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城東幼兒園 賴秀芳
幼兒期是人生發展的基礎階段,也是人生中發展最快、影響最深的時期,正確的學前教育對兒童的智德體美勞全面發展及未來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和作用。近年來,我國教育部門對幼兒教育的重視度越來越高,并且不斷進行改革,要求幼兒教育機構不斷開發特色教育,借鑒和吸收更多、更有教育意義的思想進駐校園,形成園本文化,幫助幼兒身心健康成長,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為思想品質、語言智力開發、文明禮儀、認知能力培養做好啟蒙教育。因此,將本土文化融入幼兒教育中成了教育發展的新風尚。本地有著濃厚的客家文化,其豐富的內涵恰恰是幼兒教育想要達成的理想效果。
客家人遍布世界各地,影響著各個地方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客家人,就是遠離家鄉,遷居南方的外來移民。客家人起源于我國嶺南地區,始于秦朝時期,最初客家人是秦始皇平定、治理嶺南時的將士、戌卒、官吏及他們的家屬。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上又發生了三次大規模的南遷,分別是南北朝時期因“五胡亂華”,中原人為避戰禍而南遷;隋唐時期,北方匈奴及其他外部入侵、黃巢起義,致使大量百姓背井離鄉,逃至南方;宋王朝為求生存先后進行兩次搬遷,由中原遷至南方,致使許多民眾為避免戰亂而舉家南遷。宋王朝的整體搬遷,不僅壯大了客家人的數量,由于官吏和文人的到來,中原文化也被傳至南方,最終形成了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隨著朝代的更替,客家民系更加壯大,嶺南地區客家人爆滿,為求新的生存空間,一些客家人開始遷往其他地方進行經商,尤其明清是客家外遷的重要時期。因此,在我國乃至世界各個地方都有客家人的身影,客家文化也被傳至世界各個角落,影響著越來越多的人。
客家人,是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員,具有顯著的漢族特征,是漢民族中的一個地緣性群體。客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是為了能更好地適應生存條件而進行的文化改革與創新,是全部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包括語言、戲劇、音樂、舞蹈、工藝、民俗、建筑、飲食等方面。這種文化的誕生,成了客家民系最具特色的識別標志,是客家民系發展所依靠的最核心的力量和支撐。換言之,沒有客家民系,就沒有客家文化;沒有客家文化長期穩定的發展,客家民系不會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更不會經過數百上千年的時間依然存在。
幼兒教育是指針對3~6 歲年齡階段的幼兒實施的教育,包括生活衛生習慣、體育活動、思想品德、語言、常識、數學、音樂和美術等八個方面的內容。通過開設不同課程,達成教育的目的,即培養幼兒具有做人的態度,養成優良的生活、學習習慣,發展內在興趣,獲得求知的方法,訓練人生的基本技能。第一,客家文化所具有的物質文化,語言、戲劇、音樂、舞蹈、工藝、民俗、建筑、飲食等,對幼兒都非常新奇,具有較大的吸引力,可以激發幼兒強烈的探索欲望,從而拓展幼兒教學的學習空間,為幼兒提供獨特的活動機會,拓寬幼兒的眼界和思維,幫助幼兒開發智力的同時,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第二,將客家文化應用到幼兒教育中,從小受客家精神的影響,培育幼兒具有自立自強、團結奮進、懂得感恩、不忘家國的良好品質。第三,傳承客家文化。客家文化被譽為古漢文化活化石,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文化之一,將客家文化應用到幼兒教育中,可以有效地進行文化傳承。
第一,突出客家文化特色的原則。客家文化歷經千年傳承至今,凝聚了數代人的智慧結晶。將其應用到幼兒教育中,要堅持做到深入了解客家文化,掌握其吃苦耐勞、艱苦奮斗、勇于拼搏、不斷創新的精神,強烈的民族意識、愛國情懷,以及精誠團結、互相幫助和孝順長輩的優良傳統。啟發幼兒思想的同時,不斷弘揚客家文化的優秀品質,突顯客家文化的特點。
第二,適合幼兒發展方向的原則。每一個幼兒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具有不同的思想和意識,在啟蒙教育的過程中,要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性,同時,引導幼兒健康成長、積極向上。因而在將客家文化應用到幼兒教育的過程中,要注重汲取適合幼兒發展的營養,為他們創設不同的學習環境和氛圍,引導他們朝著正確的、健康的、樂觀向上的方向發展。
第三,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原則。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單一的技術型人才,而是更加注重個人和團隊的綜合能力,這些能力朝夕之間無法達成,需要長久的培養和積累。因而在幼兒教育的過程中,一方面要考慮幼兒的接受能力,不可為求效果取得家長的認可,而給幼兒設置過量的課程,增加幼兒的心理壓力和負擔。另一方面,在進行教育的過程中,要依據不同幼兒的個性發展及興趣愛好,設置課程內容,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促使每一個幼兒都能得到健康的發展。
第四,強化游戲性原則。在設置教學課程時,要尊重幼兒的天性,以游戲性課程為主。通過設置不同的游戲課程,讓幼兒在游戲中親身體會,從而刺激幼兒的好奇心,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讓他們在玩樂中思考,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創新能力、團結協作能力。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 教育是要在兒童自身的基礎上,過濾并運用環境的影響,以培養加強發揮這創造力,使他長得更有力量,以貢獻于民族與人類。教育不能創造什么,但它能啟發解放兒童創造力以從事于創造之工作。幼兒對周邊環境更富好奇心和探索欲。基于此,幼兒園要立足幼兒發展的需要,創設富有濃郁文化氣息的教育環境。
第一,在布置校園文化時,除富有時代氣息的宣傳標語之外,還可將客家文化富含的建筑、工藝、民俗方面的內容作為校園景觀、文化墻的部分內容,加深幼兒對客家文化的印象。例如,幼兒園在進行墻體彩繪時,選繪制色彩鮮艷的花朵、可愛的小動物吸引幼兒的眼球,雖然內容不同,但是方向相同,沒有為幼兒營造相應的文化宣傳氛圍,對幼兒的綜合發展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幼兒園可將三分之二的墻體彩繪用作文化宣傳,如可將代表客家建筑的土樓,用卡通動漫的形式進行墻體彩繪,也可使用獨有的客家壁畫進行墻體彩繪;在教室可懸掛客家獨有的版畫、擺設蛋畫、瓷畫等工藝品,還可使用客家的剪紙工藝,裁剪精美的藝術品,黏貼在窗戶上等,還可以讓幼兒觀看關于客家文化的電視劇、動畫片等,為幼兒營造濃郁的客家文化氛圍的同時,讓幼兒從小耳濡目染,了解客家文化,宣傳客家文化。
第二,開設濃郁的客家文化課程。在課程預設時,可將客家文化融入課程,讓幼兒充分感受客家文化的精妙所在,提高幼兒對客家文化的認知能力,才能有效提高客家文化對幼兒成長的影響力,促進幼兒綜合能力的發展。比如,在進行角色游戲時,選取具有客家特色的美食街,制作牛肉丸、肉粄、芋子包、芋子粄等進行售賣;服裝店,設計客家頭飾、服裝,成品拿到照相館裝扮,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想象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劇場表演客家童謠、客家舞蹈等,培養幼兒的口語能力、表現力。童趣無限,其樂無窮,同時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
隨著教育機制的改革,幼兒教師的聘用逐漸規范化,教師的專業能力相較于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學無止境,幼兒教師也要不斷地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才能更好地培養祖國的花朵。
第一,提高幼兒教師的專業能力和個人修養。陶行知先生說,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唯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車爾尼雪夫斯基說,要把學生造就成一種什么人,自己就應當是什么人。由此可知,教師的專業能力和個人修養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發展方向。幼兒正處于懵懂期,是智力開發、人格健全的關鍵時期,對任何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知欲,不懂得自我保護和自我約束。溫柔而又充滿耐心、包容的幼兒教師可以呵護幼兒探索世界的欲望,同時充滿智慧的幼兒教師又可以引導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采取正確的方法、保持持之以恒不怕失敗的心態,進行不斷的探索與求知。基于此,幼兒園要嚴格設立幼兒教師的選拔機制和考核制度,監督教師的言行舉止,不可為管理學生而使用非常手段,給幼兒造成心理陰影和身體傷害,對不合格的教師要及時清退。幼兒園還要為教師提供學習提升的機會和平臺,讓教師定期進行培訓學習,學習方向包括幼兒教育專業能力的提升和成為“四有”教師的個人道德品質修養,力求每一個幼兒教師都能真成為真正的“先生”,能用愛心、耐心來教育培育每一個幼兒。
第二,提高幼兒教師對客家文化的掌握程度。是幼兒對一門學科有興趣的最好辦法,使其知道這門學科是值得學習的。除此之外,要讓幼兒對客家文化產生學習興趣和愛好,就必須讓幼兒產生好奇心,而這就取決幼兒教師對客家文化的掌握程度。如果幼兒教師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面對“十萬個為什么”的幼兒時,將難以正確回答、引導幼兒的問題和思維,難以將客家文化融合幼兒教學中,客家文化的內涵更加難以正確、直觀、深刻地展示在幼兒的面前,也難以對幼兒產生正能量的影響和教育。要想給予幼兒一滴水,不僅要擁有一桶水,更要成為源源不斷的河流。基于此,要將客家文化應用到幼兒教育中,幼兒教師要先進行客家文化的系統學習,全面、和深刻地了解、掌握客家文化。從客家人的起源與發展開始學習,了解客家文化的形成過程、發展歷史、文化內涵,以及客家文化對我國乃至世界的影響。
由于幼兒年齡較小,在開展課程時要根據幼兒的特質創設不同的教學活動,如開展語言、美術、音樂、舞蹈、體育等活動。因此,教師要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充分融入客家文化,讓幼兒在玩樂中,接受客家文化的教育和影響。
第一,室內活動。在設計課程時,要根據幼兒的年齡,設計幼兒易于學習、接受的內容。如小班的幼兒,年齡以3~4歲之間,無法長時間保持安靜和坐姿,在進行室內活動時,教師要將兒歌和視頻觀看、做小游戲等作為主要課程內容。選擇簡單、短小,易于記憶的兒歌曲目,才有利于培養幼兒的自信心,如《月光光》《排排坐》《先生教我人之初》這些頗具客家文化氣息的童謠,易學易懂,且具有客家語言的特征,有利于幼兒對客家語言的啟蒙。除此之外,也富有教育意義,《伯勞》這首兒歌,教導幼兒不可只看到同伴身上的缺點,也要注意觀察自己身上的缺點;在和小伙伴發生矛盾時,要學會在自己身上找問題。對大班的幼兒,幼兒教師在進行美術課程設計時,可以分為手工和繪畫兩部分,讓幼兒先通過視頻了解客家文化的相關內容,如有土樓、工藝品展示制作、農耕、美食等方面的視頻,教師再引導、講解,讓幼兒對客家文化有初步的了解,再讓幼兒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繪畫內容,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描繪自己心中的土樓、美食、美景等,加深對客家文化的認知。在手工制作時,教師可拿來事先準備好的剪紙、竹籃等讓幼兒觀察,再親自動手創作,鍛煉幼兒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模仿能力,有利于提高幼兒的探索、創新能力。
第二,戶外活動。開展多種形式的戶外活動,有助于提高幼兒的團結互助意識和自我保護、約束能力,提高幼兒的規則意識和道德意識。比如,帶領幼兒參觀客家博物館,開闊幼兒的眼界,讓幼兒全面了解客家文化的發展歷程。帶領幼兒參觀客家土樓,切身感受客家文化氣息,了解客家土樓建筑的魅力所在。端午節帶領幼兒進行艾葉采摘、包粽子的比賽,教師先給幼兒普及端午知識,結合客家文化講解客家人過端午的習俗。之后教師讓幼兒進行自由組合,鍛煉幼兒的組織能力。分組后,宣布比賽規則,教師和參與的家長只作為保護人員和引導人員,讓幼兒動手完成比賽。比賽的過程可以鍛煉幼兒的規則意識和團結協作意識。再如,將客家民俗融入節日活動,每年元宵節的走古事活動是本地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動,新年運動會的入場儀式結合走古事的民俗,教師與幼兒共同裝扮轎子,由幼兒扮演古代的皇帝、狀元、五虎將、才子等人物,還有由幼兒組成舞龍、舞獅隊,浩浩蕩蕩的入場儀式讓幼兒深切感受了客家文化的魅力。
總而言之,幼兒教育是人生教育中最重要的階段,要為幼兒的成長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幼兒教育要以培養幼兒個性化發展為前提,通過創設不同類型的課程和游戲環節,將客家文化融入其中,幫助幼兒從小了解客家文化,體會客家精神,傳承客家文化,從而提高幼兒的綜合素質和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