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娟
高中的“走班制”,是以學生知識水平為分層標準,按照學生自身興趣,在固定的學科教室和層次班級中自主選擇學習科目,讓不同興趣愛好、不同學習基礎、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獲得最適合的發展。“走班制”教學給了學生自由選擇的權利,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但這種新的教學組織方式也改變了原有的班級組織形式,給班級管理帶來了一系列的挑戰。
“走班制”的顯著特征就是流動性與差異性,與傳統的行政班不同,走班后學生日常的流動性較大,班主任難以進行集中的教育管理,不同班級班主任的責任難以明確區分,班級常規管理難度增加。
“走班制”模式下,原行政班的學生分散于不同層次的教學班,行政班的班主任很難進行常規的點名管理,無法及時掌握班級學生的出勤率。而對于班級學生的課堂常規管理,班主任往往也會因為與任課教師的交流反饋不及時,或是發現問題了也不能及時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導致教育的滯后。
從“固定老師的教室”到“固定教室的老師”,任課教師只需要到固定的教室與班級即可,但學生因為每節課的科目皆不相同,需要不時進行不同樓層教室的更換,課間時間緊急,甚至上廁所的時間都被壓縮。這些都讓學生的課間“休息”流于形式,而且課間走廊上擁擠的人流,還帶來了一定的安全隱患。
傳統的行政班一般都有固定的班級文化和相對穩定的班風與學風,班級的凝聚力較強。而教學班的學生來自不同的班級,價值觀比較多元,學生的行為習慣差異也比較大,班風和學風不穩定,班級文化很難形成。班級德育工作需要經歷系統化、長程化的過程,需要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學中進行潛移默化的滲透,但走班后學生流動性過大,在行政班上課的時間僅有晨讀和早自習等短暫的時間,班主任難以進行有效的德育滲透。
目前一些學校并未出臺針對“走班制”的班級管理制度,沒有形成相對完善的班級評級制度。班級管理評價標準多按照原有模式進行,學生分層后,也只按照學業成績的高低進行評價,忽視了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查。“走班”是對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層,并非對學生進行好、中、差的成績定位,尤其是部分學校忽略學生在不同階段的努力程度以及進步速度,不注重其階段性發展水平,導致班級管理評價的單一,不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
“走班制”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適應目前的高考改革,其中必然存在一些問題,根據這些問題去尋找其中深層次的原因,也是目前需要重點關注的。
“走班制”作為新高考下的教育改革,多數學校以教學為改革重點,重在教師的層次教學與學生的流動學習,忽視了班級管理的重要性,沒有制定切實可行的班級管理制度,導致班級管理的內容紛雜,教師分工不明確。一方面是由于教師和學生都注重學科成績,對班級管理事務置之不理、敷衍了事,將其視為可有可無的工作。另一方面,制度的缺失也意味著目前的班級管理依舊追求“短、平、快”的管理模式,采取簡單粗暴的教育手段面對所有的教育難題,將一切管理問題歸咎于學生的不良行為,用硬性手段迫使其自我約束不良行為習慣,忽視學生的全面發展。
新高考改革不僅是形式上的變化,還需要教師對分層教學有自己的認識。但有些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會將不同層次的學生與成績掛鉤,忽視了該學生群體其他方面的優勢,對“分層教學”的認知不正確。究其根本是學校沒有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師培訓,全體教師的教育觀念沒有及時轉變。此外,與原有的行政班不同,教學班人員不固定、場地不固定,因此需要更多的教室資源。相對應的,教師游離于不同的班級,學科班的劃分導致許多教師只有上完一上午的課程后才能回到自己的辦公室,上課期間沒有獨立的辦公室供其休息,長此以往,嚴重影響教師的教育教學效果。
只有真實有效的教育評估才能夠促進教育的發展。就目前的高考形式與內容而言,分數依舊是家長與考生最關注的因素,校與校、班與班之間的分數競爭此起彼伏,這些都嚴重影響了班級管理的評價標準。家長與學生以考試成績為評判標準,學校之間的衡量標準也多以高考分數為參考,因此,班級評價也是圍繞著分數進行。
針對以上問題,就筆者自身經驗與團隊合作調查來看,我們認為應該不斷細化班級管理的內容,并完善新模式下的班級管理制度,在人與物兩方面做好管理保障,并以多維視角改進現有班級評價制度。
“走班制”模式下,班級管理制度的重新確立勢在必行。首先,應確定班級管理的目標,行政班與教學班的管理標準需體現一定的區分度,厘清班主任與學科教師的教育責任,讓教師有章可循。其次,應進一步明確學生走班時應遵守的班級規則,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可利用交叉班級中的班干部群體,有效約束班級紀律,讓學生不管是在行政班,還是在教學班都有規則意識。最后,在厘清班級管理內容的基礎上,合理分配管理教室,可采用“雙班主任”制,讓行政班班主任與教學班任課教師互相配合,共同管理班級,提高班級管理的效率。
學校的班級與教室多為有限資源,學校要加大投入,豐富教學硬件,根據學生選修學科的分類,合理安排教室。如避免傳統按照年級分辦公室的方法,盡量以同學科方向為教室編排標準,在樓層兩端建立相應的休息室,供教師休息及為學生答疑,方便學科教師和班主任及時管理班級。
此外,學校要進一步提升學科教師的管理素養。教師的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影響班級管理的水平,班級的班風和凝聚力與教師息息相關。目前多數學校只注重培養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卻忽視了教學班任課教師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性。學校可以通過組內研討以及校內分享的方式,組織班主任與任課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交流,形成班級教育共同體,促進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雙提升。
班級管理中的學生評價,應該摒棄目前單一的成績評價方法,評價內容應包括出勤率、課堂表現、作業情況與學習成績等,從學生學習態度、學習積極性、學習成效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評價。教師評價應注重教師在班級管理中常用的方法、管理的頻度與效度、學生的發展等方面,尤其應該注重學生評價的重要性,通過學生的課堂評價表,評價教師的課堂教學,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只有從多維視角觀測任課教師在班級管理中發揮的作用,才能切實促進師生群體共同進步、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