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晨陽 王曉燕 孔令霞 張艷梅 楊亞峰 趙麗
1.河南中醫藥大學兒科醫學院,河南鄭州 450046;2.河南中醫藥大學附屬鄭州市中醫院兒科,河南鄭州 450006
抽動障礙(tic disorders,TD)是指起病于青少年時期的一種神經精神類疾病,以運動性抽動和/或發聲性抽動為主要表現[1]。TD 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和病程,可分為短暫性TD、慢性TD 和抽動穢語綜合征,有研究顯示,中國青少年的患病率分別為1.2%、0.9%和0.4%,且呈逐年增高的趨勢[2]。雖然將TD 歸屬為神經精神類疾病,但其發病機制目前尚未十分明確。有研究顯示,性別、精神性疾病家族史、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史等可能是引起TD 發生的危險因素[3]。對于輕度TD,可采取醫學教育及心理治療,中重度則應進行藥物治療及行為干預[4]。現代醫學治療TD 首選硫必利、阿立哌唑等抗精神病類藥物,但此類藥物的不良反應會使患兒及其父母產生焦慮情緒,對生活質量產生影響[5]。近年來,中醫藥治療TD 的優勢凸顯,通過口服中藥或配合針刺、推拿及耳穴貼壓等外治法能有效改善癥狀,縮短治療時間,還能避免長期服用西藥而產生不良反應[6-7]。CiteSpace 軟件由陳美超博士開發,能對大量的文獻進行分析,還能對某一領域的研究熱點和趨勢進行預測[8]。本研究通過CiteSpace,將中國知網近20 年中醫藥領域與TD 相關的中文期刊文獻進行分析和可視化處理,以便了解近年來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
研究對象來自中國知網。檢索方法:(主題詞=抽動障礙OR 抽動癥)AND(主題詞=中醫OR 中藥OR 中醫藥OR 中西醫);時間跨度為2001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納入標準:①中醫藥領域治療TD 的相關文獻;②語言限定為中文;③文章作者信息完整。排除標準:①學位論文;②指南;③會議通知等其他不相關文獻。
篩選出的文獻從中國知網以RefWorks 格式導出,首先基于普萊斯定律:(nmax為作者的最大發文量)[9],得出核心作者發文量,在VOSviewer軟件進行作者合作網絡分析;再導入CiteSpace5.8.R3進行數據轉換,設置CiteSpace 相關參數,時間分區為2001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時間切片選擇為1 年,閾值選g-index(k=25),剪切方式采用Pathfinder 法,選擇關節路徑簡化。節點類型分別選取關鍵詞、機構及作者進行分析,并將結果可視化。
共篩選出1 051 篇文獻,剔除學位論文、指南及會議通知等文獻449 篇后,納入602 篇。結果顯示2019 年發文量最多,為67 篇。2001—2011 年發文量逐漸上升,2011—2012 年波動下降,2012—2019 年波動上升,2019—2021 年波動下降,總體發文量呈波動上升的趨勢。見圖1。進行期刊來源分析,發文量前5 位的期刊分別是《中醫兒科雜志》《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中醫臨床研究》《遼寧中醫雜志》《四川中醫》,分別發表了31、30、20、19、19 篇文獻。

圖1 中醫藥治療抽動障礙相關期刊發文量年度趨勢
602 篇文獻共1 283 名作者,發文量≥19 篇的作者有王素梅、吳敏、馬融,其中王素梅發文量最多,共28 篇。基于普萊斯定律,得出N=3.96,即發文量≥4 篇為該領域的核心作者,共77 名。使用VOSviewer 得出核心作者共現密度圖(圖2),顯示近年來形成了以王素梅、吳敏、馬融、王雪峰、韓新民等為代表的核心作者團隊。見表1。

表1 中醫藥治療抽動障礙研究的核心作者

圖2 中醫藥治療抽動障礙研究的核心作者共現密度圖
對研究機構進行合作網絡分析,可以得出中醫藥領域關于TD 的研究機構分布情況。首先對研究機構名稱進行規范,如河南中醫學院規范為河南中醫藥大學等。結果顯示主要研究機構以各個大學及其附屬醫院為主,而基層研究機構較少。見圖3。

圖3 中醫藥治療抽動障礙的研究機構合作網絡圖
關鍵詞聚類能展示本領域的研究熱點。在關鍵詞共現分析的基礎上選擇Like Lihood ratio(LLR)算法進行關鍵詞聚類,選擇展示排名前10 的聚類結果。見圖4。結果顯示聚類結果顯著且具有可靠性。關鍵詞聚類結果多集中在2010—2015 年。見表2。

表2 中醫藥治療抽動障礙的關鍵詞聚類

圖4 中醫藥治療抽動障礙的關鍵詞聚類分析圖
關鍵詞能展示文章的主題,是文章的高度概括,通過關鍵詞可以了解某一領域的研究熱點。通過CiteSpace 對所得到的文獻進行關鍵詞共現網絡分析,并將數據中詞義相近的關鍵詞合并,如抽動癥與抽動障礙合并為抽動障礙等。見圖5。

圖5 中醫藥治療抽動障礙的關鍵詞共現時線圖
關鍵詞突現能反映該某領域研究熱點的變化。根據關鍵詞突現網絡,可知2003 年開始出現“中醫治療”,此時中醫治療是主要研究熱點,隨后出現了關于TD的各種“綜述”;2007 年出現了運用“氟哌啶醇”與中藥進行療效對比;2010 年出現“肝風內動”、2011年出現“中醫證型”,此時TD 的病機和證型是研究熱點;2019 年以來“數據挖掘”是主要研究熱點。見圖6。

圖6 中醫藥治療抽動障礙的關鍵詞突現分析圖
本研究基于中國知網,共納入602 篇文獻,結果顯示中醫藥領域關于TD 的年發文量呈波動上升的趨勢,尤其從2012 年開始,發文量呈現迅速增長,這可能與同年王素梅等牽頭制定了本病的中醫診療指南有關。國內學者對中醫藥治療TD 保持著較高關注度,王素梅團隊、馬融團隊和吳敏團隊對于TD 研究的影響力較高,通過他們的研究方向可以預測該領域的發展趨勢。王素梅團隊發文量最多,提出了運用平肝健脾化痰法治療本病,認為TD 的病機可概括為脾虛肝亢、風動痰擾[10-11],該團隊于近期將健脾止動湯治療TD 的作用機制進行了重點研究[12]。馬融團隊參與制定了最新版TD 中醫診療指南[13],并在近期從“肝主筋膜”等理論探討TD 的發病機制[14]。吳敏團隊則認為外風引動內風是TD 的發病機制,應從肝肺并治[15],并對祛風止動湯治療TD 的安全性和作用機制進行了研究[16-17]。
共納入326 所研究機構,以各個大學及其附屬醫院為主,結果顯示同地區的研究機構合作密切,如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合作密切,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合作密切,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合作密切。此外,國內研究機構之間具有跨地域聯系,但都與基層研究機構聯系較弱。由此可知各個大學及其附屬醫院對于TD 的關注度較高,產出了較多的研究成果,提示科研平臺和團隊的重要性[18]。
根據關鍵詞聚類分析及時線圖,結果顯示在中醫藥領域TD 的研究對象主要為兒童,TD 的基本病機為肝亢風動,治療方面以平肝熄風為主要治法,常運用天麻鉤藤飲、安神定志靈等湯劑治療[19-20]。關于治療TD 的中成藥方面,目前僅有菖麻熄風片和九味熄風顆粒兩種,其數量較少,因此對于治療TD 的中成藥可能是今后研究熱點之一[13]。針刺治療TD 效果顯著,其中的撳針則在近年越來越受到關注,這可能與撳針能持續進行穴位刺激,產生的疼痛較輕,患兒接受度較高有關[21-23]。meta 分析顯示使用中藥復方、耳穴療法治療TD 能取得良好效果,且安全性較高[24-26]。此外,名老中醫的經驗總結越來越受到關注[27],這與數據挖掘技術的出現有關,數據挖掘技術可以在已構建的數據庫中發現隱藏的、具有價值的知識,數據挖掘技術能推動關于TD 的方藥及臨證研究[28-29]。
綜上所述,本研究初步探討了中醫藥領域治療TD 的研究熱點和趨勢。結果顯示,近20 年來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呈現不斷變化的趨勢,主要體現在證型研究、方藥研究、中醫藥療法研究、實驗研究等方面。目前中醫藥領域關于TD 的關注度呈現波動上升的趨勢,研究熱點集中在總結臨證經驗、中醫外治及方藥作用機制等方面。然而基礎實驗研究較少,筆者認為應加強基礎實驗研究的關注度,此外該領域相關單位與學者應加強與基層單位之間的聯系,甚至與國際科研機構之間的聯系,以期共同推動中醫藥領域防治TD 水平的發展。最后,本研究由于未納入相關英文文獻,導致結果存在一定偏倚,但本研究是建立在科學統計基礎上的,其能為相關學者了解該領域的研究熱點提供一定參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