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明 (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南明小學)
校本研修是由學校教務部門所具體組織開展的有目的、有主題、有計劃、有過程、有實效的教師研訓活動。它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提升學校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隨著課程建設與改革的深入、互聯網+教育時代的到來,校本研修的推進應該與時俱進并在不斷創新中發展。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卻不容樂觀,從現實到理想的距離之間,需要用具體策略來融合打通,并持之以恒,方能見實效。
不少學校的校本研修有聲有色,不管是教師的專業成長和發展,還是學校的整體教學質量,都卓有成效。但也有很多學校的校本研修的開展情況不容樂觀。筆者經過觀察與梳理,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沒有校本研修的學校教學生活是不完整的。在走訪、調研的學校中,存在一學期不進行校本研修,或一個學期只開展一兩次校本研修的情況,尤其是一些城郊學校、農村學校和外來務工子弟學校,情況尤為明顯。佐藤學先生認為:“教研活動的舉行、開展必須保證一定的次數,僅靠兩三次的研修討論,不可能深入進行教學方式上的取長補短,只有通過很多次的案例聚焦與分析,才可能真正到達取長補短的目的。”同樣,如果學校校本研修一動不動,要助力教師專業成長,促進學校整體發展,也只能是紙上談兵。
雖然有一些學校在開展校本研修,但不管是研修形式還是研修內容都非常老舊,基本只有上課、評課兩個環節,幾年來都沒有改變、創新。可想而知,看似熱熱鬧鬧的校本研修場面背后,不管是學生還是教師,都收獲甚微。墨守成規的思維、行動方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校整體的發展,也與新時代教育不相符。
同時,有的學校表面上重視校本研修,制定了具體的校本研修計劃,但學校每個月安排了許多的活動,教師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被學校活動所擠占,根本沒有時間靜下心來去思考、安排、實踐校本研修。即使參與了,教師們也是身在曹營心在漢,蜻蜓點水似的草草收場。如此,疲于應付的校本研修,對于學生、教師的幫助微乎其微,有時反而加重了教師的負擔。
也有的學校沒有系統安排一個學期、一個學年的校本研修內容,想到什么就搞什么,想怎么搞就怎么搞。看看人家在搞什么,學校也跟著搞什么,“朝三暮四”“盲目跟風”,沒有根據學生學習的起點、教師的實際和學校發展的現實狀況展開,隨意性很大。如此,要形成有特色、有內涵的校本研修舉步維艱。
出現以上種種校本研修的問題,學校應該高度重視,并系統地、有序地安排學校各方面工作,讓教師靜下心來,潛心于教學,潛心于研修。
紛繁世界里,覓一方清靜,把學校校本研修工作扎實開展起來,落地生根,并有意義,探究策略是必須的。基于小學學科教學的性質和校本研修本身的特點,筆者認為,有序開展學校校本研修,不妨從以下三個方面努力:
眾所周知,當前使用的教材都是以課或節或章或單元的方式推進的。主張一課一得,或是一堂課的所得,或是一篇課文的教學所得。一個個成功的一課一得,彰顯了課例教學的優勢。
“課例研究”即以完整的一節課或一節課的一個片段作為案例進行梳理、剖析、總結、歸納,發現亮點或找到成功之處、不足之處,或是聚焦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特定教學問題與環節,反思、尋找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和技巧的過程。
“課例”不同于案例,也不同于教案,它采用敘事的方式記錄全程,具有很強的現場感和操作性。這里以小學高段數學研修組“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課例研究為例:
課例研究,以研修組為單位,教師分工合作,以團隊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有的教師展示課例內容的教材解讀;有的教師根據課例內容經集體備課形成的教學預案進行課堂展示;有的教師綜述課例研修感悟;有的教師負責相關資料的匯編和整理,并裝訂成冊;其他教師同樣參與全程,做好相應的工作。
步驟一,“10分鐘”教材解讀闡述
選定“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內容之后,原先對其上位知識、下位知識進行全面的分析:“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是以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為起點,又為分數的混合運算做準備。然后,對教材主題圖進行分析:人教版的主題圖結合垃圾分類的情境,以扇形統計圖的形式出示各種垃圾所占的分數,有同分母分數,有異分母分數。在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以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為起點,復習舊知,關注分數單位相同才能相加減的算理,遷移到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中,在新舊知識之間通過通分建立聯系,完善分數加減法的知識結構,掌握算理,習得算法。在具體的教材解讀中,有縱橫兩個方向的比較,發現教材編排的邏輯起點和內在規律。
根據研修團隊全體成員對教材詳細解讀,匯總論證,教師用10分鐘時間對教材解讀進行闡述。
步驟二,“40分鐘”課堂教學展示
雖然是“40分鐘”的課堂教學展示,其實是集體研修的結晶。基于教材與學生學習起點的前測,設計教學過程,并在課堂中演繹。然后對學生進行訪談、后測。在此基礎上,調整教學設計再進行課堂展示。
磨課的過程,何止是一個“40分鐘”,臺上“40分鐘”,也許臺下是一星期、兩星期的磨課,才有課堂現場的精彩展示。
步驟三,“10分鐘”研修感悟追述
根據整個課例研究過程,用敘述的方式記錄下來。敘述中,有對教材理解與把握的學理依據的探究;有對磨課過程中一次又一次的調整過程的闡述;有對學生學習起點的前測,以及教學后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后測,從而再調整教學設計進行磨課;有對磨課、調整過程的反思……由此,再把整個課例研究的過程進行敘述。教師在展示研修感悟時,內容縮減成千字文,用簡潔、樸素的語言表達、展示出來。
課例研究以整個教師研修團隊的方式進行,既有團隊研究的智慧體現,又有教師綜合素養的展示,在研修團隊全體成員的發展中促進校本研修的展開。
一個學期二十周左右,兩周一個課例,一個研修團隊就累積形成十個左右課例。學校低中高三個數學研修團隊,同時全面鋪開,一年下來,累積的課例就很多了。學校研修團隊憑借“課例研究”這條路徑,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使校本研修形成良性循環。
課例研究,因為選點小而精準,周期比較短,容易操作,收效頗大,深受教師的歡迎。同時,一個個課例如一粒粒沙子,慢慢地累積起來,共同筑起提升校本研修質量的大塔。
隨著統編教科書的使用和推廣,校本研修也隨之跟進。與以往的教材相比較統編教科書,在編排體系上、內容板塊上都有很大的調整。為了更好地使用統編教科書,學校開展了以“統編教科書”為內容的校本研修——主題研訓,取得很好的效果。這里以低段語文研修組“古詩詞教學”主題研訓為例:
步驟一,選定研訓主題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科教學特點,選定研訓主題。通讀現有的統編教科書,發現其編排了大量的古詩詞,而且在編排的數量和編排的方式上,都做了大量的調整。統編教科書增加了那么多古詩詞,怎么教?低年級古詩詞怎么教?于是,教師順應教材改革的潮流,選定“古詩詞”作為研訓的主題。
步驟二,研讀教材內容
主題確定以后,研修團隊的所有老師,聚焦這一主題,對低年級統編教科書中的古詩詞進行全面地梳理和解讀,找到相應的學理依據。
首先,梳理教材。認真細讀四冊統編教科書,并與人教版教材古詩詞板塊進行對照:人教版全套教材編排了69首,其中一年級上冊6首,一年級下冊4首,二年級上冊4首,二年級下冊5首,共19首;統編教科書總共編排了124首,一年級上冊到二年級下冊四冊教材共安排了28首古詩詞,每冊教材7首。
其次,比較教材。在梳理教材的過程中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比較,發現存在以下變化:詩詞篇目數量增加了;編排方式更靈活,有的詩詞獨立成篇,有的編排在語文園地的日積月累中,也有的作為識字教學的載體;詩詞內容更豐富,更貼近學生的生活。
最后,分析交流。研修團隊的所有教師在分析的基礎上進行交流研討,找到學理依據。這樣編排以語文課程標準理念為指導,遵循了兒童記憶規律,并從國家教材層面出發,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在學生學習之初,就學習中國文化,特別是詩詞經典。
步驟三,探究具體策略
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遵循語文古詩詞教學的規律,重新審視古詩詞的教學。教師普遍認為學習古詩詞的最好辦法就是反復讀,熟讀成誦,讀中感悟,不過多地講解,也不要太多活動,就是帶領學生不同形式地讀。在誦讀中、在游戲中、在想象中積累古詩詞,對話古詩詞,從而對話古人,對話歷史,對話文化。在探究與實踐的過程中,形成了以下低年級古詩詞教學的策略:誦讀中積累;游戲中感悟;想象中對話;整合中吟唱。
主題研訓聚焦于教材,教師研修團隊立足于教材,以課堂為載體,分板塊進行,有理論學習,有實踐行動,并貫穿于整個學期,主題明確,目標集中,可操作性強,取得很好成效。
阿基米德曾經說過:“假如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學校校本研修項目,可以說是一個支點,可以撬動學校教學工作的開展,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校本研修項目可以來自學校的教學管理,也可以來自教師的教學現場,當然也可以來自學生的實時學習……支點還是比較多的。
每一所學校的校本研修項目的提出和推進,都有一定的理論背景和學理基礎,需要教師去學習、去探究,并運用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教學實踐,從而提升學校校本研修的成效,引領教師、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同時提高教學質量,推動學校發展。這里以“深度學習”項目為例。在項目推進之前,教師先要了解何為“深度學習”?為何提出“深度學習”理論?“深度學習”如何操作?
步驟一,項目,從學習理念開始
項目的選定來源于學校發展現場,也來源于課堂,聚焦于學校校本研修。在日常的校本研修中,更多地關注了教師的教而忽視了學生的學。學校選擇“深度學習”項目,試圖改變學校校本研修的方向,在關注教師教的同時,更多地去關注學生的學——學生真實地學。由此,教師從學習“深度學習”的理論開始,逐步走向課堂,觀察學生在課堂上是否真實地發生學習。
學習“深度學習”項目所涉及的理念,引領教師的教學行為、研修行為,確保項目推進少走彎路、偏路。比如:學校先后引領教師閱讀、學習了佐藤學的《靜悄悄的革命》,陳靜靜博士的《課堂的困境與變革:從淺表學習到深度學習——基于對中小學生真實學習歷程的長期考察》……讓理念先行,轉變教師的觀念,改變教學方式,從而引導學生從淺表學習走向深度學習。
步驟二,項目,從理念對接實踐
理念引領下的教學實踐更為從容。項目組教師深入課堂,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全程跟蹤、觀察,并作詳細地記錄。教師記錄時,先選定觀察記錄對象,然后在40分鐘的課堂學習中,對選定學生的一舉一動、一顰一蹙作仔細地觀察、真實地記錄。
在觀察記錄的過程中,教師發現不少學生整堂課都沒有主動參與學習;有的學生持續學習的時間比較短,有的學生表面上看似認真,其實沒有真正學會;有的學生雖然不舉手、不發言,但學習緊跟著教師和其他同學的節奏;有的學生在小組學習過程中,比較強勢,成為小組的核心……由此,不難發現,教師在上面全神貫注地講課,不少學生都沒有進入真實地學習。
根據觀察與記錄的內容,項目組教師相聚在一起進行討論與分析:學生為什么沒有進入真正地學習?課堂中,教師如何關注學生學習真實地發生?基于學生深度學習理念,教師如何進行教學設計?聚焦關鍵、核心問題,推動教師去學習、思考和實踐。
步驟三,項目,從實踐走向成長
經過研修團隊一段時間的整體推進,教師逐步在實踐中成就成長。項目組教師基本能有意觀察學生的學習現狀并有效地記錄,能根據學生真實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策略。這不僅是教師成長的過程,也是學生成長的過程,逐步使教師的教學更有效,校本研修更有效。
校本研修是提升學校教學質量的核心,同時也是提升學校科研綜合實力的平臺。除了以上列舉的策略以外,還有很多。選擇何種研修方式,唯有基于學校實際和教學現場,才能促進學校校本研修真實地生發,促進師生的協同發展。讓教師靜下心來,在教中修,在修中研,認真地、扎實地開展校本研修,讓全體教師在研修過程中,提升教育教學效率,助力教師專業成長,促進學校和諧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