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麗雯
(蘇州市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山湖花園小學,江蘇 蘇州 215000)
音樂律動教學是指學生根據音樂有節奏地跳動、有規律地運動,用身體表達音樂,將音樂與身體結合起來,感受音樂節奏,感悟音樂情感。為了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人格,教師通過趣合作、妙體驗、創游戲、促演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豐富學生的思想情感,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表現能力。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有自己的思維、認識和見解。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團隊學習模式,既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團結精神。在音樂律動教學中,教師以合作活動為輔助,讓學生在合作探究、表演、交流互動的過程中,認識自我,以良好的學習品質,促進和諧發展,提高音樂表現能力。
例如,在蘇少版音樂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唱:梨園英秀 誰說女子不如男》中,為了讓學生充分體驗京劇藝術的魅力,感悟梨園弟子學習技藝的艱辛與頑強毅力,提高學生的意志品質,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所知道的中國戲曲,如京劇、川劇、豫劇、黃梅戲等。隨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播放《天仙配》《天上掉下來個林妹妹》等戲曲,讓學生邊聆聽邊思考戲曲中有幾個片段。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每個片段在表演時的動作,讓學生初步感受節奏、動作、情緒、情感之間的關系,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以小組為單位,搜集與“誰說女子不如男”有關的故事和表演情景劇,讓小組交流表達戲曲的情緒。在交流互動的過程中,讓學生認識戲曲背后的情感和人物精神,傳承和發揚木蘭精神。最后立足律動學習,鼓勵小組在表演時,用動作傳遞情感,如學生在唱“誰說女子不如男”這一句的時候,可以加上手持刀劍、挺起身軀的動作,用身體來傳遞剛毅的性格、自豪的情感。通過演繹和動作的結合,提高學生的表現能力,讓學生在律動學習和合作表演的過程中,加深學生對戲曲情感的理解,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格品質。
音樂和舞蹈本為一體,音樂的快慢、強弱、高低、長短、緊張平靜、歡樂悲傷,其外在就是通過肢體的律動來表現。《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在音樂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和感受,使其在學知識的同時,培養良好的思想情感,認識文本內涵。為幫助學生充分表達音樂情感,在感受音樂節奏、情緒的過程中,以體驗教學為核心,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豐富學生的思想情感,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在蘇少版音樂教材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唱:拍皮球 兒童在游戲》中,讓學生掌握二拍子強弱規律,感受二拍子韻律,通過音樂學習,形成積極樂觀的思想情感。教師可以立足文本核心內容,設計體驗活動,播放拍皮球的歌曲,讓學生跟隨節奏拍皮球,手腳并用,提高學習的趣味性。隨后,教師播放拍皮球歌曲旋律,學生根據音樂節奏拍皮球。
開展拍皮球闖關的體驗活動,具體做法如下:首先,學生根據第一個節奏進行律動體驗;其次,學生根據第二個節奏進行律動,讓學生感知節奏的變化,感受音樂節奏所表達的情感,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情感態度;最后,學生進行體驗創作,重新填寫歌詞,深入生活實際,用音樂表達自己對生活的喜愛之情。在體驗活動中,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深入音樂律動學習,培養學生熱愛運動、熱愛生活的態度。
游戲是激發學生參與興趣、愉悅身心的一種有效手段,也是激發學生情感共鳴的有效途徑。因此,在音樂律動教學中,教師可以用游戲作為調動學生積極性的一種方式,通過設計游戲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促進學生音樂創新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蘇少版音樂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唱:十二生肖歌 小花貓和小老鼠》中,重點要求學生通過積極參與演唱和律動學習感受音樂的樂趣,培養學生對音樂形象的感悟能力和創作能力。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回憶之前所學習的《十二生肖歌》。在游戲設計的基礎上,播放歌曲《小花貓和小老鼠》,關聯游戲和歌曲節奏,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讓學生分別扮演小老鼠和小花貓,學生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關聯歌詞內容以及自己對小動物的了解,做出對應的動作,如瞪著小眼睛,喵喵地叫,嚇得快速跑等,體會歌曲所表達的情感,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根據歌曲的風格,選擇自己喜歡的小動物,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自由組合,在不揭示動物名稱的基礎上,猜測小動物的名稱。隨后,教師對表現優異的學生給予獎勵。教師通過體驗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音樂學習的趣味性。
音樂律動教學的核心內容是學生通過身體動作將歌曲情感傳遞出來,培養學生健康情感,提高美育素養。演繹教學是一種情感表達的方式,在音樂律動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課程內容和學生的學習興趣特點,設計具有趣味性的音樂活動,在合作表演、親身體驗的過程中,促使學生感知情感的變化,從而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完成富有情感的音樂表演,提高音樂表現能力。
例如,在蘇少版音樂教材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快樂的小木匠》中,重點要求學生能夠用活潑生動的聲音歌唱,自信地參與表演,利用律動學習體驗勞動的樂趣和創作的快樂。在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小木匠的具體工作,了解小木匠的工作,鼓勵學生自由交流溝通。教師還可以利用電子白板為學生播放小木匠刨木花、拉大鋸的動作。在觀看的過程中,學生模仿小木匠的動作,跟隨歌曲節奏進行表演,通過模擬拉大鋸的動作,伸展身體,在唱跳表演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積極向上的品質。在演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發揮,加上自己對小木匠的了解,用體態律動的方法進行創作表演,讓其他同學猜測動作是什么,提高學生的創編能力。最后,由教師提供表演舞臺,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自編快樂的小木匠舞臺劇,深入歌曲和體態律動表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可以通過搜集小木匠的工作內容,和學生一起探討交流如何將小木匠的動作和歌曲節奏進行融合,找到切入點,在交流互動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加入自己的創新,如表演拉大鋸的時候,可以加入開始拉和合作拉的動作,豐富整個律動的演繹過程,繼而提高學生演繹的完整度。然后開展在律動中表現音樂、傳遞情感的主題活動,引導學生做學習的主人,運用體態律動和合作學習,演繹歌曲,表現歌曲情感,用身體傳達音樂情感,提高歌唱表現的感染力。
音樂具有美育功能,對培養學生人格品質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音樂律動教學可以讓音樂課程真正地“活”起來。因此,教師在學情研判的基礎上進行學科教學優化,在教學中重視音樂律動教學的落實,通過合作學習、體驗學習、游戲激發、生動演繹,豐富學生的思想情感,提高學生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