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
文化建設是一所學校對其辦學精神與環境氛圍的著力營建。南京市小行小學依托中國(南京)軟件谷、小行地鐵站等區域資源優勢,啟動以地鐵科技為特色的學校文化建設。為呼應國家對新時代兒童培養的素養要求,學校以METRO 學習為突破口,進行兒童“創行”文化建設。
“METRO”源于英文單詞,意為“地鐵”。我們把“METRO”解讀為一種學習方式,即以matter(發現問題)—exchange(分享訊息)—tactics(制訂策略)—reflect(反思調整)—operation(創意行動)為基本范式的學習。“創行”是創意性思維與創造性行動的結合。
本項目旨在通過變革育人方式,以地鐵等資源為載體,形成以“小飛俠地鐵科技特色課程”為基點的課程群,建構以METRO 學習為主要學習范式的特色文化,將多感官參與的跨界學習方式引入課程實施的各個環節,提升學生的系統性思維、具身學習能力、創意實踐品質。
為適應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及個體化成長需求,學校基于學生認知風格差異重構教室,通過設置獨立學習區、合作學習區,為需要特別關注的學生設置個別輔導區等,關注空間和功能的復合性。學習活動中,學校為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設計差異化的學習任務、學習策略、學習支架,支持每個學生個性化學習、創意性實踐,尊重師生的雙向選擇權,建構面向未來課堂的METRO學習教室。
根據學科屬性、核心知識、學科學習思維等要求,學校建設數學活動室、藝術創想室、英語學科室等學科專用教室,豐富兒童學習場域。學科教室利用模塊化、可靈活移動和組合的桌椅和設備,設計可隨教學內容變化而變換的教學情境,為不同科目、不同的教學方法提供更加專業的學習環境。
此外,學校積極打破學科界限,建設未來實驗室、艾力克科技長廊、創行空間、時光隧道、七錄閱讀長廊、童創畫廊等“創行”文化主題空間,讓學生在沉浸式、卷入式學習體驗中,孕育轉識成智的貫通能力、系統性思維。
我們的課程圖譜如一列奔向未來的地鐵。左邊的“1”代表必修的國家課程,右邊的“1”代表學校必修的品牌型“小飛俠地鐵科技特色課程”,“X”代表選修的拓展性課程。我們以國家課程為牽引力,通過高品質的實施讓核心素養落地生根,成為“創行”文化的重要根基;以“小飛俠地鐵科技特色課程”為助推力,創設真實而復雜的問題性情境或結構化任務,進行主題式、項目化、研究性、創意性的學習實踐。
在課程內容布排上,我們注重學生思維發展的進階與優勢潛能的發展。如在開發“小飛俠地鐵科技特色課程”時,低年段設置以體驗、感受為主的人文性課程,主要模塊有“導游小飛俠”“小飛俠是個數字通”等;中年段設置以設計、搭建為主的建模課程,主要模塊有“讓列車動起來”“遭遇河流”等;高年段設置以創意、應用為主的智能化課程,主要模塊有“智能地鐵消防”“未來創想號”等。
在豐富具象的“創行”文化教學實踐與研究過程中,逐漸建構以METRO學習為基本隱喻與邏輯結構的教與學的模型。METRO 學習基于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發現的問題,在充分的合作互學、分享信息基礎上制訂解決策略,在創意性學習與實踐后對策略進行反思調整,再學習,再實踐,進而發現新問題,形成系統性的創意學習路徑。學習過程強調信息的分享、伙伴學習的互動、核心知識的前后聯系與螺旋上升。
METRO 學習要求教師持續不斷地向學生提供能夠激發興趣、好奇心、思考欲的活動來激活思維,倡導參與主體、評價主體多元化的合作學習方式,使學生主動參與變成學習活動的一種常態。為確保METRO學習高品質的實施,我們從活動策略、組織策略、干預策略、評價策略四方面制訂教學規程。在METRO 學習進入研究的“深水區”時,我們特別注重卷入式、沉浸式等多種學習方式的融合;特別注重多樣態的學習工具的開發,如基于學情分析的學習單、實現思維可視化的思維導圖、體現合作學習實效性的“中間的盒子”等,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學習效能。
學校METRO學習的“創行”文化建設,通過多種方式實現對學生的多元評價。一是通過“評價單”記錄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動態、實時、全息的表現;二是通過“微行動手冊”記錄學生發展過程中的微行動、微表現、微進步;三是通過“創行成長記錄袋”記錄學生在校園生活中的各種研究成果。在評價過程中,兼顧自評、組評、師評等,兼顧物態成果、數據采集、行為表現等多種評價樣態,兼顧實時性、過程性、結果性等多元評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