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玉雙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永昌鎮馬珣教學點)
“雙減”政策實施后,學校對學生每天的作業量予以控制。要補上之前“課內損失課外補”的耗時低效漏洞,就需要教師在提高課堂效率和精選習題作業上下功夫,做到當堂精講精練,高效完成教學任務。但是,從學校層面出發,不是所有的教師都能獨立完成提高課堂效率和精選習題作業的工作。為了保障教師課堂教學的高效和作業布置的精要,學校需要創新性地構建一個既能夠把教師個人才智發揮出來又能形成集體智慧的工作機制,在體現管理效能的同時求得集體效應。畢竟,就現實而言,學校教師存在教育教學水平參差不齊的現象,僅靠教師個人單打獨斗不可能提高學校教學質量。而學校為教師創新性地搭建集體備課平臺,能有效破解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參差不齊問題。這樣不僅能為學生創造一個接受高質量教育環境,為教師創建一個快速成長和共同發展的平臺;而且能夠充分展示教師的優勢、特長和集體智慧,整體提高學校教學質量。尤其在“雙減”環境下,課堂時間愈加寶貴,課堂設計質量不高,必會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為此,“三人行必有我師也”,通過集體備課,發揮教師的聰明才智,也是學校較好發揮規模優勢和集體效應的必要之舉。
目前,“雙減”政策已經實施一年多的時間。集體備課在中小學普遍得到重視。但是,由于各種情況,真正能夠以集體備課的高質量而促成課堂教學、作業布置的高質量的學校并不多。規模小的學校同頭課教師人數少,有的小學甚至無同頭課教師。大一點的學校同頭課教師多,也在進行集體備課,也要求備課組做到“四定(定時間、定地點、定內容、定主備人)、六備(備思想、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備學法、備教學過程)、六統一(統一進度、統一目標、統一重難點、統一每一節課講座的共性內容、統一作業、統一單元測試題)”等要求,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難。例如,由于課后服務或托管的需要,在集體備課規定時間,有些教師不得不去進行課后服務或托管組織工作,備課組成員難以召集齊全。有些學校也嘗試通過調課方式,用一節課的固定時間進行集體備課,但難免因為時間的倉促而浮光掠影、草草收場。而且,由于教師工作繁重,好不容易湊到了一起,也無非是周一到周五之中的某一個時間段,即使研討主備人已經備寫好下一周要用的教案,事實上由于時間的關系也難以深入,以至于造成低水平徘徊狀況或搞形式主義的應付差事情形。再如,一些學校進行集體備課,往往是“說課”的再版,只是把所備課扼要地向備課組成員說一說;有些教師還照搬名家教案,所備課缺乏與本校學生實際的銜接,往往華而不實。為此,在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呼聲越來越高的大背景下,集體備課亟待通過創新策略改變目前的無效狀態,迫切需要整合優化集體備課方式,把集體備課從“走走過場”式的應付折騰轉向“眾智成城”、提質增效的創新平臺。
為了讓集體備課真正成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在學校管理層面上,需要與時俱進,在管理理念上進行轉變。在“雙減”政策實施之前,集體備課中的“四定、六備、六統一”也不失為教學管理經驗的高度概括與總結,也是學校為了管理好集體備課而提出的明確要求。如果教師以高度的責任心、積極的進取心、強烈的求精意識對待集體備課,精益求精,把集體的智慧發揮出來,則對于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就是一種很好的保障。如果僅僅是為了應付學校的檢查和考核聚集到一起,那么無非就是應付差事而已。為此,在集體備課的管理理念上,學校要從以往要求、督促教師參加到引領、吸引教師積極參與轉變,要從把教師“管住”“拿住”的管理理念向解放教師、發展教師、成就教師的理念轉變;把教師從繁文縟節式的無效勞動中解放出來,讓他們把時間和精力花在最值得做的事情上,由文字“搬運工”“抄寫工”向優秀教學成果的“收集者”“開發者”和“加工師”“創新師”轉變;讓普遍教師通過優秀教師的引領和自身主動地參與,開闊思維,碰撞思想,找到差距,拾級而上,嘗到發揮集體智慧的甜頭,獲得集體備課的“紅利”。
隨著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的推行,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得到進一步地提升,高質量的課堂也不斷從教師的“教”向學生的“學”轉軌。但是,在集體備課中,一些學校仍然在“如何教”上打轉,把集體備課的精力放在“如何教”上,不是從特級教師、名師名人的教學設計中獲取“教”的信息,就是把優秀教案進行修補。備寫一個好教案不難,但難的是怎么引導學生去學。畢竟,班級不同、學生不同,即使是同一教案,但最終的教學效果千變萬化。如何根據學生發展需求和實際認知水平,設置合適精準的目標任務,創設引人入勝的學習情境,設計精要高效的學案設計,清晰課堂完整的助學流程,規劃預學、課中學和作業完成的步驟、時長、方法,以團隊力量的加持促成學生的高效學習,則會真正實現集體備課從備“教”法到備“學”法的轉向,讓集體備課實至名歸、行穩致遠。所以,集體備課不能重復“昨天的故事”,讓教師無趣于集體備課,而要讓教師迎頭趕上新課程改革的需要,解決課堂中的“調動學生學”問題。
在“雙減”環境下教師的工作時間變長,工作量增多,工作壓力加大。除了備課、上課、設計布置作業、批改反饋作業、進行課后服務和托管管理等,有些教師還兼任著班主任等其他工作,難以在固定的時間內參加集體備課活動。事實上,集體備課通過“定時間”“定地點”來組織教師集中參與固然很好,可以讓教師面對面地進行深度溝通。但是,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教師的工作面越來越廣,且不說實際上學校是否有把備課組教師集中到一塊的時間,單是多人數、高頻地組織教師,也特別不容易。需要改變以往集體備課的方式,由固定時間、固定地點的集中集體探討轉變為靈活多樣的集體備課方式。例如采用線上探討的形式,把集體備課靈活化,根據教學進度,進行一日一備,時間、地點不做集中、固定性的統一,提前一周完成即可。尤其是在網絡環境下,利用釘釘、騰訊、小鵝通等網絡交流工具進行在線編輯,對主備人備寫的教、學案進行探討,就關鍵性問題提出意見建議,進行修改、完善。尤其是通過縣域范圍內優質資源的共享,對辦學規模小、同一年級只有一名學科教師、自身無法組織集體備課的學校進行集體備課聯盟締結,由一所龍頭學校牽頭,多所學校參與,統一教學進度,突破時空限制,分享信息,進行跨學校的線上集體備課。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五點集體備課機制創新策略:
按照學校學期工作計劃,合理制定學科組集體備課計劃,是按時有序、保質保量進行集體備課的前提。在做計劃時,按照學校教務處的整體安排,先把每一周的備課內容對應到具體的主備人。實施時,在主備人備好后,有效創新集體備課形式,由其他備課組成員討論、完善,提高集體備課質量,形成集體備課終稿,包括教案或學案、課件,經備課組長簽字后實施。授課結束后,備課組成員均可按照自身授課情況進行反思,以備下一輪參考修改優化,經過多次使用、修改后最終形成本校特色的教案或學案、課件庫。
在集體備課實施過程中,主備人要突出重點,首先要按課時順序抓住重點進行說課(在網上進行時可以以語音方式說課),包括本課時的教學重點、難點,重點如何落實(如何教和如何學)、難點如何破解(如何教和如何學),學習效果如何檢測、鞏固(題的精選),作業如何設計、布置(拓展、拔高),尤其要突出如何營造學習氛圍、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活動參與率、分層教學等。并結合學生學情,以主備人主備的教案或學案為基礎,修改、完善為集體備課的成果,把集體的智慧充分體現、發揮出來。
集體備課繪制的是課堂教學的藍本,但具體到教師本人和班級學生的實際上,還需要進一步和自身特色和學生實際相契合。為此,從如何教、如何學兩方面對集體備課教案或學案、課件進行調整、修改或補充,把自身教育教學風格體現出來,形成個性化的個案,是教師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特點和班級學情進行揚長避短、精益求精的重要舉措。二次備課不僅能夠使教師借鑒他人的思維成果,而且能夠激發自身的潛能和特長。
課堂教學結束后,對照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反應和表現,從主備人原本的設計到備課組成員的討論、修改、完善,再到自己個性化的二次處理目的與實施的效果,教師都要進行全面、及時、深入地反思,分析其中的得與失,記寫課堂中即時生成的問題,思考處理方法的恰當與否,評估教學重難點、疑惑點、易錯點的處理效果等。進一步思考最佳教與學方法,并及時跟進,對二次備課形成的個性化教案或學案、課件進行修改,一方面為下一級教師留下本級集體備課的成果,另一方面為下一輪教學留下個性化的教案或學案、課件,以積累教學經驗和教學智慧。如果教師確實感覺到設計非常成功、課堂教學效果十分顯著,則可以進一步修改、完善,以教學設計、教學案例或教學論文的形式發表出去,讓更多的教師評價、參考。
人類社會的發展史無數次地證明,革新是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要力量和“武器”。如果在管理方法和工具使用上不能進一步革新,就難以打破低效高耗的“天花板”。傳統的集體備課形式刻板固化,一是已經難以適應人性化管理的需要。在“雙減”政策實施后,教師工作量的加大、工作時間的增長,已經為教師增加了新的壓力。如果學校仍然以傳統方式對集體備課進行固化管理,那么,不僅有失于提高備課效率,而且有失于提高教師的集體備課積極性、主動性、創新性。所以,在集體備課的管理上,學校需要摒棄以督促、檢查、考核的方式促成教師對集體備課的參與,通過人性化的策略,尊重、信任教師的工作,采取靈活、互動的線上集體備課方式,充分調動教師集體備課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表彰、激勵教師在集體備課中形成的成果,推薦、選評集體備課優秀教案、學案、課件、案例,讓教師真切感受到學校的理解、支持和溫暖,真正享受到集體備課的“紅利”,包括老教師、優秀教師、骨干教師對自己的帶動、引領、指導和幫助,自身教育教學能力的增強或快速地成長、發展,相關榮譽的獲得或成果的推廣等。如此,教師主動、積極、創新性參與到集體備課之中,用個人的智慧強大集體的力量,用獨特的思想或思維鑄就集體的智慧,集體備課就會成為上好課、設計和布置好作業、提高教學質量的成果,在提高學校整體教學質量、促成教師專業化成長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二是傳統的集體備課已經跟不上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技術的發展形勢。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釘釘、騰訊等網絡交流工具已經為集體備課提供了便捷的平臺和一流的條件。在集體備課中適應信息化發展的需要,利用信息化技術平臺不僅可以突破時空限制把教師的工作有序化、便利化,而且能夠高效化。例如“飛書”平臺的使用,備課組成員進駐“飛書”之后,由主備人準備一個集文字、圖表、音視頻、網址鏈接、問卷調查等于一體的供備課組成員集體討論的超鏈接文檔,并開放該文檔的共同編輯功能,提前一周邀請課題組成員就文檔內容進行討論,并提出建設性的修改意見,或者由備課組成員利用該文檔的共同編輯功能進行編輯。如有共創任務,可在文檔中插入;備課組成員接受共創任務后,就可以自由選擇時間,在自己方便的時候進入文檔,就這一任務把自己的材料、觀點予以提供。如有集中討論的必要,備課組成員可以利用約定時間在“飛書”會議中組織線上討論。而且,利用“飛書”妙記可以同步完成視頻和文字的記錄。完成共創任務,備課組成員也就同步獲得可以共享的集體備課文檔,即集體備課成果。
取消整齊劃一走形式的、為了便于檢查和考核而制定的傳統集體備課管理制度,創新能夠激發教師集體備課積極性、提升教學質量的形式靈活、效果顯著的集體備課運行機制,才會讓集體備課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才會讓集體備課成為提高教師自身教學水平和加快教師成長發展的平臺,提高學校整體教學質量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