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英
(曲周縣進修附中,河北 邯鄲 057250)
7 月24 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其中提到要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并減輕學生校外培訓的負擔,這旨在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避免應試化、短視化教育,并切實推行素質教育,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下面筆者就來談一談在“雙減”政策下如何運用腦科學理論實現“提質增效”目的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在當前的“雙減”政策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升學壓力較大,減負難落實;當前的中考已實施分流制度,普通高中錄取率不超過50%,中小學生面臨著較大的升學壓力;同時上級部門、學校對教師的評價機制還沒有改變,所以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不敢少布置作業;家長為了讓孩子上更好的學校,也要求教師多布置作業。所以《意見》實施以后,部分學校的作業量并沒有明顯減少,即作業減負沒有完全落實。
想真正實現減負,我們就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1.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2.如何科學布置作業。3.如何跟家長溝通、緩解家長的焦慮。
對此首先我們要從思想上認識“雙減”的意義,讀懂國家政策,明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和為誰培養人的問題。
其次,在推行“雙減”政策的背景下,我們還需要科學認識和應用人腦發育與學習規律,如此可真正實現教育減負、提質、增效、公平、均衡、可持續發展,進而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那么,作為一線教師應怎樣在“雙減”政策下做到減負增效呢?筆者認為其關鍵在于教師要注重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并想辦法調動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優化作業設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下面筆者就這幾個方面談一下自己的認識。
減輕作業負擔,優化作業設計,其關鍵是要提高備課實效。為此需要教師進行集體備課、研課,以落實“雙減”政策,并以減負提效為宗旨,從學生的學情、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流程、作業設計等方面進行研課、磨課,并不斷進行反思,如此可使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最優。
腦科學研究者發現,當人處于快樂狀態時,會激活大腦細胞,并刺激大腦細胞大量分泌記憶性物質,以幫助人的記憶。而目前短視化、功利性的教學,卻讓很多學生失去了學習興趣,產生了厭學心理,甚至嚴重影響到學生的身心健康。為此教師需要改進教學方法,即把每一節課上好,以喚醒、調動學生的內在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發、主動地學習,進而可使每一位學生在課堂上都能聽懂學會,這就是吳祖仁教授所提出的“抓基礎、保底線、不做難題,人人達標”的理念。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形成愉悅的學習氣氛。孔子曰:“親其師,信其道”。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如何,影響著學生的行為和學習效率。作為教師,我們要熱愛學生、關心愛護學生,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好教師,如此學生就會因為喜歡教師而聽從教師的教導并認真學習教師教的知識、方法和技能。
第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從腦科學角度分析,教師通過創設情境,可使學生“在做中學”,獲得那些無法通過閱讀、做題而形成的情感、情緒方面的知識。比如在講授八年級物理第四章第三節“平面鏡成像”一課時,在導入新課環節,教師可以先播放一段視頻——往裝有蠟燭的杯子里加水,蠟燭看上去正在燃燒,當水漫過火焰的時候,蠟燭卻沒有熄滅。學生覺得這很不可思議,如此強烈的求知欲就被激發出來了。在講授九年級物理第二十章第一節“磁現象 磁場”時,在導入環節筆者播放了《開心果穿越玻璃杯》魔術視頻,并提出問題:“此魔術運用了什么物理知識呢?”這樣導入新課,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就被激發出來了。待本節課結束時,筆者再親自表演這個魔術,并給學生解密,這時學生恍然大悟,感受到了物理的神奇,如此有利于拉近學生和物理的距離。
第三、力爭讓每一位學生都獲得成功的喜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盡量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并適當降低難度,循序漸進,使其逐漸提高,如此可使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學習的樂趣,且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第四、開展深度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雙減”政策下的課堂教學,應聚焦學科核心素養,并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開展深度學習。深度學習不是深在知識難度上,而是要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和探究活動,以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并引導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開展探究性學習。當學生帶著積極的情感,借助已有知識和經驗,通過多種感官或行為真正參與到探究活動中時,學生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還有能夠“帶得走、用得上”的學科核心素養。基于物理學科本身的特點,我們在教學中應采用直觀教學的教學策略,即調動學生的多個感官,讓學生直觀地看、聽、摸、動手操作,或利用多媒體技術,以真正促進學生大腦中各類不同功能神經中樞系統的發展,如此可增加學生對知識的感知和理解水平。比如在講授“磁現象”時,筆者給學生安排了4 個探究問題:1.用磁鐵靠近桌子上的物體,看磁鐵都能夠吸引哪些物體?能得出什么結論?(磁體能夠吸引鐵、鈷、鎳等物質)2.用磁鐵靠近平鋪在紙面上的鐵屑并晃動幾下,看看有什么現象發生?(兩端吸引的鐵屑最多,中間吸引的少,即兩端的磁性最強,中間的磁性最弱,磁性最強的部分叫做磁極)3.將小磁針組裝好并轉動,看小磁針靜止時的指向,思考磁體的南北極是怎么命名的?4.用一個條形磁體的兩極分別去靠近固定在小車上的條形磁體的一端,看有什么現象發生?(同名磁極互相排斥、異名磁極互相吸引)這4 個問題逐層深入,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如此可使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思維得到訓練。研究表明:大腦是一個“社交腦”,它喜歡交流,不喜歡寂寞。腦保存信息最好的方式,就是運用這些信息,把它傳授給別人。因此小組論討、合作學習等活動有利于腦的學習。
因此,一線教師要用好課堂教學的每一分鐘,以增強課堂教學的目標意識和效益意識。如此課堂學習效率高了,課后的作業負擔自然就減輕了。
作業是檢驗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抓手,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必要補充。作業設計的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業負擔、學習興趣和學習成績,也影響著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師要提高自主設計作業的能力,即作業設計要符合課程標準、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認知規律,并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合理確定作業數量和難度。為此教師在備課時就要統籌安排每節課的作業量,并精心設置練習反饋環節,適當安排課堂作業。而課后作業則要做到少而精,即要增強練習的有效性,以及時查漏補缺。同時教師還可利用導學案系統設計基礎性作業,并積極嘗試分層作業、彈性作業和個性化作業等多種作業形式,如此可杜絕機械重復的無效性及懲罰性作業,即用作業質量代替作業數量。
研究發現:動手操作能直接刺激大腦進行積極思維。即其不但能幫助學生理解所學概念,還能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真切感受到發現的快樂。同時通過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獲取的知識,學生理解得還更深刻,掌握得還更牢固。即只有從實踐中增長才干、開拓思維,才能使我們的大腦越來越健全。物理學科的學習只有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因此,教師可針對學習內容布置一些課外小實驗,以挖掘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在初中物理小實驗中,有很多都是神奇而不可思議的,如“紙鍋”燒水,很多學生都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但學生經過動手實踐之后,卻發現紙鍋真能燒水,如此可使學生對沸騰現象有更深入的了解。這樣的初中物理小實驗還有很多,比如“瓶子吃雞蛋實驗”“覆杯實驗”等。布置實踐類作業,不僅可以讓學生理解原理,提高動手能力,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于學習,善于學習。
有章可循,方能有的放矢。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將繼續研究腦科學理論,并將腦科學理論應用于指導教學上。腦科學理論運用好了,有利于真正實現“雙減”政策下教學的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