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忠 (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第二十四中學)
地理學科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和數學學科、物理學科等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當前學科融合的教育模式背景下,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將是未來初中地理教學活動的關鍵。在實踐活動中,教師應該始終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通過不斷明確地理學科的教學理念和地理學科知識對生活的積極作用,形成開放的地理學科學習模式。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實現綜合發展,創新性地提出符合學生發展要求和特點的教育教學模式,開展科學有效的地理學科活動尤為必要。
從當前初中地理學科教學活動的開展情況來看,通過開展地理課外活動,有利于切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地理課外活動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年齡特點,更加貼合以及最大程度地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所以,學生愿意積極參與到初中地理課外活動當中。通過在大自然或者社會生活當中接觸到和學習過程中相關的地理事物以及相關知識,有效幫助學生形成對周邊地理事物以及地理現象的關注,進而做到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中的一切,對知識始終處于一種渴求的狀態,對于地理學科的學習,也會產生濃厚的興趣。
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與地理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通過開展初中地理課外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搜集身邊的資源,比如祖國的河流、山川;所在城市的工業農業以及服務業發展情況;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不同民族的民俗風情特點;各地區的動植物資源情況;天氣以及氣候的相關問題等等。這些都是人與自然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部分,同時這些來自于自然以及人文方面的信息,都可以為地理學科的教學提供更為豐富的現實資料,對教學活動的開展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當學生在室外廣闊的空間活動的時候,往往可以更好地進行自我展示,同時也可以積極和小組成員共同合作,完成學習目標。以小組的方式參與到課外活動中,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對于大自然的熱愛,使得學生更加客觀全面地對自然環境有所認識,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自然環境保護意識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比,在室外開展課外活動,場所發生了變化,室外教學的成果也可以通過多樣的方式進行呈現,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以往依靠成績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的現象,嘗試采用社會調查、小組辯論或者地理模型制作等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考核與評價。還可以讓學生利用手抄報的形式進行學習成果的展現,提高了學習效果的呈現水準。
在課外活動當中,學生可以有效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相互結合。這是因為大量的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通過親身體驗,進而對課堂學習的知識有更為全面的認識,同時對知識進行理解與消化,將書本知識和現實生活內容密切結合。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將課堂上學習到的內容與知識廣泛地應用在地理生活當中,將地理學科變成對自身終身發展有積極意義的學科。
地理學科知識當中有許多涉及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因此地理學科本身也是教師對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加強國情以及國策教育的重要途徑。我國的地理位置有著極大的優越性,國土遼闊,自然資源豐富,名山大川廣泛分布,使得湖光山色更加秀麗多彩。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到多種多樣的課外活動中,如觀看由魯健主持的《中國地名大會》節目、中央四臺《遠方的家》一系列節目,組織中國地理知識競賽,使學生能夠在心中油然而生對我國大好河山的贊嘆之情,同時也使學生能夠發自內心形成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開展初中生地理課外活動時,要注意教師引導與學生的自愿參與相結合。這是因為初中學生的年齡、心理、知識結構、認知能力以及生活閱歷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讓其完全處于自發狀態參與到地理課外活動中,往往會存在著諸多的問題與阻礙,所以針對初中階段學生的地理活動開展應由學校的領導以及教師牽頭引導,學生自愿報名參加,從而組織學生開展更多專項的活動項目。同時也可以組織全校或者是班級的地理課外活動,具體選擇怎樣的課外活動,都應該全面尊重學生的選擇,并且貫徹自愿參加的原則。這樣才能做好地理課外活動的相關基礎性工作,使得學生自己動手參與其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自主創造性,切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作為教師,要耐心地對學生進行引導,不要包辦代替,在引導過程中要有更多的表揚和鼓勵,盡可能少一些批評與責怪,避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影響。同時也要從實際情況出發,解決現實生活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切實提高教學的作用與效果。
在組織開展地理課外活動時,需要明確活動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這就需要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以及所在地的地理環境條件,選擇最為適當的地理課外活動項目和內容,然后按照活動的具體范圍,將其分為校內校外兩個大的類型。常見的校內活動主要包括對天氣的觀測、預報、天文觀測活動、地理課外閱讀活動、地理知識競賽活動、專題演講以及報告活動等等;校外的活動包括野外的觀測活動、針對地理景觀的參觀、博物館參觀、地理地圖的繪制等等。這些活動可以是全班一起參與的大型活動,也可以是課堂興趣小組等個別學生參與的活動;可以是長期的氣象觀測活動,也可以是短期的地理調查報告活動。
在地理課外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學生到野外觀察,實際上是獲取地理相關知識最直接的途徑和辦法,并且通過在大自然當中獲取地理知識和信息,可以切實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以及理解能力。但是需要明確,地理觀察并不是讓學生去野外旅行,而是需要學生帶著教學的任務和目標,通過相關的觀察,完成學習任務,進而達到教學目的。如觀察一個地區的具體地形地貌情況,進而觀察一個地區動植物資源和其后之間的關系,從而分析本地區的自然景觀狀況。再如可以通過觀察河流了解水文情況。
一般看來,日常的觀測活動,是需要針對某一個自然現象,或者地理要素,進行相對比較長時間且比較系統的觀察,在觀察過程中要學會進行數據分析與測量,積累豐富的資料,然后展開全面綜合分析,最終得到具體的結論。簡單來看,初中階段學生可以開展的觀測活動主要包括:植物在四季不同氣溫情況下的變化;氣溫與降水之間的關系;所在城市的交通情況等等。
通過針對課本中的地理知識進行學習,可以進一步使學生具備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能力,同時也可以更好地掌握課堂中的教學內容。學生可以依據實際的地理事物,按照相應的繪圖方式進行繪圖或是制作模型。而且還可以讓學生觀察某一具體的地形區域后,繪制出等高線的地形圖,制作出更加簡易且容易分辨的模型。這些實踐活動實際上都是學科知識的體現,也是豐富地理課外活動的關鍵。
在開展地理活動時,教師需要讓學生利用所學的地理學科知識,針對一些地理問題進行全面規劃與設計。如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區域情景,然后讓學生設計出具體的交通線路,或是告知學生這是某一個商業圈,讓學生進行商業布局,用區位地理優勢分析的方式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規劃。再如針對農村地區農業生產問題進行結構的優化和調整,對于被污染的河流或者其他生態環境破壞現象進行處理。
所謂地理調查,主要就是讓學生通過全面的觀察、深入社會進行走訪,從而對于一些地理事物展開全面的調查和分析,之后進行數據記錄。如可以對本城市的某一工廠進行現狀調查,這樣就可以全面了解工廠的性質與特點,包括工廠主要產品的原料來源、產品的銷售狀況、工廠的地方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工廠生產對日常環境產生的影響等。通過全面的調查和分析,可以進行相關的數據整合與結果統計,這也是提高學生地理學科實踐能力的關鍵。
每個地區都有相應的地理展館,如可以組織學生對當地比較出名的地質博物館、歷史博物館等等進行參觀,這樣就可以針對本地區地質的發展情況、歷史的演變狀況以及本地區民俗民風的建設提供更多的思考,也為自身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更多幫助。
與地理相關的活動有許多,地理集會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活動形式。教師要嘗試結合實際教學內容,針對身邊的地理事物進行分析,然后組織學生開展和參與地理知識競賽、演講比賽、文藝匯演、地理成果展覽等等。這些活動具有更強的知識性以及趣味性,同時也可以使更多的學生愿意參與其中,這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提升策略。
此外,還可以制作一些地理刊物。通過成立興趣小組,讓學生定期制作地理報刊,這些報刊可以是紙質的手抄版,也可以是電子版的。制作報刊實際上也是對地理知識的整合過程。一方面增強了知識的整合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學生感受到了合作的樂趣,拓寬視野的同時提高了合作探究的能力與意識。
在當前新時代素質教育的背景之下,針對初中階段學生的培養,要更加注重綜合能力以及實踐操作能力的訓練。地理學科本身就是一門實用性、實踐性比較強的學科,其對學生的日常生活、實踐活動都會產生一定的作用和影響。為此,通過開展地理課外活動的方式,將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對于地理學科知識的應用能力,同時也可以在地理活動開展過程當中,增強基本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結合意識,最終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豐富多樣的活動,增強自我展示的能力,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真正體現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知識以及構建開放的地理課程的創新理念,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充分重視校內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著力拓寬學習空間,倡導多樣的地理學習方式,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積極探究,是提高學生地理學科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