合”注重的是“體驗”,它伴隨音樂發生,不需要較高的音樂基礎,更重視情感本源,通過聽覺、視覺等引起主體動覺,從而喚起主體的情感體驗。正是因為要求較低的“動”對學生而言并非難事,不同程度的學生便于參與并通過體驗呈現個性化的表現,這是對情感的一種表達,也逐漸對音樂的欣賞、審美能力甚至創造能力都有較好的幫助。“動”所創造的音樂經驗在不知不覺中能夠引導其感受經典作品的內涵,在藝術形式及文化特征上將有更加包容的多元視野。它可以僅作為“體驗性活動”,也可以推進為“表現性活動”和“創造性活動”,同樣的“動”對各層次學生的目的和意義都是不同的,卻能以一個活動來滿足各層次學生自主學習音樂的需要,也能對音樂感興趣,并通過音樂抒發情感,獲得快樂,從而滿足核心素養中的“審美感知”。因此,“樂動融合”在差異教學中也實現了音樂核心素養中“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的三點。
課標中提到,音樂課堂需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建立多元交互的評價標準,將提升學生的音樂興趣、音樂信心,促進學生的音樂素養及個性化發展作為評價的目標。
“樂動融合”能夠更容易地在感受中進行分層評價,對于無基礎的學生來說,能夠在大家都“動”的這一輕松環境中,初步感受到作品的情緒,并能逐漸結合生活實際進行簡單的體驗與表現;對于有基礎的學生,同樣通過“動”來加深其與節奏、速度、作品內涵的聯系,以聽覺、肢體聯動形成“聯覺”。所以,同一個“動”可以從淺層的情緒感知表現與深層的音樂內涵探索兩個層次對兩類學生進行評價。有了自己的經驗,可以更為具體、更有體會地對同伴進行評價,增添了評價途徑,也更好地利于同伴間的相互促進。“樂動融合”在初中音樂差異教學中,不但尊重了學生的能力、性格、差異,也能提升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與信心,有利于音樂素養的發展。
綜上所述,每一個班的學生都具有差異性,作為教師,我們應改變傳統的教學形式,不求以“個”為單位,至少以“類”為單位,強調“以學生為本”,滿足每一類學生的良好發展需求。差異教學關注的是“在教育過程中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導措施”和“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適合自己的發展”,而不同程度的分組有時卻也會讓學生自尊受損。音樂課堂中“樂動融合”的開展恰好能通過同一個“樂”“動”來感受不同層次的音樂內涵。不同的目標,不同的評價,卻能在集體的“動”中相得益彰,同時保護了學生的自尊。本文基于初中音樂差異教學對“樂動融合”進行了嘗試,并將實踐后的有效性進行了探討,期待學生實現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