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昊
(河南廣播電視臺,河南 鄭州 450008)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媒體信息傳播載體的功能愈加豐富。 目前新媒體形式豐富多樣,作為傳統媒體形式的廣播電視臺需要積極開辟媒體融合的發展路徑,通過建設融媒體平臺進一步擴展媒體發展的功能,推動自身可持續發展。 融媒體平臺的建設不僅是一種技術應用,也是廣播電視臺理念的更新,在充分把握受眾需求的基礎上,挖掘與完善平臺功能,為受眾提供更好的服務。 融媒體平臺建設是一個長期探索、實踐的過程,需要對各階段的不同問題進行全面分析,采取有效的策略,提高融媒體平臺的建設水平,保證媒體融合的有效性。
廣播電視臺進行融媒體平臺的建設需要加強統一化平臺載體的利用,全面整合廣播、電視、報刊等傳統媒介的優勢,有效融合“三端一體”新媒體技術的優勢,實現人力資源、內容與傳播多方面的融合,進而建立資源完備、內容完善、傳播互融的新型媒體系統。 同傳統發展模式相比,廣播電視臺融媒體平臺建設的特點主要包括下述幾個方面。
融媒體平臺的建設需要充分利用其他先進技術,如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需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在傳播方面的優勢,如視頻化、互動化、社交化等。 建設內容收集、平臺制作與傳播、平臺經營管理全面整合綜合性技術體系,推動融媒體平臺業務的順利開展以及應用的有效創新。
廣播電視臺融媒體平臺的建設需要嚴格遵循信息時代新媒體的發展規律,提高記者信息采集的全媒體水平,保證相關信息內容的及時采集、及時制作以及及時播出,通過高效采集、及時發稿等方式有效滿足廣大受眾信息獲取速度的需求[1]。 另外,融媒體平臺能夠結合受眾的個性化信息需求特點,開展針對性的內容加工處理,保證信息傳播與受眾需求相符,提高媒體內容的傳播質量與效果。
第一,建設廣播電視臺融媒體平臺的過程中,需要嚴格遵守相關規范要求,實現對區域范圍內媒體資源的有效整合,保證主流思想輿論的鞏固性、穩定性,不斷提高媒體的影響力、傳播力、引導力及公信力;嚴格遵守移動優先發展原則,加強對先進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在這一前提下,建立全面覆蓋、高效傳播、可靠管理且具有良好可控性的傳播矩陣;充分掌握“媒體+”相關理論知識,使用融媒體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優化教育、文化功能,實現傳統單向傳播模式的突破,優化為全方位信息交互傳播,實現多項業務工作的有效融合,滿足使用者的需求,為用戶提供多元化綜合性服務,涵蓋社交服務、生活、教育等多個領域[2]。
第二,發展廣播電視臺融媒體平臺的過程中,應優化平臺資源,結合當地具體情況,合理通過省級平臺規劃功能模塊,包括信息采集與匯總功能中所應用的用戶信息、互聯網數據信息以及其他信息。 運營策劃指揮功能時,設置通信協作模塊;運用數據分析功能時,合理利用輿情熱點分析、傳播分析等模塊;運用綜合服務功能時,積極應用多元化的服務模塊,主要包括文化服務、民生服務、教育服務等;對融合發布功能來說,為了豐富功能,需要建立官方網站、微博以及微信平臺等模塊。
第三,廣播電視臺融媒體平臺的建設,在科學使用現有功能設備的基礎上,對模塊進行有效部署,保證模塊具備以下功能:(1)信息收集與整合功能,主要內容為記者外采、信號收集以及應急廣播信息等;(2)指揮策劃以及信息表現功能;(3)內容生產功能,具有演播室、廣播電視臺綜合節目制作、內容管控、協同生產等;(4)融合發布功能,主要包括廣播、報紙刊物、電視等。此外,需要設置完善的部署模塊,充分發揮安全防護與系統運行檢測的作用[3]。
實際發展建設階段,需要充分結合平臺建設規范,充分發揮平臺的部署作用和各模塊功能,加強全媒體技術的應用,提高融媒體平臺的綜合性。
廣播電視臺融媒體平臺建設過程中,可劃分多個系統模塊進行建設,如分布式構架的內容制作系統、資產管理系統、融媒體中央處理系統、調度指揮系統、安全系統等。 需要保證系統的互融互通,建立完善的管理標準,促進資源的有效共享,進而實現融媒體平臺的有效構建[4]。
進行系統建設階段,須重視制作系統的建設工作,該系統后臺布局須采用超融合節點基礎布局,在運算、資源存儲以及高度集成化節點的作用下,解決傳統服務器設備的不足,提高新聞制作的整體水平,做好信息存儲、節點布置等多項工作,全面分析超融合節點的特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具有強大的性能。 對新聞制作系統來說,該方案的備份為1 ∶1機制,能夠在多個區域完成數據信息的存儲,確保完整性;同時在多任務調度中心的作用下,降低任務的難度,為各項業務高效開展提供保障。 (2)系統需要具備較強的擴展性能。基于對該技術方案的應用,系統可以預先保留200+標準接口,保證第三方系統的有效接入。 分析元數據的擴展情況,不會受到對應結構等其他因素的影響,有助于保證舊設備作用和功能的充分發揮。 軟件主要采用B/S 結構設計,用戶只需要使用瀏覽器便能夠訪問和查詢相關信息數據[5]。 (3)具備全局化管理功能,具備全面優勢。 基于對該技術方案的應用,有助于提高新聞素材、相關數據信息的綜合管理效能,降低平臺的日常運行成本,系統運行階段能夠對互聯網進行全面監控,同傳統模式下人工監控相比工作效率大幅提高,如果存在問題,能夠及時發送警報,標記在管理日志上,提高新聞制作系統的維護效率。 (4)優化數據存儲工作。技術方案符合時代發展要求,將數據存儲作為基礎保障功能,同時有助于深入發掘數據價值,采用大數據技術分析數據規律,為工作人員提高有效的內容決策。(5)具有較強的安全性。 將多節點冗余法應用于制作系統,如果其中一個或多個節點突發故障,數據和服務及時轉移至其他區域,另外發生故障問題不會導致數據意識或者服務能力下降。 (6)功能完善。 系統使用多層高清實時層數編輯,能夠保證介質下載的全面性。
對融媒體平臺來說,媒體資產管理系統是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在分布式服務器的作用下開展業務,結合實際需求進行系統存儲工作,存儲形式包括在線與近線形式,其中在線能夠實現短期數據信息的存儲,存儲相應的時間后自動轉移至近線藍光光盤,實現長期存儲,存儲周期為10~30 年。
媒體資產管理系統設計方案采用B/S 結構,與其他結構相比較,實用性和簡潔性更強,在聯想遞進式智能搜索的作用下,準確定位素材資料,實現信息存儲的智能化發展,在不同區域空間對不同種類、級別的資料進行存儲,為資料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巨大的便利[6]。 同時系統使用虛擬歸檔技術,能夠在虛擬介質中存儲信息資料,如果需要歸檔,能夠一次性完成,有助于延長存儲介質的使用壽命,為工作人員進行相關操作提供巨大的便利,有助于提高整體管理水平,保證素材保密等級設置的科學性。
通過利用媒體資產管理系統,有助于提高廣播電視臺融媒體平臺的管理效能,保證數據的安全性,充分發揮資產信息的價值。
第一,加強對私有云平臺的利用,推動融媒體平臺的發展。 融媒體平臺的建設需要以私有云平臺系統為基礎,從體驗層面展開分析,對于提高編輯工作效率以及信息傳輸效果,私有云的建設均能夠為融媒體平臺提供保障。
第二,融媒體平臺具備全新的工作流程和業務場景。 在新形勢的背景下,全新的建設理念以及先進的技術應用均有助于實現廣播電視臺工作流程的全面優化。 融媒體平臺不會受到時間、空間的影響,實際工作階段不斷完善工作場景,具體表現在通過平臺發布簡要咨詢,并不會占用較多公共資源;如果信息需要二次生產加工或深度報告,在平臺下,能夠進行深度加工,提高報道質量;另外,通過平臺可以反向推送至互聯網頻道宣傳、播出,進而擴大傳播范圍,在受眾中形成較大的影響力;對于部分專題欄目來說,對質量水平的要求較高,因此需要通過平臺進行拍攝處理,全面收集信息數據,滿足廣大受眾的深度理解需求[7]。
第三,建立“中央廚房”系統,積極引進多元化工具,不斷優化平臺的信息整合、新聞生產與發布等內容。 對信息整合來說,需要將平臺內容庫作為基礎,延伸資源渠道,通過其智能分析功能,建立關聯數據和檢索服務,對網站、互聯網平臺、資料素材等進行整合,其形式主要為文字、視頻、音頻等。 此外,整合內容涵蓋大量的數據內容,在新聞生產方面,平臺可以融合諸多信息,積極利用生產工具,遵循互通協作的設計理念,在臺內系統的作用下,設置云平臺為存儲空間、傳輸途徑與服務載體,為工作人員使用平臺相關功能開展工作提供便利,協同各崗位工作人員能力,提高生產質量;對新聞發布來說,可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微博平臺等云平臺部署方式發布信息內容。
為了能夠清晰體現融媒體平臺的日常工作情況,體現平臺節目制作的生產流程,加強調度指揮系統的建設十分必要。 調度指揮系統的應用能夠對平臺中各項節目的生產情況進行監視,直觀體現工作人員的工作內容與工作情況;通過大屏投放的云線索、信息采集、節目編前會議,確定節目制作的具體內容。 具體工作過程中,通過手機軟件定位工作人員位置,通過融媒體大屏幕觀看區域內工作情況,實現后端視頻、語音等內容的有效共享,加強對信息素材的收集。
對廣播電視來說,需要加強播出安全性問題的重視,在融媒體平臺建設階段,還需要做好播出系統的設計工作,設計指標需要嚴格遵守相關規范標準,采用高清、標清同步播出系統,服務器需要選擇先進的視頻服務器,具備主備配置,對操作系統來說,選擇非開發性操作系統,為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提供保障。 另外,將雙鏈路設計法應用于系統設備中,即使單條鏈路存在故障問題也不會影響播出質量。
綜上所述,融媒體平臺的建設是目前廣播電視臺的主要發展趨勢,需要加強重視,明確融媒體平臺的建設特點、目標,結合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建設策略,最大程度發揮融媒體平臺的功能及作用,推動廣播電視臺的穩定發展。
(編輯 沈 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