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楠楠
雙向選擇、自主就業的新政策,使師范生的就業出現多元化趨勢,已不限于教師這一職業。選擇直接就業還是繼續深造,選擇從事教師職業還是其他職業,如何對未來職業進行規劃等都是師范生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同時,基礎教育對師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數量擴張型轉向質量提高型,與本科師范生相比,五年制高職教育專業的師范生在就業方面普遍承受著更大的壓力。
師范生應該擁有正確的就業認知,發掘自己的就業心理潛能,善于調整自己的就業心理。本研究順應當前社會的就業背景,對蘇北(江蘇北部地區的簡稱,包括徐州、連云港、宿遷、淮安、鹽城5個地級市)五年制高職院校教育專業師范生的就業認知進行調查及對策分析。了解當前師范生的就業認知現狀,幫助師范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為學校對師范生進行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提供一定的參考。
本研究選取5所蘇北五年制高職院校(分別為江蘇省徐州高等師范學校、江蘇省運河高等師范學校、江蘇省連云港高等師范學校、江蘇省宿遷高等師范學校、江蘇省聯合職業技術學院淮安分院)教育專業全日制在讀的3000名師范生作為調查對象,在各年級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進行分層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3000份,回收有效問卷2861份,有效回收率為95.4%。根據研究需要,筆者在校園中隨機抽取200名師范生進行單獨訪談。
1.問卷調查法。
針對本研究的需要,筆者編制了《五年制高職教育專業師范生就業認知調查問卷》。基于對有關文獻的分析,筆者總結歸納了3個基本維度:師范生對自我的認知、師范生對教師職業的認知、師范生對就業形式的認知。
2.訪談法。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師范生的就業認知,本研究還采用了訪談法,對師范生進行了單獨訪談。訪談的具體內容包括:當初報考師范學校的原因,對教師職業和當前就業形勢的認識,以及對未來的規劃等。
采用統計軟件SPSS22.0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
1.對自我從教意愿的認識。
隨著師范生就業雙向選擇機制的深入,師范生不再將職業選擇局限于教師,而是更加重視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從數據統計結果可以看出:(1)在“你認為自己適合做教師嗎?”這一問題上,57.5%的師范生選擇適合或很適合,近30.0%的師范生選擇不適合或很不適合,另外13.1%的師范生選擇了一般,呈現出兩極分化現象;(2)在“你認為做教師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嗎?”這一問題上,近一半的師范生選擇了能實現和高度實現,約四分之一的師范生選擇了不能實現和根本不能實現,29.1%的師范生存在猶豫心理,選擇了可能實現;(3)性別與從事教師職業的意愿之間存在著顯著相關。在訪談中也發現,女生對于教師職業的喜愛程度高于男生。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很多師范生認為女生更適合做教師。男生反映他們更希望從事具有挑戰性和競爭性的職業,如專業技術人員、商業人員、軍人等。
2.對自我從業能力的認識。
了解自身的優勢和劣勢,對師范生的就業非常重要。從數據統計結果可以看出:(1)在有待提高的能力方面,58.2%的師范生認為社會實踐能力、專業知識和技能是自己當前有待提高的能力,32.7%的師范生認為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和臨場應變能力有待提高;(2)在自身優勢方面,52.6%的師范生認為個人能力強和所獲榮譽證書多是自己在就業方面的主要優勢,31.4%的師范生認為成績好或者個人形象好是自身就業優勢,13.9%的師范生認為社會關系是優勢,還有2.1%的師范生選擇了其他選項,他們填寫的優勢能力是上進心、自己喜歡就會努力做下去、能吃苦、合群、適應力強等。
1.對教師職業社會地位的認識。
從調查數據來看,61.2%的師范生認為教師職業在當前社會是受人尊重和很受人尊重的,33.1%的師范生認為教師職業受人尊重程度一般,僅有5.7%師范生認為教師職業不受人尊重。
2.對教師職業價值取向的認識。
在“你認為當教師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這一問題上,僅10.3%的師范生選擇的是受人尊重,少部分師范生選擇是實現自我理想和對未來子女教育有利,近67.0%的師范生選擇的是收入穩定和有寒暑假。筆者在訪談中發現,很多師范生并不是因為教師職業受人尊重、抱著對教師職業的熱愛而選擇師范學校的,更多的學生看中的是以后從事教師職業可以有穩定的收入,將教師職業看作謀生的手段,或是因為分數原因選擇師范學校。這一現象應引起我們的重視,學校應加強對師范生教師職業情感的培養,培育師范生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1.對社會總體就業形勢的認識。
對就業形勢的認識上,近四分之三的師范生認為就業形勢嚴峻、壓力較大;僅5.9%的師范生認為當前的就業形勢較好、壓力不大。筆者對認為就業壓力大的學生進行進一步訪談,發現他們覺得壓力大的原因有:當前社會需求的崗位少,人才過剩;招聘單位要求過高;自己所學的專業不符合社會需求;沒有求職經驗;缺少社會關系等。
2.對用人單位招聘條件的認識。
從數據統計結果看,47.4%的師范生認為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最看中的是應聘者的能力水平,其次是應聘者的個人品質、文憑、證書和畢業學校知名度。這說明師范生普遍認為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更看中的是應聘者的能力和內在素質,而個人外在條件只是參考條件。
3.對未來職業發展規劃的認識。
在對未來的職業生涯規劃中,近70.0%的師范生選擇參加專升本或公務員考試;僅有少部分師范生打算畢業后從事教育事業或創業。筆者在訪談中也進一步了解到,絕大多數師范生對自己現在的專科學歷不滿意,希望通過專升本來提高自身的學歷。
本次調查發現,師范生擇業時過于追求職業酬薪,期待去大城市發展。訪談中也發現,有的師范生就業時動機不正確,總想去大城市找到一份令人羨慕的工作,并未考慮該職業是否適合自己、能否發揮自我價值。因此,師范生在就業時應矯正盲目的心理,切不可隨波逐流,或者被一些外在因素誘惑。應該正確認識自我,對自己的理想、能力、追求進行客觀的評價,做出合理的職業規劃。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和人生目標,并為之努力和奮斗。
學校方面,首先,可以開設相關的就業指導活動,通過就業指導課、講座、咨詢等活動加強師范生對當前社會就業動態及各種職業的了解,為師范生未來的就業打下良好的知識、技能和心理基礎。其次,可以通過專業的教師、專業的量表,對師范生的性格、能力、氣質、志向、興趣愛好、專業特長等方面進行客觀評價,并將評價結果反饋給師范生,幫助他們客觀、正確地認識自我,有意識地揚長避短,彌補自身的不足。最后,帶領師范生進行職業規劃,幫助師范生根據自身的特點和優勢擬訂職業規劃,從而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
大多數師范生認為自身存在有待提高的能力,其中“社會實踐能力”居于首位。師范生在就業時向用人單位展示的不僅是自己的學習成績,還包括自身的綜合素質,這是師范生在幾年學習過程中積累的結果,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師范生在學習期間應該有的放矢地培養自身的能力,彌補自身的不足,增強未來就業時的競爭力;認真學好專業知識和技能,加強能力鍛煉,提高自身綜合素質,這樣才能在就業時做到從容應對。
學校方面,首先要注重對師范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盡可能地為師范生多提供實踐基地、實習單位,加強學校、社區、政府間的合作,為學生拓展實習和實踐的機會,提升師范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工作能力。其次,就業指導要與時俱進,使課內與課外、信息與技巧有機結合,彌補課程覆蓋面的不足,幫助師范生提高自身綜合素質,適應社會的發展,為就業做好充分的準備。
調查中有半數以上的師范生對自己的就業前景感到不樂觀。師范生應該轉變壓力為動力,增強戰勝困難的決心和信心,調適就業心理。首先,保持良好的心態有利于師范生更加冷靜地看待和解決問題。其次,作為新時代的師范生,應該適應社會的發展,在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根據社會形勢的需求和自身的實際情況樹立自己的人生目標,并為之努力和奮斗。
學校方面,首先要激發師范生對專業學習的興趣,提高自信心,培養他們積極向上的職業情感和職業價值觀。其次,要定期組織開展一些符合社會形勢、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就業指導講座、模擬招聘、生涯規劃演講、自我風采展示等活動,加強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最后,引導學生從積極樂觀的角度看待問題,學會調適自我,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好高騖遠,樹立正確的就業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