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李滄區第二實驗小學 蘇念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堅持發展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價值體現,是促使國家發展的核心動力。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促使學生追求中國夢,將引領著學生實現自我發展,成就自我價值。為此,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便要全面將本課程教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整合為一體,共同培育小學生的道德品質,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水平,本文則將具體闡述如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客觀來講,小學生的心智發育還不成熟,思維尚不完善,他們很容易接受外來思想,極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所以小學也被譽為實施德育干預的“黃金時期”,那么如何才能促使小學生實現健康成長呢?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認清本課程的“德育”本質,即以學生本身的成長需求為主,促使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回歸生活、回歸現實,同時還要深入挖掘本課程的思政價值,突出思政元素,以便切實優化學生的身心健康。在此過程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開發、滲透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將從精神層面引領學生自主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要求,使其盡早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自覺遵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要求。
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融合核心價值觀具有豐富的教育意義。具體來講,其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豐富課程內容,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道德與法治作為一門思想教育類課程,部分知識與理論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從而給學生的知識建構造成了一定的難度。同時,如何僅僅依據教材內容進行單一的語言講解,必然會使學生感到枯燥。而將核心價值觀融入于教學活動中,有利于構建道德與法治課程和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系,使教學內容更加契合學生的認知經驗。同時,通過核心價值觀的滲透,有利于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使學習內容與社會的發展階段,以及狀態相適應,從而深化學生的學習感悟。
第二,有利于規范學生的言行,優化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核心價值觀需要融入于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并最終轉化為人們的行為習慣與情感認同。尤其是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更需要通過教育活動促進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發展。而將核心價值觀融入于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能夠使學生更加直觀、全面地了解思想道德修養的具體內涵,從而優化學生的道德品質。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核心價值觀與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的有效結合,有利于在班級和校園中構建良好的道德風尚。
道德與法治課程本身就是開展思想政治與道德品質教育的主課程,本學科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看成首位,十分看重學生價值觀的優化與發展。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材經過整編與創造,從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個方面編排了教材內容,便于學生認識自我、認識世界,思考人類社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規律,其中有多個章節內容都蘊涵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此,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便要客觀分析教材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元素,在備課時便設計相應的教學目標,以便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思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內涵。為了更好地優化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還可根據教材內容創設人文情境,利用情境凸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際意義,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方式方法。
以“我愛我們班”章節中的“團結友愛的同學們”一課教學為例,本課知識便告訴學生要與同學們團結起來,友善待人,享受童年時期的友情。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友善”這一價值觀便與本課知識內涵相吻合。因此,為了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思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內容,筆者就通過如下方式創設了人文情境:播放《小豬佩奇》動畫片中佩奇與同伴發生口角爭執,但是很快便握手言和的動畫內容。小學生還處于喜歡看動畫片的年紀,他們能從動畫片中看到自己與同學相處時的狀態,所以待學生的精神狀態放松下來之后,筆者就鼓勵學生講述自己與同伴相處的經歷,且著重要分享與同伴發生沖突的具體經歷。
每個學生與同伴發生沖突時都很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有時候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也不愿意道歉,不懂友善待人這一處世原則。因此,在“團結友愛的同學們”課堂教學中,筆者就著重引導學生思考“友善”的意義,告訴學生要真誠、友愛地與同學們相處,雖然生生之間發生矛盾摩擦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希望每個學生都能包容自己的同伴,也能用真誠的心去維護每一段友誼,希望學生能順利實現自我發展。
近些年來,案例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十分受歡迎,原因是真實、豐富的案例資源可以將道德與法治理論轉化成可借鑒的行為,可有效啟發學生,促使學生在案例分析與總結中生成德育認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看似比較抽象,但是卻對新時代下人民群眾的素質水平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所以為了促使學生自主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師可在課堂上組織案例探究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從案例整合與分析活動中總結出相應的價值觀,以便切實優化學生的精神品質,提高學生的素質水平。
以“還是排隊好”一課教學中,筆者就整理了生活中因為不排隊、隨意插隊造成交通擁堵、各項工作無法正常運轉、踩踏事故等真實案例,還將學生在生活中看到的不排隊現象整理成文字案例,在網上找到適配的圖片,由此整理了案例資源。在課堂上,為了引導學生自主總結排隊的好處,筆者就在電子課件上呈現了這些案例,引導學生思考為何要排隊、排隊會發生什么變化。實際上,小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排隊的情況,比如乘坐交通工具時需要排隊,在超市結賬時需要排隊,到餐廳吃飯也需排隊等待,而他們也碰見過因為不排隊而隨意推搡的現實問題,所以在探究案例內容時,本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比較高的,而且能夠自主遷移生活經驗。當學生根據案例分析、個人經歷總結排隊的好處時,筆者則由此滲透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告訴學生排隊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社會良序,如果每個人都可以遵守排隊紀律,那么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會變得和諧、友善。
從個體的認知規律來看,小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注意力通常難以長時間維系。通常來講,學生在課堂中往往是在學習熱情的驅動下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中。從教學效果來看,只有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熱情,才能充分保障學習活動的實效性。為此,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內容設計更加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這樣一來,可以在課堂中營造一種以具體形象為主的、帶有一定情緒色彩的環境氛圍,從而優化學生的態度體驗。這樣一來,有利于在潛移默化中深化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與體驗。
以“知法守法,依法維權”為例,這一課主要講述了公民依法享有的各項權利,了解公民維護自身權利的相關部門法,明確未成年人享有的權利及維權途徑。結合課內知識,筆者組織學生進行了角色扮演的課堂活動。在這次活動中,筆者設計了幾個具體的場景和案例,學生需要結合這些案例分別扮演法律援助中心的工作人員、請求法律援助的人等不同角色。相對于案例分析的方式,角色扮演可以更快地使學生進入角色,并站在角色的角度進行思考。同時,利用這種方式,事件中的其他角色可以變成自己熟悉的同學,從而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并加深學生的內心體驗。通過結合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使學生初步思考了如何用好法律,以此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利。從長遠來看,法律知識的積累有利于促進學生法治意識的提升,而法治意識無疑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小學階段的學生還沒有養成一個較為正確的價值觀念,當今社會,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也日益發達,并在當前的教育課領域當中獲得了普及,小學階段的學生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被各種各樣的觀念和思想所影響著,這對于學生正確價值感的建立始終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阻礙。小學生也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經不起外界事物誘惑。鑒于此,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將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滲透到平時的教學課堂當中,以此來有效的加強對于學生的規則教育,從而促使教師可以更好地應對學生的一些逆反心理。除此之外,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也可以利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來作為教學素材,從而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也可以讓學生對于這一方面的知識有一個更加深刻的印象,從而更好地進行該學科的教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本身就具有“活動型”特點,豐富的實踐活動是拓展學生成長視野,優化學生道德品質的必經之路。在引導小學生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學實踐中,教師也要積極組織生活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生活中自主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始終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為規范生活、成長,以便切實優化學生的身心健康。
例如,在“我愛家鄉的山和水”一課教學中,除了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知識,滲透愛國、愛家鄉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外,筆者還在課外組織了生活實踐活動,即小學生要自主調查家鄉的風景名勝,從美的角度觀察自己的家鄉,了解家鄉的發展史并由此準備一份演講稿,在下一節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進行演講,抒發自己對家鄉山和水的熱愛之情。在課內外整合教學中,筆者時刻都在強調愛國、愛家鄉這一高尚的思想情感,告訴學生我們的家鄉正在變得越來越好,這是在國家的正確領導與高度重視下實現的,我們的生活也因此變得富足與和諧,希望學生能自然而然地形成熱愛家鄉、熱愛國家的高尚情感。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除了教授課內知識以外,還需要在課堂中營造良好的班級文化。簡單來說,班級文化是指班級成員所共有的價值觀、信念、態度的復合體。班級文化的構建,可以對班級的風氣、人際環境以及成員的言行傾向產生直接影響。德育觀念的樹立,能夠為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更有效的保障。而且,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其實也能夠加強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整體有效性。因此,對于教學的教師來看,其實需要通過內部交流來實現強化探討,這樣才能對教學的思路有一個明確的認知,并且也可以通過思維發散的形式,實現深入分析,這樣就能就當前的教學現狀進行解讀,還能通過集體的智慧,實現對教育的內容進行整合,并明白德育的內涵和意義。這樣,通過德育進行引導,并通過以其作為指導思想來進行使用,更能夠使道德與法治課程變得更加全面。基于此,對于德育來看,它必須要實現透過教學資源的拓展來實現豐富,這樣才能滿足教育工作開展的現實需求。同時,當教師的素質獲得了提升,那么德育教學方法的應用效果,也就能真正實現保證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其次,對于課程建設工作開展來看,實現加強德育課程體系建設,并通過深入挖掘教材內容來進行融合,更能夠使課堂的教學效果獲得提升。
班級文化主要包括“硬文化”和“軟文化”兩個部分。除了班級布置、教師環境、作為座位等“硬文化”之外,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要更加注重“軟文化”的構建。如:在日常的學習活動中,筆者會對學習方式進行調整。除了直接講解之外,筆者會更加重視組織學生進行一些合作性的學習活動。這樣一來,不但可以充分發揮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且能夠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團結協作的重要性,從而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形成更加積極的班風。在這樣的氛圍中,能夠使學生良性競爭,思考彼此之間的差異,并積極改進自己的不足,進而使班集體更加富有生氣。從核心價值觀的角度來看,這樣的班級風氣有利于促進學生形成和諧、友善的精神。
總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可行的,將進一步豐富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內容。為此,教師應深入挖掘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通過案例探究、生活實踐引導小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此優化小學生的道德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