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蓮 (甘肅省永昌縣第五中學)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已經成為現階段學校教育的中心任務。在生物學科教學中加強素質教育,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優良的創新性人才,也是時代賦予生物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與責任。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和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生物學科教學也普遍重視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肩負使命與責任,立足于素質教育,作為生物教育工作者如何利用生物學科教學把素質教育推向縱深?
21世紀是一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其中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必將成為未來科技進步新高潮的核心技術,其強勁的發展勢頭和應用潛力已經在醫療保健、新材料、能源等領域顯現出來,并產生巨大效益。就目前而言,科學家已經發現,水稻花期早晚是由負責調節成花素的基因決定的。科學家還通過基因技術培育了包括能夠抵抗病蟲害的新基因水稻在內,多達1500多種移植外來基因的農作物,并對主要的家畜品種進行了基因改造試驗。這一現代生物技術成果不僅會培育出更多優良的新基因動植物品種,擴大人類的食品來源,推動其他技術蓬勃發展。在基礎教育階段,更應該緊跟21世紀科技發展的形勢需要,在生物學科課堂教學中善于融入、融合這些內容,對學生進行使命擔當教育,讓學生真正認識到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從而刻苦學習學科知識,志存高遠,為將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例如,在生物課堂中學習分子生物學、遺傳學等方面基礎知識時,有目的地融入生物科學發展史上與這一部分知識或內容相關的重要事件,向學生介紹目前最前沿的生物技術及其應用情況,就能讓學生在感受生物技術飛速發展的同時,堅定學習信心,樹立遠大志向,提高自身素質,在將來投入生產建設中去,為推動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每一個人的發展都與國家、民族的發展息息相關。為此,把學科教學和國家戰略相融合,巧妙教育學生,學科教學才會具有現實價值。例如,關于科教興國戰略,從1977年鄧小平在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提出,“我們國家要趕上世界先進水平”“要從科學和教育著手”起,到90年代初期“科教興國”發展戰略的形成,《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明確提出,在全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向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轉移,開始不斷縮短或趕上與世界高技術發展存在的差距。在生物學科教學中,堅持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抓住生物學與人類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的緊密關系,利用學生對花草、鳥蟲等生物天然就有的親近和愛好心理,運用各種掛圖、模型、實物、多媒體課件等直觀教學手段和實驗操作實踐,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學生觀察、實驗的興趣,夯實學生的生物學知識基礎,提高學生的生物學基本技能、科學探索意識和綜合素質能力。把科教興國戰略思想融入生物學科教學之中,開闊學生視野,讓學生在思想意識上對素質教育有更深刻的認識。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少數人生物學科知識貧乏,個人素質低下,做事目光短淺,一些不良現象或問題頻頻出現。為了謀取個人私利而偷獵國家珍稀動物、捕殺益鳥青蛙;不顧污染環境的危害在清澈的河流、湖泊中屢屢排污……這些現象屢禁不止,致使一系列環境問題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存。水源污染帶來的健康問題、生態系統惡化而致使沙塵暴橫行……這一切都應該引起人們深深的思考。為此,人們需要在農牧漁和工業生產、城鎮化和水利工程建設、資源開發和利用等活動中,協調眼前利益和長遠生態效益,把合理開發和綜合利用相結合,切實解決存在的問題,積極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例如生物安全問題,就與國家和民族的安全息息相關,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面對的問題。目前,與生物有關的因子對經濟、社會公共健康與生態環境等產生了一些危害,存在著潛在的風險。特別是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等顛覆性生物技術的迅猛發展,使世界生物安全形勢愈加嚴峻。這就需要在課堂上融合危及生物安全的現實問題,教育學生,喚起學生捍衛生物安全的意識,全身心投入生物學知識的學習、技能的把握中去,提高綜合素質,為維護國家生物安全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也要正視問題,擺出問題,在加強生物學科教學的同時,加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力度,全面提升學生素質,為學生樹立改良思想。
中共中央宣傳部頒發的《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強調,在中小學各學科必須制定愛國主義教育內容,融合到學科課堂教學中去,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生物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均明確指出,以祖國豐富、珍奇的動植物資源和中國古代、現代在生物科學發展方面做出的巨大成就為內容,結合生物學科學習內容,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是生物學科和教師必須承擔的責任和任務。生物學科本身包含的內容豐富多彩,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意識,又能培養其熱愛科學、捍衛真理的情感與思想。例如,生物教材中所列的中國珍貴動植物資源、中國生態環境及生物多樣性等知識,以及從古至今對動植物的研究、中國在動植物研究方面對人類的貢獻等相關內容,都是激發學生自豪感和愛國熱情的好教材。在進行融合教育中對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意識、科學探究方法、實踐應用能力具有很高的教育價值,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對生物學科重要性的認識,而且能夠樹立學生從事科學研究、捍衛科學真理的遠大理想。
全員性是素質教育的根本特點之一,又稱全體性或大眾性,指的是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的發展。對于初高中生來說,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嚴格執行包括生物學科在內的每一科課程,總結各學科學習的普遍規律或方式方法,促成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就生物學科教學而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可以把三個融合作為指導方法,即把生物學科教學和理想教育、國情教育、辯證唯物主義教育融合起來,讓理想生成學生學習的內動力,讓國情增強學生學習的針對性,讓辯證唯物主義給予學生學習的方法論。例如,以生物學的最新研究內容和發展趨勢為內容,通過講述某項成就,和課堂學習內容相融合,以此激發學生理想,教育學生為將來入職某個崗位去做職業生涯規劃,繪制自己的理想發展前景,清醒認識自身能力和理想目標之間的差距,從而通過刻苦學習努力縮短差距,趨向目標。再如國情教育,針對中國人口、資源和環境等國情問題,可以從生態環境案例中融入能夠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的內容,聯系中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的國情,對森林和土地資源過度開發而帶來的土地污染、森林毀滅、淡水缺乏等生態問題進行國情解讀,教育學生樹立宏觀的生物“一體化理念”。還如辯證唯物主義教育,融合在生物學科教學中,其目的就在于認識自然界各種現象的產生都有其物質基礎。世界上一切事物,包括植物和動物的形態、分類、結構、生理、進化、遺傳和變異等,都是物質的表現形式,而有關植物和動物的知識以及這些知識在農業、工業、醫藥、國防領域的應用等意識,都是物質的產物。這樣對學生進行三結合的方法指導,學生的認識就會為之廣闊、深入。
生物學科內容繁多,包括植物、動物、微生物、人體生理衛生、環境、生態、遺傳變異等各個方面的知識,涉及的領域廣泛,小到衣、食、住、行、醫,大到環境、氣候、生態等,無不涉及生物學科。盡管這些知識在呈現方式上比較零散,但是它們之間還是具有完善的體系和很強的系統性,這就需要教師抓住其特性,善于融合、深入把握。在應試教育中,教師往往是考什么就教什么,作為副科而常常不要求考試的生物學科一直不被重視。豈不知,植物、動物、微生物的種類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等知識,對應的是生物的多樣性和自然環境的多樣性,事關各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的平衡。如果僅僅是為了應考而學,那么不僅認識不到生物學科的學習對人們的生活是多么重要,實施素質教育也就成為一句空話。例如,這個如此遼闊的地域,如此復雜的氣候和自然條件,如果對學生教育不好,仍然以破壞大自然生態平衡為代價獲取經濟利益,那么必將使自然環境遭到更加嚴重的破壞。一種生物發生變化將影響到其他生物種群的變化。 由于受到人口眾多、農業拓墾、森林采伐、過度放牧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中國的生物多樣性已經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野馬、犀牛、新疆虎、高鼻羚羊等幾十種動物已基本滅絕,雪豹、白鰭豚、大熊貓、華南虎等上百種動物正面臨滅絕的威脅;約有4000~5000種高等植物也已經處于瀕危和受威脅的狀態。這些嚴重的結果無不告誡人們,加強生物學科教育十分必要,提高每個人的素質刻不容緩。只有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升學生素養,讓每一名學生都自覺參與到維護生態平衡中來,參加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活動中,全面提升人們保護環境的技能,那么,人們的明天才會更美好。
作為農業大國,中國農業生產的發展空間很大。而初高中生物學科教學,不僅承擔著培養大批有文化、有知識的農業后備力量的重任,而且也是農業生產活動的實踐陣地。為此,把農業生產內容融合在生物學科教學之中,全面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也是在生物學科中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例如,在課堂教學中增加學生的實驗次數并延長實驗時間,鼓勵學生人人參與課堂實驗,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像學習“根對水分的吸收”這一內容時,就可以把演示實驗改為分組實驗,確保學生人人參與。在實驗中,學生經過自學、觀察討論,把實驗收獲講給老師同學。這樣既把生物學科知識和農業生產緊密結合,又培養了學生獨立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素質。
在生物學科教學中結合農業生產開展動植物的種植、飼養以及病蟲害防治知識教育之后,老師就要及時組織學生參加生產勞動,把所學知識運用、融合到農業生產之中,以產生科技興農、科技興林成效,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建立良性的生態系統。例如,結合生物學科教學中所學的知識,把西瓜、西紅柿、黃瓜等栽培技術運用、融合到生產過程中去,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素質。還如,通過組織學生參加農田農場勞動、種草植樹勞動、果林剪枝施肥勞動等,把生物學科知識直接運用、融合到生產勞動之中。同時,通過引導學生對自然、生物的形態美及結構美的認識,提高學生的情趣,增強學生的勞動觀念,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讓學生參加農業生產活動,進行必要的法律法規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事實上,國家在環境保護、勞動保障等方面都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學習這些法律法規,既是對自身權利的保障,又是對自身行事的指導或約束。例如,國家為了促進環境的好轉、經濟的協調發展,制訂了相關的《森林法》《環境保護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還劃定一些動植物保護區。為此,響應國家改善環境的號召,就要把這些法律法規融合到生物學科教學中去,潛移默化地把這些知識和政策法規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增強環境保護意識,豐富環境保護知識,提高環境保護認識,落實國家環境保護措施,達到巧妙教育的目的。
21世紀基礎教育的特點是重視素質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21世紀也是人類進入新經濟時代之后,生物知識被廣泛應用于農業、環境、醫療、能源、食品、貿易等各個領域的時代。人類在生物技術方面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這就需要人們正視當前形勢,在扎實學習生物知識的同時,善于融合,巧于教育,以素質教育的落實,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