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志平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設置了六個貫串四個學段的語文學習任務群,選擇、組織、呈現課程內容,為落實核心素養提供了具體的學習內容和教學思路?!八急嫘蚤喿x與表達”是其中的一個學習任務群。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從標題就可以看出,這是一個融合了特定場景、特定內容、特定學習方式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學習任務群。設置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能力、理性思維和理性精神,這三個方面都是人的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可以說是基礎性語文素養。這三個方面也是分不開的。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能力其實與理性思維和理性精神緊密相連,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過程,必然有理性思維與理性精神的參與,甚至同步發展。我們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意識到這種聯系和沒有意識到是不一樣的。比如“有理有據地表達”,能夠意識到“理”與“據”之間的聯系,“據”真實可靠,“據”能說明、證明“理”,說的“理”正確、令人信服,說“理”的過程科學、有邏輯,說“理”時態度真誠而不強詞奪理、不蠻橫無理,等等,那就不只是盯著那幾個知識點,而是關注了發展了學生的核心素養。還需要說明的是,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議論文讀寫和辯論,即使閱讀其他文體的文章也有一個思辨性問題。這是“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而不是議論文群。
義務教育階段的“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內容和學習要求,突出了義務教育的基礎性?;A性重要的是從小學生、初中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適應他們的認知水平。比如,第一學段“生活真奇妙”“我的小問號”,第二學段“大自然的奧秘”“生活中的智慧”“我的奇思妙想”,第三學段“社會公德大家談”“奇妙的祖國語言”“科學之光”“東方智慧”,第四學段“生活的感悟”“探究與創造”“藝海拾貝”“理性的聲音”,等等。這些話題既明確了學習主題,也包含著學習情境;既貼近學生生活,又符合兒童的認知發展水平;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閱讀、思考、表達和交流的空間。
基礎性還表現在培養學生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能力、理性思維、理性精神時,要避免操之過急和失之過深。要始終注意引導學生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逐步發展到能夠圍繞日常學習與生活中遇到的語言、自然、社會、科學、歷史等方面的話題,去閱讀、理解論說名篇及相關文本,查找、利用有價值的資料,通過思考、探究和研討,獲得有益的啟示。不必老是在概念和邏輯上兜圈子,至于“負責任、有中心、有條理、重證據地表達”,這是初中畢業時需要達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