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政
最近,我參加了湖北英山組織的“一曲弦歌動四方——重溫《鳳凰琴》系列文藝活動”。《鳳凰琴》是著名作家劉醒龍發表于1992年的一部中篇小說,后來被改編成同名電影,兩部作品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它講述的是當年民辦教師如何堅守鄉村而默默奉獻的動人故事,當然也關注了中國民辦教師這一特殊群體的社會地位、工作狀態與生活狀況,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與濃郁的人文情懷。熟悉幾十年前中國基礎教育的人都知道,那時候師資嚴重不足,中小學公辦教師不多,更多的是民辦教師和代課教師,他們和公辦教師做著一樣的工作,但社會地位與生活待遇卻要低得多。如何讓他們有尊嚴地工作和生活是全社會關注的事。《鳳凰琴》電影上映時這個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作品對解決這個問題有著非常關鍵的推動作用。
這樣的例子在中外電影史上都有。教育從古到今都是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大事,它事關個體的成長、家庭生活的質量,更關系到民族、國家與社會的進步,關乎人類文明的創造與延續。所以,教育從來就不只是教育本身的事,而是全社會的事,也是人文社會科學和文學藝術關注、研究與反映的內容。因此,當電影這一現代藝術誕生以后,教育理所當然也成為電影的常規題材。
電影里的教育不僅是指其對狹義的教育事件的表現,從廣義上更是指電影所包含的教育內容,或者說從教育的角度對一些電影的解讀以及電影對人的教育意義。如果從后者的角度說,幾乎所有的電影都與教育有關,所有的電影都可以說是教育電影。這里面有一個對教育如何認識與理解的問題。教育不僅是學校與教師的事,一個人也不僅僅是在人生的學生階段才是受教育者。教育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每個人終生都在學習,每個人終身都在受教育。電影的功能之一就是教誨,這種功能決定了電影的價值指向,它總是要向觀影者表達什么,也總在試圖讓欣賞者認識到什么,以藝術的方式去說服觀影者認同些什么,甚至,它要努力去改變它的接受者,讓后者按照它所給定的理想去塑形,成為電影中的某種角色。當我們進入影院,我們就會進入電影所創造的情境中;當我們從影院出來,我們好像改變了一點什么,多了一點什么,也可能少了一點什么。這就是電影對我們的影響,換句話說,我們在欣賞電影時不知不覺地接受了教育。
明乎此,我們就應該好好地將電影作為優質的教育資源。電影是綜合藝術,它以生活仿真的形式表現生活,使人進入特定的情境,從而更好地發揮出教育的功能。電影在反映生活上幾乎無所不包,不管我們的教育教學內容是什么,似乎都可以在電影中找到適配的作品。我們每個人都能說出自己喜歡的電影、終生難忘的電影,都能說出對自己產生了教育作用的作品甚至改變了我們人生的作品。電影與我們的成長相伴相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