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淑
(北京市育英學校密云分校,北京 密云 101500)
在“雙減”背景下,如何進一步減負增效,提升學校的辦學質量,為學生營造更好的學習氛圍、提供更好的學習支持,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課題。筆者所在學校將構建“全學習”理念下的教學共同體作為減負增效的重要抓手。在此文中,筆者將結合所在學校的實踐經驗,具體論述“全學習”理念及該理念下“師師共同體”“師生共同體”“生生共同體”的構建方法與路徑。
“全學習”理念注重學習的全面性與終身性、知識的廣泛性與完整性、發展的多元性與和諧性,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尊重學生的選擇與興趣,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學校構建“全學習”生態系統,科學平衡環境、空間、技術與文化整體建構之間的關系,豐富學習資源,支持多種學習方式,創設多種相應的課程,滿足學生學習、生活的各項需要,促進學生獨立學習、發現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和諧、多元、全面發展。
“全學習”理念強調“人人學習、時時學習、處處學習”,打破了時空邊界,讓學習無處不在。在“全學習”理念下,多種學習方式的出現極大地推動了教學方式的轉型和創新,倒逼課程改革。賽事學習、實踐學習、社團學習、項目學習、儀式學習、講堂學習、節慶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實現了學習場景的相互融通。各種資源被引入校園,學校的課程內容得到極大拓展,學生線上線下融合學習,學習方式實現靈活化、多元化。
共同體最初是一個人類社會學范疇的概念,強調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系及共同的歸屬感、認同感。德國現代社會學大師斐迪南·滕尼斯在其著作《共同體與社會》一書中重點闡述了共同體這一概念。共同體是一種真正的共同生活,將親密情感、目標一致、共同理解、共同參與和享受融為一體,親密情感與共同信仰是實現聯結的真正紐帶,個體生活融于共同體中并通過共同體實現自身的存在。
筆者所在學校全力推進“全學習”理念下教學共同體的構建,是學校重視人文精神的體現。共同體中所強調的平等、尊重、合作、溝通、責任、互助等精神,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情感,對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促進人才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筆者所在學校的教學共同體包括“全學習”理念下的“師師共同體”“師生共同體”“生生共同體”三個維度,這三個維度是緊密聯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
優秀的教師團隊,是學校發展的重要力量。教師的個體發展影響著學校的整體發展。“師師共同體”能夠實現老、中、青各年齡段教師間的相伴互助、資源共享、思想碰撞、智慧交融。筆者所在學校通過構建“全學習”理念下的“師師共同體”,使學校在育人水平、課堂教學質量等方面都得到了整體性提升,為自身的快速發展創造了條件。在“雙減”背景下,教師在“師師共同體”模式下共同研討、共同磨課,研究如何充分實現課堂的提質增效。
學校先后成立了“青年教師成長營”“班主任工作坊”“學科教研組”等多種樣態的“師師共同體”,通過定期舉辦讀書分享會、成果交流會、專家講座、跨校一體化教研等,采取“請進來”和“走出去”等方式,為教師提供廣泛的學習機會和交流平臺,喚醒教師的發展意識,打破教師的固化思維,培養學習型、研究型、創新型教師,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筆者所在學校的“桃李成蹊·青年教師成長營”,將青年教師匯聚在一起,通過開營儀式、優秀課例研討、開題報告會、新教師亮相課、讀書論壇、師徒結對總結交流會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青年教師結成親密、團結的“師師共同體”,互相學習、交流、研討,提升教育教學能力、學術研究能力,實現了青年教師的快速成長。
筆者所在學校的“班主任工作坊”,舉辦了系列活動,讓班主任之間有更多的交流和思想碰撞,使其視野更開闊、方法更科學。“班主任工作坊”基于校情、學情的研討交流,激發了共同體成員間的智慧碰撞:共同設計學生讀書推薦交流會,評選讀書達人;在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國家公祭日等特殊日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通過觀看錄像片、召開主題班會等形式,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依托語文學科,組織學生參加課本劇展演,既豐富了學生的文史知識,又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義賣會、垃圾分類等活動培養學生樂于奉獻、友愛互助的優良品格。
多樣化的“師師共同體”在學校這片沃土中自由生長,開出了絢麗的“智慧之花”,結出了豐碩的“思想之果”,教師也體驗到了自身成長所帶來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指出:“教是為了不教。”教育的核心為“以生為本”,在于讓學習真實發生、讓學生學會學習。面對“雙減”政策,教師更需要轉變教學觀念、變革教學方法。學校應提升教師的課程管理能力、教學管理能力、作業管理能力、課后服務能力和家校溝通能力,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教師要從知識的講授者變成學習過程的設計者、學習方法的引領者。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采取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組織學生參與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獨立學習、合作探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落實“雙減”政策,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將培養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潛力放在首位,為學生的發展搭建平臺。鑒于此,筆者所在學校引導教師探索嘗試“師生共同體”建設。在此模式下,師生具有共同的發展愿景,他們在團體中學習、探索、互動,彼此尊重、平等對話、相互啟發、交流協作、共同進步。在教學中,教師不僅是學生的同伴,還是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者,重在“授之以漁”。教師精心設計學習單,以小組學習為載體,形成“師生共同體”,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全學習課堂”,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力,把減負增效落到實處,保障學生身心健康,推動教學的高質量發展。
“師生共同體”模式下的課堂教學,與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同,教師減少了對學生的思維約束,給學生更多的創新空間,在和諧、輕松的課堂氛圍中,師生的情感交融、思維碰撞。師生之間,亦師亦友,共同成長。
經過實踐可以發現,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更強,師生之間的溝通頻率更高,課堂氛圍更活躍。教師會更加注重完善自身的多種能力,學生更加理解、認可和尊敬教師。
學校還通過“項目式學習”的方式形成“師生共同體”,將各種資源引入學校,實現學習場景的相互融通,極大地拓展了課程內容,使學習方式更加靈活、豐富。例如,教師以“我們是校園小小設計師——從語文學習角度設計學校校園文化標識”為主題開展的項目式教學,深受學生喜愛。該活動具體分為三個步驟:(1)以組為單位,設計關于學校特色文化的標識,形式不限;(2)寫出該設計的設計理念、內容及內涵;(3)創意通過后,每組派代表與廣告公司對接制作出實物,并交流想法。
在實踐過程中,“師生共同體”集思廣益,將思緒整理清晰,形成精彩的創意。學生收集名人名句,翻閱古籍,靈活運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將文學、歷史與校園文化相結合,做到活學活用。在活動中,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潛移默化地提高了文學素養。在與廣告公司交流對接的過程中,學生的表達與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學生全身心投入創作,用語言文字來表達他們對學校的熱愛與擔當。
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心智不夠成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形成,處于懵懂階段,對未來沒有明確的規劃。很多學生的學習內驅力來自對某一門學科的興趣,或來自對某一門學科教師的崇拜與喜愛。有的學生會因為對某位教師的抵觸而產生對此學科的厭惡心理。而構建“師生共同體”,實現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能夠很好地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健康發展,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實現師生和諧共處,不僅可以幫助教師獲得職業幸福感,還能助力學生快樂成長。
科學研究表明,青少年有不同于成年人的獨特的腦部活動特點。例如,青少年的大腦內側前額葉比成年人更活躍。這導致青少年更易沖動,對他人的評價更為在意。尤其是和同齡人在一起時,同齡人的觀點、評價會對他們產生極大的影響。筆者所在學校根據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特點,創造各式各樣的機會,讓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后形成多種形式的“生生共同體”,一起參與學習活動,實現同伴互助、共同成長。在多種形式的“生生共同體”中,學生之間相互尊重、幫助、謙讓、合作,人際關系更加和諧,身心發展更加健康。另外,新媒體的興起與普及為“全學習”理念下“生生共同體”的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在新媒體的幫助下,共同體成員的研討、交流成果可以在多領域、多時空、多層面發布。筆者所在學校通過組建“育英大講堂”課程開發組、班刊創作團隊、課堂學習小組三種方法,開展構建“生生共同體”的初步探索。
1.“育英大講堂”課程開發組。由團隊成員共同選定主題,制作宣傳海報、演示文稿和主講稿,確定主講人和主講內容。遵循趣味性、真實性和價值性原則,為每個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分享書法、航海、繪畫、英語、戲劇、相聲、音樂、舞蹈、出國旅行經歷、科技發明創造、寫作等不同領域的精彩內容,既提高了主講學生的表達能力,又開闊了其他學生的視野。
2.班刊創作團隊。由學生自主完成設計班刊封面、確定主題、征稿、編寫內容、收集資料、點評、設計題目、設計卷首語和卷尾語等各個環節,力求在每個環節都體現出學生的自主學習成果。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自發組成“生生共同體”,共同探討、交流、合作,在合作中學習知識,在情境中感受知識,在交流中運用知識,不僅使自身的核心素養得到了全面提升,還讓學生之間的友誼變得更加堅固。
3.課堂學習小組。落實“雙減”政策,課堂教學質量是關鍵。在以學生為中心的“全學習”理念下,教師要特別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索能力的培養。為此,筆者所在學校組建了2人、4人、多人模式下的“生生共同體”,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與同學交流、討論,以此促進學生共同進步。
總之,建設好“全學習”理念下的教學共同體,可以有效促進師生的共同成長。在“雙減”背景下,這是一條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助力學校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