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洋 劉文利
情緒在兒童發展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它既是兒童早期適應生存的心理工具,也是兒童適應社會生活和組織心理活動的心理工具。[1]情緒不僅是性教育中的重要學習內容,也是兒童社會性發展教育的重要學習內容。北京師范大學兒童性教育課題組(以下簡稱“課題組”)自2013年起開始研發“幼兒園全面性教育”(以下簡稱“性教育”)課程,課程中的第四單元“彩虹心情”就是圍繞“情緒”這一內容展開的。它幫助幼兒認識到情緒會伴隨我們每天的生活,每個人都可能經歷一些不同的情緒體驗,這是正常的、自然的;同時,引導幼兒學會覺察自己的情緒,以正確的方式接納和重視自己的情緒,并以合適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同時還要學會尊重他人的情緒。
情緒可以分為基本情緒與復合情緒。基本情緒是人與動物共有的,它們是先天的、不學而能的。復合情緒是由基本情緒的不同組合派生出來的,即由兩種以上的基本情緒組合形成的情緒復合體。[2]374-376根據幼兒的認識水平,本單元的情緒內容僅涉及基本情緒。課程中為幼兒講解的情緒內容以美國心理學家普拉切克提出的8種基本情緒為基礎,分別是恐懼、驚訝、悲傷、厭惡、憤怒、期待、快樂和接受。[2]374-375由于上述基本情緒的中文源自英文翻譯,同時考慮到幼兒日常接觸上述情緒情境時的口語化表達,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會請教師根據本地區或者本班幼兒的語言發展情況適當地使用意思相近的詞語。如“恐懼”即“害怕”,“驚訝”即“驚奇”,“悲傷”即“傷心”,“厭惡”即“討厭”,“憤怒”即“生氣”,“期待”即“盼望”,“快樂”即“高興”,“接受”即“相信”。
情緒是個體對外部事物和內部需要的主觀體驗,其組成成分主要包括生理成分、行為成分和主觀體驗成分3個方面。[3]252-253因此,我們在向幼兒介紹情緒時包含上述3個方面的講解和引導。在此以“恐懼”情緒為例進行具體闡述。
情緒的教學講解依托課題組研發的幼兒性教育繪本《彩虹心情》。在介紹恐懼情緒時,繪本為幼兒呈現了主人公小吉與媽媽在放學路上遇到一只大狗的場景:小吉與媽媽在放學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一只特別大的狗,狗還對著小吉“汪汪”地叫,小吉產生了害怕的情緒,不敢往前走。教師問幼兒:“你們遇到什么事情會感覺到害怕呢?”
在收集了幼兒的回答后,教師從生理方面接著為幼兒進行恐懼情緒的講解:“小朋友們,你們看,小吉遇到了大狗感到害怕,兩條腿直哆嗦。因為人感到害怕的時候心跳會加快,有的人肌肉會緊張、四肢會顫抖。你們在遇到害怕的事情或者東西時,身體會有怎樣的反應呢?”
在收集了幼兒的回答并進行總結后,教師接著從行為方面為幼兒講解恐懼情緒:“小朋友們,小吉遇到了大狗感到很害怕,他馬上躲到了媽媽的身后。這是他害怕時的動作反應。不同的人感到害怕時,做出的動作反應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可能會大喊大叫,有的人可能會哭,有的人可能會跑開,還有的人可能會呆呆地站在原地。你們在遇到害怕的事情或者東西時,會有什么動作反應呢?”
在收集了幼兒的回答并進行總結后,教師繼續從主觀體驗方面為幼兒進行恐懼情緒的講解:“我們在遇到不同的事情時會產生不同的情緒體驗,這些都是我們的成長經歷,它會幫助我們不斷地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你們看,小吉第一次遇到大狗時可能會特別害怕,但是他馬上告訴了媽媽。當媽媽告訴他‘大狗是有狗繩拴住的,它不會咬到你,下次我們看見大狗,可以離它遠一點’之后,小吉下次再看到被狗繩拴住的大狗時,是不是就不會那么害怕了呀?而且下次再遇到大狗,小吉是不是就知道了不要離狗那么近了?小朋友們,你們也一樣,如果遇到了害怕的事情,一定要告訴爸爸媽媽或者老師,爸爸媽媽和老師會幫助你們。這樣下次再遇到同樣的事情,你們可能就不會那么害怕了,而且還知道如何去處理這些事情?!?/p>
情緒還可以分為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在本單元的教學中,以情緒知識為基礎的技能教學十分重要,其主要目的是讓幼兒在理解并分辨自己所產生的情緒類別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情緒進行認知和行為調節。在此以大班的游戲活動“我會這樣做”為例。
當教師對幼兒進行了情緒分類和情緒管理策略的教學后,會為幼兒安排一個名為“我會這樣做”的游戲活動。在游戲活動中,教師選取日常生活中容易讓幼兒產生消極情緒的場景。例如,教師為幼兒提供場景“小美抱著玩具走在走廊里,不小心撞到了身旁的小紅,小紅很生氣,埋怨小美走路不看路?!苯又處熣堄變核伎迹喝绻闶菆鼍袄锏男∶?小紅,會如何思考,如何表達情緒。如果你看到這一幕,作為旁觀者又會如何思考、如何做?該游戲的目的是促進幼兒學習并運用積極的情緒處理策略,引導其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逐漸建立同理心,促進幼兒自我覺知、道德感和道德行為的發展。[3]254-255
情緒除了會給個體帶給生理變化以外,還有一項重要的功能就是通過鑒別情緒轉變自我體驗的感受以及相關的行為。例如,當個體原有的愿望、期望受到外部阻礙后產生了消極情緒,他可以通過覺察并分辨自己的情緒,進而促進自己在認知和行為上的轉變,這是一個需要內化的過程。[3]255積極情緒能夠推動幼兒從事一些探索性和創造性的活動,而消極情緒則會干擾和抑制其認知操作活動。那么,如果幼兒產生了消極情緒,他應當如何轉變這種自我體驗呢?在本單元,我們采用繪本閱讀的方式對幼兒進行與消極情緒有關的價值觀引導。
在繪本《彩虹心情》中,主人公小吉在幼兒園做手工的過程中遇到了困難,他怎么也剪不好小老虎頭飾,于是扔下剪刀坐在桌子前生悶氣,還把碎紙弄得一地都是。教師看到這種情況,就問小吉:“你為什么生氣呀?”小吉告訴教師是因為剪刀跟他作對,讓他總是剪不好小老虎頭飾。到這里,其實我們可以看出,小吉生氣是因為在他的認知里剪刀在跟他作對,他在跟剪刀生氣。可是他的這個認知并不正確,那么此時,教師的作用就是對小吉進行正確的認知引導。當小吉接受了引導后,他就會明白其實剪刀并沒有跟他作對,而是他握剪刀的姿勢不對。當調整了握剪刀的姿勢后,他成功地剪下了小老虎頭飾。
綜上所述,本單元向幼兒傳遞的一個與情緒有關的價值觀:當我們出現消極情緒時,可以通過自己的思考或者與他人的交流溝通,分析事件導致自己出現消極情緒的原因,進而進行認知和行為上的改變,使自己不會因受到消極情緒的影響而做出不良行為,并且讓自己恢復好心情,保持身心愉悅。與此同時,我們還會告訴幼兒,面對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由于其成長環境和教育經歷不同,他的認知和產生的情緒也有可能不同。因此,當自己或他人產生的消極情緒與對方有關時,雙方的溝通和交流必不可少。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無論是小班、中班還是大班的幼兒,他們對于教學中涵蓋的8種基本情緒都有過相關體驗。但是,由于許多父母或者教師沒有注重傳授幼兒情緒分類相關的知識,使得很多幼兒在產生某種情緒后,并不知道自己產生的是什么情緒,不會命名,也無法用語言準確地描述出來。這其實會給幼兒不良行為的阻止和矯正帶來一定的困難。幼兒對行為標準的是非判斷,是在同成年人分享情緒體驗的過程中產生的。因此,我們建議,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教師在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要重視對幼兒的情緒教育,重視幼兒的情緒反應和表達,在教育中提升幼兒處理情緒的能力,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