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臨澤縣新華鎮中心小學 張國肖
小學階段是學生身體發展的重要階段,小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的階段。所以在體育課堂上,教師想要達到教學目的,應采用引導式的教學方式。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根據學生身心水平發展的特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提升教學效率。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應牢牢掌握引導式教學的方法,進行引導式教學,借此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文針對明確教學目標、借助多媒體、進行示范教學、加強交流等方面對引導式教學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實施進行分析。
引導式教學最重要的就是教師應該在培養學生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針對所學知識進行主動的探索。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大部分教師一味地向學生傳輸重要知識以及相關技術,而忽略了學生的掌握情況,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時間可以充分思考和理解問題,長時間下來,學生就會對教師產生一定的依賴性。因此,在小學的體育教學中,教師應該跟隨新課程改革所提出的相關要求,不斷探究提升體育教學效率以及質量的方法,讓學生提高對體育學習知識的興趣,積極消除傳統教學對學生未來發展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實施新型教學法已經刻不容緩,而引導式教學正好符合小學體育教學的現狀。教師應該積極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多了解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制定更具有多樣的教學方法,利用更有效的手段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不僅需要教師在課堂上的引導,更需要師生間的配合推進課堂的開展,所以學生的課堂積極性是非常重要的。教師通過引導式教學讓學生了解到更多關于體育的知識,了解體育對生活的意義,從根本上讓學生明白體育訓練的重要性,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引導式教學的作用。
引導式教學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實施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引導式教學法能減少學生的試錯時間,進行規范的訓練指引。小學時期的學生心智發育尚不成熟,對體育的認知還停留在較為淺顯的階段,常常在課堂上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影響教學的順利進行。為了避免學生忽視體育學習的重要性,教師可以實施引導式教學,幫助他們在小學階段樹立正確的思維認知,將體育看成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借此強化個人的身體素質,緩解學習壓力,從而規范自身行為,為教學的順利進行打好基礎。其次,引導式教學在小學體育課堂中的實施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傳統的知識學習環節,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地位,教師擔任管理者的身份,將體育的概念內容進行演示和分析,進而布置學習任務,學生便進入了機械的訓練環節。實施引導式教學為體育課堂注入活力,教師可以開展情境引導、活動引導等多個環節,積極參與實踐的過程,走進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完成師生之間角色的建設與調整。最后,引導式教學在小學體育課堂中的應用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一種創新的教學策略,引導式教學在應用的過程中必然會引進一些趣味的元素,借此學生燃起學習的熱情,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下完成各項學習任務,全面提升教學效率。
想要充分發揮引導式教學的價值,需要教師對此時的教學情況深度分析,意識到現有的教學問題,從而調整引導方向,確保教學計劃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首先,小學體育教師的教學理念缺乏創新。以往的應試思維引導下,教師常常將教學重心放在提升學生的體育能力上,只在運動的速度、技巧中下功夫,忽視了學生的主觀情緒,沒有體會到他們對這種教學氛圍的喜愛程度,這種直白的教學目的并不能作為衡量教學價值的唯一標準,因此,轉變教學理念是落實引導式教學的首要環節。其次,教師的體育示范方法千篇一律。體育中涉及大量的運動技巧、比賽規則,掌握完善的體育理論知識能幫助學生避免不必要的訓練傷害,在科學的氛圍中發掘自身體育價值。但是受到教學方法的影響,學生對體育的理解僅僅停留在教師單方面的示范過程中,難以構成具象的實踐體系,這種單一的方法更局限了引導式教學的引進,使整體學習氛圍過于沉悶。最后,教師的教學標準不具備參考價值。在實施引導式教學時,需要教師時刻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接收情況,便于接下來教學方案的調整。但是由于教師的教學標準缺乏針對性,使其對不同學生提出的要求也產生偏差,學生難以在適宜自己的學習環境下感受到自身價值,自然導致最后的引導方向也走向誤區。綜上所述,教師應該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完善教學標準,才能發揮引導式教學的最大價值。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應首先明確自己的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內容制訂相應計劃,這樣才能使體育教學達到最優。小學生處于對一切未知事物都富有好奇心的階段,在進行教學時教師要合理利用這種“好奇”。教師在明確自己教學目標后,引導學生進行體育活動。體育課程的設立不僅是為了增強學生的體魄,更是讓學生在學習體育的過程中增加耐力,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在小學體育課堂上,小學生不具備自主學習的意識,通常都是依據教師所制定的目標進行學習。想要有效促進小學生的各項發展,首先要求教師具有明確的教學目標,這樣就可以更加明確地指引學生開展訓練。
針對身體素質發展不平衡的學生,教師可根據情況進行分組;針對身體素質能力較強的學生,安排其進行體能提高訓練,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自己的體能;針對身體素質較弱的學生,安排其進行體育基礎性的訓練,以此提高學生的運動水平。教師應明確,體育教學的意義不單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身體素質,也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在進行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可開展相應游戲,對學生進行分組。這樣既能提高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也能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傳統教育模式下,部分教師認為開展體育的目的就是鍛煉學生的身體,所以在進行體育教學時經常放任學生進行自由活動。想要有效學習體育不單單要掌握體育的理論知識,也要更好地運用這些理論。小學生的身心發展尚未完善,對傳統授課式的體育理論教學,他們會覺得枯燥無聊。教師在采用引導教學模式的同時,可以對理論教學手法進行改變。在體育課堂中,教師可充分利用便捷的網絡技術,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本節課所講授的內容,針對內容為學生搜尋相關影視作品,使小學生提高學習體育的興趣。小學階段部分學生對跳遠的知識掌握不牢固,教師可以播放《小豬佩奇》的片段,以幽默有趣的方式進行課堂導入。利用佩奇跳泥坑動作進行分析,使學生更加直觀地對跳遠方式有所了解。為了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了解,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在操場進行自主訓練,以此提高跳遠水平。通過生動的多媒體講解,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運動中,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發展,也能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
教師是學生的榜樣,在學生成長階段為學生起著良好的示范作用。在體育教學中,經常有部分體育動作的教學需要教師親自進行示范。對此不僅要求教師具有高水平的教學能力,也要求教師掌握相關體育知識。在進行體育教學時,教師的動作示范一定要標準,教授學生正確的動作姿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首先進行動作示范指導,使學生掌握動作的基本要領。同時教師也可以選擇動作標準達標的學生進行引領,幫助其他同學進行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及時發現學生在訓練中的問題,對學生不規則的動作進行耐心的指導。在進行引導式教學中,需要教師擁有高度耐心。由于小學生理解能力較差,部分動作示范理論講授并不能完全理解。因此在進行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可為了達到教學目標而操之過急,這樣就失去了體育教學的意義。針對相對困難不易理解的體育動作,教師可以進行分組練習,每組選派出一名組長。教師首先對組長進行認真指導,組長再將動作標準指令下達到小組中,小組中的每個學生根據組長的動作進行訓練。針對部分運動水平較差的學生,教師可在課后進行單獨指導。同時教師也可開展小組比賽,看哪組學生在課堂上所掌握的知識較為牢固。通過進行小組比賽,從而使學生在體育訓練的過程中增強團隊合作意識。進行示范教學也是引導式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從而開展針對性教學。不同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各不相同,身為教師應明確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針對其特點開展教學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多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針對不同學生的需求進行課程設計,從而使每名學生都能得到發展。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思考,與學生之間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在進行體育課堂教學時,男女生的發展水平也各不相同,男生喜歡跑跑跳跳、充滿刺激性的活動,而女生性格較為安靜,適合柔和平穩的運動。在小學體育的教學中,教師可針對男生的發展特點,進行力量性提升性的訓練,也可以組織男同學所喜愛的籃球比賽,使他們在比賽的過程中真正感受體育的魅力,同時增進團隊合作意識。針對運動水平相對較差的女生,教師可采用游戲教學的方式,讓女生在游戲中學習體育知識,提高其運動水平,激發女生學習體育的積極性。對此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式教學,可大大提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興趣,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在進行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意識到學生之間的能力差異性,結合學生的不同體育發展需求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案,實現科學引導,才能發揮策略的教學價值。每個學生思維發展、知識儲備和實踐能力不同,在學習同一體育技能時往往產生不同的效果差異。為了消除這種差異性的負面影響,教師可以增加小組合作互動環節,引導學生強弱結合,科學學習,在合作的過程中學習他人的運動技巧,反復訓練,不斷提升自身的運動能力,逐步深化運動素養。比如,在進行球類教學過后,教師可以將學生強弱結合,劃分為不同的運動小組,引導他們展開組與組之間的競技比賽。
以“籃球”為例,設置男生隊伍、女生隊伍,為不同能力的學生安排不同的比賽身份,發揮不同的體育價值,事先講清比賽規則,樹立遵紀守法的意識,進而展開正式的籃球比賽,引導每個學生參與小組合作過程,增進他們對籃球技能的掌握熟練程度,在比賽時增強自身的合作與競爭意識,為今后更深層次的學習打好基礎。除了實踐環節之外,針對一些體育素養和身體素質確實較為薄弱的學生,教師也可以開展“體育知識問答”的競賽環節,引導他們以小組為單位,完成搶答、必答等多個任務,鼓勵他們積極參與互動環節,不斷學習更多的體育理論知識,了解科學的鍛煉方式,從而提升個人體育技能,全面提升體育能力。
運用實物進行引導教學,實際上就是指教師可以在體育課堂中讓學生通過觸摸實際體育用品對其進行引導教學。在進行實物引導教學時,教師要在保證教學安全的基礎上進行授課,保證學生所接觸的體育器材沒有任何的危險且符合小學年齡的身體發展狀況,在檢查一切無誤后再進行教學。在引導式教學的實施下,與以往的實物教學不同的是,此種教學方法可以更好地與教學情境相融合,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下進行學習,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給學生留了充足的實踐時間,讓學生盡可能地融入體育活動,在實踐的過程中體會體育所帶來的樂趣,使其了解到體育的重要性。比如,教師在講解足球的體育運動時,其所用的足球大小就要符合不同年齡時期學生的身高,避免出現足球過大而導致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受傷的狀況發生。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先為學生播放相關的足球體育賽事,用實際的比賽為學生講解足球的比賽規則以及運動方式,逐步引導學生對其產生興趣。隨后就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多觀察學生的舉動,避免出現事故的發生。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增加學生的責任意識,體會到團體協作的重要性,為以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在小學體育課堂中開展引導式教學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主要手段。對此在開展小學體育教學時,教師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在設計合理教學方案的基礎上可借助多媒體進行教學引導。在教學的過程中起到示范作用,加強同學生之間的交流,從而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學生通過學習體育,提高個人身體健康素質,增強體魄,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