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第八中學 沈浩鑫
創設教學情境是語文教學中比較有效的教學方法之一,它能使學生從情境氛圍中,感受語文的魅力,激發學習的興趣,啟發多維的思考,在情境中培養思維模式,最終受到啟迪,實現語文教學目的。在新課改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成為教學工作的重要目標。在語文教學中,根據不同的教學題材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文本,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提升學生參與度和關注度,最終實現核心素養的形成。
情境教學法是指教師依據教學內容,構建形象具體化的、帶有一定情緒色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去感受并不斷地體驗與思考,形成自身對教材的理解和認知,從而促進學生心理機能的發展。該教學法的關鍵,是要激發學生情感,引導學生在生活日常多學習,最終對自我人生有所思考和啟迪,形成獨特價值觀。隨著教育體制的不斷深化,傳統應試教育理念在不斷轉變,當前,全面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已經成了教學重點,這就需要教師創新教學形式、豐富教學內容,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能力,設置與學生能力發展相匹配的教學目標。尤其在新課改的要求下,語文課程要以核心素養為指導,全面提升初中生綜合素質。根據實踐證明,“創設情境教學法”對語文教學有著諸多益處,在現代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創新教學形式,拓寬教學情境的廣度,提升教學情境的趣味性,通過合理運用“創設情境教學法”,提升整體的語文教學質量。
多媒體是新時代教學最常用的技術手段之一,其憑借便捷性、多樣性、時效性、趣味性等特性受到全國學校的青睞,發展已經足夠成熟。多媒體教學能將聲音、體態、色彩和動畫等融為一體,做到圖文并茂、身形具備、化靜為動、遠近切換,幫助教師靈活化用教學內容。語文是一門博大精深、包羅萬象的學科,它不僅能教會學生讀書、寫字、寫文章等硬性技能,而且能提升一個人的內在涵養、審美層次與思想內涵,是一門“活”著的學科,也是一門“活”著的藝術。在素質教育理念下,語文教師應勇于跳出傳統的思維定式,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更好地將“創設情境教學法”應用于初中語文教學實踐,做最優質的語文教育。創設教學情境,利用多媒體技術的高效實用的教學方式,從課本內容出發,將其有限、精華的知識進行擴充,與多媒體相結合,將教材生動活潑地展示出來,師生共同從理性認知延伸到感性體驗,挖掘知識特點,達到教材設置本質目的。
例如,研讀七年級上冊《春》一文時,不難發現朱自清先生為春天生動地描繪了多幅畫卷,展現了大自然的美麗與生機。教師可在希沃或者PPT 課件上插播小草破土而出、花朵爭妍斗艷、蜂蝶翩飛起舞、微風吹拂稻田、細雨斜織農家等鮮明靈動的小視頻,轉化靜默的文字為動態的景象,讓學生在腦海中勾勒起相似的春景畫面,而后試著對春天寫一封“情書”或者構思描繪“詩意的春天”的手抄報。學生在練筆時能緊扣寫“春”的主體脈絡,聯想到朱自清對春天的浪漫語言,自己也幻想著春天的妍麗曼妙,不僅在欣賞中理解學習內容,理清學習思路和領會重點,而且提高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此外,教師可以讓學生“踏步尋春”,在課外時間抓拍當地的春天剪影,制作成美篇、微視頻或者相冊圖集在課上分享,讓學生更深入地體會到一切都在變好的春天,以及春之勃勃生機與人的生命意義,有意識地提高了學生對事物的觀察力和敏銳力。
又如,學習八年級上冊《飛天凌空》這則新聞特寫時,要抓住本文的聚焦點即中國運動員呂偉在十米跳臺跳水比賽中的整套跳水動作:準備——起跳——騰空——入水。通過相似新聞報道的鏡頭,能更為貼切地立體地還原文中描述的場景和人物形象,因此教師在教授本課時,可以結合中國全運會的十米跳臺跳水賽事上奧運冠軍“神仙打架”的熱點導入新課;播放新晉網紅“全紅嬋”具有奪冠性意義的兩次“壓水花”的視頻,特別是“5136”跳水動作的慢鏡頭回放,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中呂偉如何做到“凌空翔舞”;播放場內外觀眾看到運動員跳水入水后的歡呼視頻,照應文章內容又再現新聞報道的現場感,而且學生也有如臨現場的感受。在結尾總結時再播放運動員場外艱苦訓練的視頻,讓學生明白同齡人的運動健兒們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的艱辛,學習他們的敢于拼搏的精神和為國爭光的崇高品質。
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學生會遇到許多生僻的漢字、復雜的句式、難以理解的文言文。在此教學背景下,如果教師仍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將會打消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在現代化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需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堅持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對學生喜歡的東西進行深入的思考與總結,從實際情況出發,創設既能讓學生喜歡,又不失專業性的語文教學情境,這樣可以快速激發學生對課堂的積極性和熱情,讓其帶著內在的動力進行學習,在歡樂祥和的課堂氛圍中透徹地掌握原本枯燥的知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教室和課堂是主要的學習場所,在教學的改革發展中,教師不能忽視課堂的重要作用。課堂情境教學主要包括兩種方式:進入角色和扮演角色,進入角色即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用心領悟角色特點及其行為;而扮演角色讓學生在表演過程中更貼近、體會角色的心路歷程。課本中的角色不同的角色為學生在口語表達的能力方面提供了動機和機會,書本上的角色不再是抽象的模糊的,因為學生的扮演而“再塑生命”還原劇情,學生由此對角色產生親切感、熟悉感,加深了內心體驗,領悟了課文內涵。
例如,鑒賞八年級下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一詩歌時,可以讓學生扮演角色,穿越時空回到千年前的那個的場景:年少成名的詩人王勃送別出任蜀州的杜少府,以此感受二人之間深厚的友情,以及詩人安慰友人不必憂愁的情景。學生扮演時可以相對而坐、舉杯暢飲、互訴情懷,于斟酒推盞之間體會二人“愁”與“喜”交織的心理狀態;緊接著,進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本詩的高潮部分,二人身視對方為知己,即使天各一方也如鄰居時常見面一般,再次感嘆“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情懷,知己對每個人而言是獨特意義的存在,學生在扮演時可以酒過三巡、惜別之時已到,不得不離席送行,一路放慢腳程互相勸慰,從中進一步感受著詩人與友人之間的深厚情誼;最后,學生扮演移步換位,由餞別宴席轉到城門互別,詩人與友人留下日后書信往來之約,依依不舍揮手而別,學生從中如臨古時摯友話別的場景,感受著詩人對于友人的勉勵:在意氣風發的年紀當奮發有為,怎能因眼前“歧路”而泣下沾巾呢?
又如,朗誦九年級下冊《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這首現代詩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詩中意象和意境,把詩歌改寫成演講稿。首先教師帶領學生從朗誦入手,初步領會“破舊的老水車”“干癟的稻穗”“失修的路基”到“簇新的理想”“掛著眼淚的笑窩”“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線”等意象,然后提出相關問題:為何作者會有前后的感情變化?詩中一系列意象分別代表了什么?從意象分析,作者情感的變化是怎樣的?詩中的“我”代表了誰?和祖國是什么樣的關系?緊接著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如何朗誦這首詩歌,這樣學生領著任務到閱覽室、圖書館、網絡上進行資料查找、分析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再進行梳理、寫稿和試講,最終參與演講比賽。創設課堂演講的情境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從教師帶領誦讀到引導學生參與演講,讓學生不斷地交流學習與感悟,最終形成關于本篇詩歌的心得體會。
新課改將培育學生核心素養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語文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而且要提升學生語文的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及探究能力。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情境教學,能更貼近學生日常生活,讓學生更易理解內容,發表自身的獨特見解;教師需要根據實際教學內容,適當選擇生活情境教學法,不可全部套用,否則會起到反效用,事倍功半,失去了該教學方式的本身優勢所在。對合適的教材內容,教師也要認真構建相應的教學情境,不可因為生活實際案例眾多便無心專注于學習,讓學生無法真切體會課文內容。
例如,學習八年級上冊《回憶我的母親》這篇回憶性散文時,由于本文主題人物是母親,貼近學生生活,教師可以構建生活情境。朱德先生用樸素的話語描述了母親艱苦奮斗、勤勞勇敢的一生,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出母親的生活態度對他的影響之深,這也是當時千千萬萬普通中國勞動人民的縮影,讓人為之動容。教師可以讓學生敘說“我的父母”,回憶父母操持家務的生活場景,細想父母是如何教育自己為人處世的?如何努力工作撐起家庭?父母難過時有沒有安慰他們?父母生病時是否關心照顧他們?這些問題看似再平常普通,卻構成了父母的大半個人生。學生在不斷的回憶與敘說中,能反思日常生活中自身行為表現,提醒自己應該多關注和關心自己的父母,同時學習父母身上奮斗向上、努力生活的精神。這樣,學生對朱德的母親、朱德以及自己父母的人生有更深入的感悟和理解,達到了這篇文章的學習目的,又有良好的德育效果。
又如,進行七年級上冊《熱愛生活,熱愛寫作》的寫作課時,學生剛上初中,對一切都比較好奇,教師可以聯系學生在校生活的實際,建構生活情境在作文指導課。教師引導學生寫日記,記錄新生入學情況、開學第一課觀后感、初中生活初體驗、我身邊的同學等,然后在寫作課上讓學生把這些日記內容進行粗篩選精加工,最后串聯成一篇完整的作文。寫作來源于生活,在寫作課中構建生活情境創設,能讓學生在寫作課中因為有物可言、有人可記、有事可寫,對寫作更有信心和巧思,也更好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細心留意、多方觀察、勤于思考、善于記錄,在寫作中發揮自己的文思,從而提高個人聽、說、讀、寫等多種能力,從感性階段慢慢上升到理性層面,促使自身語文素養的提高。
課堂評價是對課堂中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參與教學活動情況的了解、總結和反饋,例如,教師觀察評價學生的課上表現、學生自己評價聽課前的知識儲備、學生互相評價課堂回答、作業等。高效的課堂教學,既是提高教育教學的關鍵,也是和諧教育的主陣地,而好的課堂教學更離不開有效的課堂評價。通過實施有效的課堂評價,學生能在課堂的學習過程中,不斷認識自我與建立自信,不斷體驗進步與獲得成功,從而全面提高綜合能力。同時,教師從中獲得教學的反饋信息,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與調整,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
例如,賞讀八年級上冊《唐詩五首》中的兩首詩:《渡荊門送別》《錢塘湖春行》,這兩首詩分別是“在唐詩中行走”的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寫照,教師可以抓住李白詩中“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和王維詩中“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的共同之處“行”,從“憐”和“愛”的情感差別,引導學生小作文練筆,實行打分互評的機制。通過學生的初步互評,了解學生對詩歌的理解與運用,進而教師進行二次評價,首先肯定學生小作文中的“閃光點”,然后提出疏漏的地方,和學生一起討論詩中重要字眼所起的作用,鼓勵學生再一次發揮想象,把這些字眼匯成自己筆下的“詩中有畫”,學生再次互評修改后的小作文。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對學生的賞讀與練寫的過程中,進行觀察,及時進行課堂評價與學生互評,調整了教學的節奏和內容,促成了有效教學。
又如,講解九年級上冊《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魯迅的這篇雜文時,教師引導學生對歷史的思考和對本文的領悟和評價,可以設置兩個環節的學生互評。第一個環節,是學生互評關于本文“中國人失去了自信力”和“有不失自信力的中國人在”的論點和論據的梳理情況;第二個環節,是學生互評彼此查找的背景資料和對課文理解,是否驗證了作者駁斥的論據,是否找到哪些人是文中提到的“中國的脊梁”的人,是否明確“我們中學生能當一個自信力的中國人”。通過這兩個環節的互評,學生可以了解彼此的見解,思考其他同學的觀點,又反思自己的思考過程,學生從中學習如何立論和駁論,也得到更深的感悟和啟發。“獨學而無友,孤陋而寡聞。”通過在課堂上質疑問難并互相評價,能使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學習,不僅達到了本課的學習目標,而且學生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彼此取長補短、共同成長。
綜上所述,對初中語文教學來說,情境教學法不失為一個好方法,值得在現階段基礎上加以應用和創新,為學生構建一個靈活有趣、生動和諧的課堂,提高學習效果,培養思維方式,實現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同時,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改革創新教學方式,使語文教學模式更加適應現代化要求,為國家發展培養綜合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