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 瓊
“同伴交往”是《道德與法治》統編教材中重要的循環教育主題之一。從低年級引導學生禮貌交往,感受同伴交往的快樂,到中年級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使其善于交往,再到高年級培養學生友好交往的品質,教材從感性體驗到理性認識,從家庭、學校、社區生活擴展到社會生活,構建起小學六年“同伴交往”螺旋上升、目標清晰的教學內容。下文,筆者以四下“同伴與交往”單元為例,談談如何指向兒童道德生長,進行單元整體設計。
教材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前一定要通讀教材,正確領會教材編寫意圖,基于整體視角,進行單元教學設計。
統編《道德與法治》四下教材共分為四個單元,分別是“同伴與交往”“做聰明的消費者”“美好生活哪里來”“感受家鄉文化 關心家鄉發展”。這四個單元主要圍繞學生的生活展開,從兒童的自我成長領域不斷擴大到社區領域,促成“兒童與自我”向“兒童與社會”邁進。就不同單元在本冊教材中的定位而言,第一單元“同伴與交往”是基礎和前提,后三個單元是延伸和拓展。經過本冊教材的學習,學生交往領域會不斷擴大,涉及商業、工業、農業等領域,交往對象也會由同伴擴展到不同地域、不同行業的勞動者。在此過程中,學生要逐步認識社會,學會交往,促進自我的社會性發展。
“同伴與交往”單元主要有《我們的好朋友》《說話要算數》《當沖突發生》三課。三課內容緊扣“同伴”和“交往”兩個關鍵詞。“同伴”是相處的主體,“交往”是相處的狀態,同伴交往需要彼此珍惜,以誠相待,友好相處。由此,我們能提煉出本單元的教育主題——友愛同伴,誠信交往。圍繞這一主題,三篇課文的內在邏輯是:《我們的好朋友》一課旨在讓學生學會珍惜和維系友誼,這是同伴交往的總方向。由于守信和具體的交往方法是珍惜和維系同伴友誼的必備品質和依托,所以《說話要算數》和《當沖突發生》的教學目標都指向《我們的好朋友》一課。綜上,本單元以《我們的好朋友》一課為統領,引導學生進一步感受同伴友誼的珍貴,懂得交往時要以誠相待,說話要算數,并能合理調解沖突。
不同年段同伴交往的目標指向與達成程度是不一樣的,因而不同年段的教學目標與定位也是不一樣的。統觀《道德與法治》統編教材,低年段重在引導兒童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中年級重在引導兒童交往從感性走向理性,高年級重在提升兒童交往的個性品質。
四年級學生經過三年多的小學生活,已經有了一定的與同齡人交往的經驗。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需要對這些經驗進行整理,深化對同伴交往的情感體驗與理性認識。此外,在學習和生活中,兒童與同伴的相處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會出現摩擦、分歧,所以讓兒童正確認識友誼,掌握一些交往技巧,是四年級同伴交往主題教學的核心。把握好了這一點,才能真正讓學生的交往從感性走向理性。
著力兒童道德生長,讓道德從內在認知轉化為外在行為,需要教師的有效引導。以《我的好朋友》一課為例,本課教學的落腳點在具體交友技巧的指導以及對真朋友的理解上。教學時,筆者主要設計了“猜一猜——猜朋友,說一說——享真情,寫一寫——話心語,議一議——找法寶,演一演——我會做,辨一辨——辨‘朋友’”等環節,旨在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交友熱情。教學秉承從認識同伴到走近同伴,從理解同伴到學會交友,從學會交友到分辨友誼的邏輯順序,遵循兒童知、情、意、行的學習進階要求。回顧整堂課,著力道德生長,彰顯過程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絕大多數四年級學生在班里都會有一些朋友,但他們很少意識到友誼對生活的重要性,即對友誼缺乏自覺意識。教學時,筆者基于學生生活的起點,通過再現生活案例,喚醒學生與朋友交往的記憶,讓其體會同伴間真摯的友情,明白同伴之間要相互尊重,友好交往的道理。
一年級時,學生已經認識自己的新朋友。到了三年級,他們進一步體會與同伴相伴的快樂,也初步形成了群體意識,但此時學生對“什么是同伴”“如何與同伴相處”的認識仍囿于個人經驗。如很多學生覺得自己和某個同學是朋友就是因為在一起時間長了,熟悉了而已,并不能很準確地理解朋友,而且對于結交朋友也缺少方法指導。因此,本節課旨在使學生形成對同伴交往的理性認識,如能知道是什么原因讓自己和朋友走到了一起,理解什么才是朋友間真正的友誼,知道如何能交到朋友,甚至能在生活中指導自己或他人結交朋友。
從認知層面看,四年級學生都知道同伴間要友好相處,但他們的實際交往表現與自我認知存在嚴重脫節。為此,筆者在教學中重點加深學生對友誼的體驗,引導他們形成積極維護友誼的態度。一方面,通過交友經驗的傳授,促進學生的經驗成長;另一方面,對難以交到朋友的學生,給予方法指導和行為訓練,以點帶面,努力讓學生養成與同伴友好相處的習慣。
兒童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要經歷從內化到外顯的過程,而這一轉化要依托多樣化的活動。
小學生的交往行為主要發生在學校、家庭與社區,以學校為主。教學時,我們要從兒童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切入,引發其理性思辨,產生交往的需要,學會交往的方法。
在分析交友困難的原因時,筆者選取了學生交往時的共性問題,如同伴獲獎,萌生嫉妒心理;有好東西,不愿意與同伴分享;對個別同伴存在偏見;欺負弱小等。課中,筆者設計了“幫小剛解決煩惱”的小組合作活動,通過觀看視頻“小剛的煩惱”,帶領學生進行行為辨析,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所有案例都源于學生的現實生活,當這些熟悉的畫面出現在學生面前時,必將對學生有所觸動,引發其與自我對話,在道德兩難中明理,從而增強學生對真偽友誼的辨析能力,構建其對正確友誼觀的價值認同。
課后,筆者組織學生基于課堂中形成的同伴交往觀,開展學習小組內的互幫互助活動,真正實現交往認知到行為的轉化。
共情接納是培養良好同伴關系的可貴心理品質,也是兒童積極解決人際矛盾、避免沖突、形成良好人際關系的前提。《我們的好朋友》一課涉及共情能力的培養。為喚醒兒童的交友體驗,感受友誼的美好,課前,筆者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與好朋友在一起的美好瞬間。課中,筆者帶領學生玩“猜猜猜”的游戲,邀請學生上臺介紹好友的特點,讓其他同學猜誰是他(她)的好朋友;接著,筆者引導學生與同桌分享同伴交往的快樂瞬間;最后,筆者讓學生以寫心語的方式,傳遞同伴相處的快樂。通過課前與課中的無縫對接以及師生與生生的共情接納,學生感受到了濃濃的同學情。
課后,筆者還借助一些心理學游戲,加深學生行為轉化的內在情感。如為讓學生探究互幫互助的方法,體會不讓一個人落下的重要性,筆者組織學生玩“海島逃生”游戲。學生在游戲中分享自己的經驗和體會,初步形成群體意識。
當今社會是一個競爭的社會,但更是一個需要合作的社會。為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搭建交流的平臺,以期學生習得正確的交往原則和技巧。
教學《我們的朋友》一課時,為突破教學重難點——讓學生明白如何與同伴相處才能獲得同伴的信任與喜歡,進而成為好朋友,筆者創設了小蘭與雅麗結交朋友的生活場景,將學生帶入同伴交往的情境中。當同伴面對新環境,無所適從時,我們該如何?當同伴心情不好時,我們又該如何?這些問題引發了學生充分的思考、交流和分享。此外,為了讓學生理解同伴交往的原則,筆者還創設了小明沒有朋友,躲在一邊傷心的情境,引發學生共情,然后引導學生以4人小組為單位,結合教材第5頁的四幅圖開展尋找交友法寶的探究活動,分析交友失敗的原因,尋找交友法寶關鍵詞。懷揣情感,帶著思考,開展探究,學生在活動中能充分體驗并深入理解朋友二字,并養成互幫互助的品質。
同伴交往離不開誠信這一人際交往原則。為幫助學生成為一個誠信的人,課后筆者帶領學生觀看情景劇《“愛保證”同學怎么了》,一邊幫“愛保證”同學找原因,一邊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想象失信對他人和自己的影響,接著通過分享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失信故事和誠信故事,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失信行為會對他人和自己造成不良后果,守信才是我們應繼承的傳統美德。
本次教學實踐,讓筆者深刻領悟到:指向兒童道德生長的單元整體教學,一定要契合兒童實際,有統整思考和具體的切入點,弄清道德生長的起點和終點,以多樣化的方式促進兒童的道德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