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曉丹 (江蘇省徐州市樹人初級中學)
在“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深入性驅動下,初中階段生命教育體系的持續性構建,有助于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的新時代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只要將道德與法治有機地融合為一體,并以教育為載體教學與生活當中進行滲透,進一步驅動教育實質性功能的發揮,領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及其意識。
社會的發展伴隨著文化認知價值的改變,各種各樣的傷害事件以及漠視生命事件不斷地發生在初中生群體當中。杜絕此類事件的發生唯有從教育抓起,生命教育從本質上而言是文化價值認知的正確引導,珍愛生命方能感知生活之精彩。它主要包括:首先,關于人類生命的具體知識的轉移,包括生物學、哲學和社會學等許多學科對生命的爭論。其次,教育對人類生活的各種系統和外部世界的體系,突出了主要的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社會的體系,以及如何處理他們的關系;從狹義上講,現代學校教育所考慮的中學生生命是一個人的生命活動,與一個特定的社會有關,它主要包含生命的來源、生命最寶貴、生命的價值、生命的質量、生命與安全、生命的保護六個方面的內容。生命教育一般包含以下三個層次:
在初中生命教育教學中,引導學生對生命誕生的歷程進行了解是其基礎所在。通過了解生命誕生過程,體會哺育生命的不易和艱辛,進而形成敬畏生命、珍愛生命的認知。再者,了解生命歷程的種種,進一步感知生命的脆弱與頑強,使學生懂得感恩,懂得尊重每一個生命體。在教學過程中滲透生命誕生、生命生存以及生命消逝等內容,才能夠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生命。
面對挫折與困難時所表現的態度,是其對生命的態度。在每一個生命個體的進程當中,總是困難與順利并行,美好和意外相伴的。人生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在面對生命的負面狀態以及不如意的情況時,要學會笑對挫折,接納自己的不足,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并學會排解不良情緒。
生命教育的本質在于提升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懷,并探尋“生命的意義”。人是有思想、有追求的高級動物,活著不僅僅是為了活著,而是需要在不斷地探索與成長的過程中對生活進行反思與批判,現在“本我”的不斷超越以及對真我的時刻追求,并以此來實現人文關懷和人的理想信念,進而了解生命的本真。
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防控下,許多中學生生命意識缺失,同時當代中學生生活環境發生改變,優越的環境、富足的生活,不良社會信息的誤導讓他們的抗挫折能力減弱,忽視生命的珍貴與價值。在小學階段開展生命教育是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班主任的工作,生命教育被潛移默化地滲透到中學生的日常教育與管理之中,讓中學生能夠認識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引導中學生形成正確的生命價值觀,對實現中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將生命教育與道德與法治教育融合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自2016年9月起,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統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內容以及篇幅都發生了較大的改變,較之以往的教材版本,道德與法治中有關生命教育的內容與篇幅都有了創新性和深入性的改變。道德與法治是依法治國制度體系引導之下的重要理念,而該理念的深入性踐行是基于“以人為本”為其核心要義的,基于教育需求之上的生命教育具有較強的滲透性價值,對于充分引導學生構建正確的生命意識和生命認知而言,具有積極的意義。
生命教育是一個十分寬泛的概念,具體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群體的差異以及年齡等各方面的不同,要采用專項主題設置學生理解生命教育的主要內容,為后期生命教育體系的構建奠定基礎。此外,生命教育主題具有層次性和滲透性,每一名學生的生活環境有所不同,在生命教育課堂構建的過程當中,不應該只局限于單一化的教育層次,應該全方位滲透生命教育的方方面面,進而提高教育的深刻性。
策略設計:在教學部編版教材第八課“探問生命”中“生命可以永恒嗎”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提出問題:“說說你所見過的最長的生命。”而后學生積極回答,不同的學生將會有不一樣的答案,在課堂上要充分激發學生自主思考的活動性思維,引導學生進行生命教育討論。教師再次發問:“我們的生命可以永恒嗎?如果可以,它要怎么實現?如果不可以,為什么?”在教師這一主題引導下,學生們暢所欲言,從自己的理解和認知來描述對生命是否永恒的觀點。如有的說個體生命是不能永恒的,人、植物、動物都是有壽命期限的;有的說生命是永恒的,因為地球上的生命都已經成千上萬年了;有的認為生命是永恒的,盡管有的生物死亡了,但它依然會以另一種形式存在……學生們的觀點各不相同,論據也不相同。但是隨著思考和分析的不斷深入,他們對“我們的生命可以永恒嗎”這一主題的理解和認知進一步深化。通過主題問題引發學生進行思考,每一個生命教育主題之間呈遞進狀態,從生命誕生、生命歷程以及生命意義等多個層次進行滲透,讓學生可以充分理解“生命教育”的意義。
素材的介入是不斷強化教育新鮮性的重要教學手段。現代化互聯網絡的深入性拓展,不斷強化著學生信息獲取的方式。通過網絡的形式,學生得以不斷地吸收各種網絡信息資源,立足于實事熱點的課堂教學素材,能夠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參與的積極性,使其能夠融入到課堂生命教育的互動與交流過程中,進一步實現課堂教學的氛圍構建,從而推動生命教育的全方位滲透。
策略設計:通過引入各種時事素材,讓學生可以在不同時事背景下感知生命的不易和堅強。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報刊上新聞有關學生輕易丟棄生命的案例,這些案例無疑是令人痛惜的。通過一個又一個鮮活的案例,從多維角度進行有關于生命的思考,亦能夠保持教育的新鮮性。因此,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就可以引入這些新鮮的時事素材,一是與時代接軌,體現道德與法治的時效性;二是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增強學生的學習與思考探究的興趣。在引入時事素材中,為了增強教學效果,教師可以直接以多媒體的形式、圖片的形式、游戲互動的形式來呈現,這些方法技巧能夠加深學生的印象,增強學生在道德與法治中的參與性。
對于生命的認知是學生價值觀、世界觀的深入性反映,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生命觀構建,亦是強化學生生命意識的根本所在。因此,通過引入學科考評的形式助力生命教育的有效性提升,生命教育的過程中,籠統化的教學形式無法充分的滿足每一個學生不同的教育需求,通過學科考評機制有效地收取相關數據,使教學方案的實施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同時教學評價是以生命教育為引導的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最后一個環節,也是引導教師明確自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問題、積累經驗的重要手段。教學評價即教師對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如生命教育教學目標是否達成,學生參與情況如何、學生知識獲得、生命知識情況如何等進行檢測和評價。在學生道德與法治教學評價實踐當中,除了教師和學生之外,學生的家長、同學、朋友都可以通過互評、被評、自評等方式來拓展評價體系。基于這種多元化主體的評價意見,學生教師可以得到更完善的評價內容。從而更有針對性地改進問題與不足,以此來進一步指導學生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工作,助力學生道德與法治教學效率提升,提高生命教育的價值。
策略設計:在部編版教材第九課“珍視生命”的“增強生命韌性”這一課時當中,通過回憶自己所遇到的挫折,讓學生感知生活的道路并不總是平坦的,需要懷揣美好的愿望與目標,在努力的過程中,總會遇到阻礙、失利甚至是失敗,那么,你認為你所遇到的困難在哪個等級呢?通過ABCD的形式劃分不同的挫折等級,為每一個等級設定幾個解決方案。讓學生充分地認識到:無論是多大的困難都有解決的方法,如同我們的學科分數,一步步來,一步步解決,生命就是如此精彩。同時,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綜合課堂表現來評價學生對生命教育的學習效果。如通過學生對“遇到的困難等級”回答的完整性等課堂參與情況,引入教師與學生評價、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據此來增強道德與法治中的生命教育效果。針對在綜合評價中表現一般的學生,教師要重點關注,留意他們在生命問題中的個人態度和實際行為,一旦出現不良的思想苗頭,教師要主動做好對這些個體的生命教育引導,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
將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課程進行滲透性的應用,以教材為基礎進行生命教育意義思考,能夠不斷強化教材的契合性、滲透性以及科學性。每一個年齡段的學生身心健康情況有所不同,生命教育的層次以及對生命教育的內容理解亦會產生一定的差異。因此,只有基于道德與法治教材的教學才能最大化地發揮生命的價值,進而進行更為開拓化和特色化的生命教育探索。在道德與法治教材利用中,教師要做好內容的選擇,篩選合理的章節內容,并設計教學方案來提高教育的契合性。
策略設計:道德與法治中有很多內容都和生命教育存在著密切的關聯。如在部編版教材第十課“綻放生命之花”這一課中,結合課本教材內容,引發學生對生命的思考。教師首先觸發教材問題機制:“怎樣的一生是值得的?能夠活出自己的人生,實現自我價值,這樣的一生是值得的;在看到別人的需要時付出自己的愛心,無論事情大小,都能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世界上本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怎樣過才是有意義的一生?”之后,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引入我國古代一些英雄名人的事跡。通過名人軼事,教師不僅弘揚了社會主義價值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同時以教材故事引發生命思考,讓學生可以在極具代表性的故事當中探尋生命的意義。再如“敬畏生命”這一課時中,教師就可以滲透有關石頭里的青松、雪域高原的雪蓮等,這些都是有關生命教育的重要元素和契機,也是增強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理解,對生命內涵與價值的體驗。
在任何災難面前,排在第一位的始終都是生命,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非常時期,對大學生生命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學生,要學會珍惜自己的生命、表現個人生命價值時,也要學會去尊重他人的生命。同時把個人的生命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結合,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生命價值的最優化,展現生命的價值。這也是社會和時代賦予道德與法治的教育責任。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將生命教育滲透教學,有助于引導學生感知生命的各個形態,理解生命、感知生命,并學會尊重生命,珍愛生命。初中階段的生命教育意義在于為學生未來的身心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意識基礎。在此過程當中,以德育的形式進行滲透,將道德與法治融入其中,是驅動生命教育意義實效性提升的重要方式。將生命教育同道德與法治融為一體進行課堂教學,通過創設專項主題提高教育深刻性,介入時事素材,增強教育新鮮性,引入學科考評助力教育有效性,融合教材內容促進教育契合性的方法,使更多的學生在課堂當中感知生命意義,感受生命教育與洗禮,從而珍愛生命,尊重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