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敏
作業是英語課堂教學的延伸,是學生鞏固語言知識的必要手段,也是教師了解學生學習狀況的重要途徑。合理而高效的英語作業設計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落實核心素養培育的重要載體。在小學英語作業設計中,教師應基于教材語言知識的前后聯系,依托單元主題語境和課時教學目標,有效設計具備時代氣息、富含多種維度、富有思維含量的課時作業練習,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1.設計趣味性作業,激活思維
在設計英語作業時,教師應依據課時教學目標,立足學情,捕捉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聯結點,設計簡單易行、操作有趣的作業,從而有效激活學生的思維。
如譯林版《英語》四上Unit 1I like dogs和Unit 2Let’s make a fruit salad整合復習課的話題是談論喜愛和擁有的動物與水果,核心語言點為like和have的各類句式及其具體用法。該課主題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合作繪制農場的作業,指導學生在提供的農場背景圖中畫出喜愛的水果,粘上喜歡的動物(見圖1)。學生通過自主設計農場,體驗單元知識的用途,合作介紹各組獨特的農場活動等,實現了語言能力與思維能力的同步發展。
2.設計任務型作業,深化思維
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不僅要設計任務型教學活動,還要結合話題情境有針對性地設計任務型作業,通過多重任務的有效驅動,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和學生思維的發展。
如譯林版《英語》六上Unit 5Signs的話題為“公共標識”,要求學生在語境中知道公共場所的標識名稱并理解其具體含義。因教材呈現的公共標識只是現實生活中眾多標識的一小部分,因此,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任務型作業:(1)努力找尋生活中的其他常見標識,將其拍照或畫出來,并嘗試用所學標識表述框架對其進行英文命名;(2)嘗試設計和制作班級、學校、社區等場所的公共標識,做遵守公共秩序的好公民。在查找信息、探究任務與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學生經歷了比較、歸納、評價等思維過程,有效地鍛煉了思維能力。
3.設計實踐型作業,創新思維
教師應立足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語言水平設計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實踐型作業,引導學生在綜合語言實踐活動中自主參與、深度探究、合作交流,將單元語言知識的鞏固與運用有效融入實踐型作業中,以此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和創新思維。
如譯林版《英語》四下Project 1My school life的B板塊內容為繪制學校平面圖,并綜合運用第一至四單元所學的語言知識介紹自己的學校和校園生活。教師可以結合單元素材設計“制作學校賀卡”的實踐型作業,指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開展裁剪、涂色、粘貼等制作工序,創意繪畫自己學校的標志性建筑、獨特景觀等。隨后,教師可以利用課件出示教材中介紹學校的例文,引導學生借助教材例文的框架,結合自己創作的學校平面圖,綜合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談論學校和校園生活。經過自主增加學校賀卡素材和增添話題輸出語料的過程,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能得到逐步提升。
4.設計開放性作業,拓展思維
教師要系統研讀整套教材,整體建構語言框架體系,深度挖掘教材隱含信息,依托單元話題設計開放性作業,引導學生在趣味化、多樣式的作業任務中拓展概括與分析、推理與想象、批判與創新等思維品質。
譯林版《英語》教材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語言習得規律設計了中西方傳統節日、季節與天氣、職業與理想、交通規則與公共標識等話題內容。如設計關于中西方傳統節日的作業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搜集與整理中外國家主要傳統節日的相關知識,通過自主閱讀體驗和對比分析等方式,理解與感悟中外節日文化的內涵,從而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思維能力。
又如在設計關于季節話題的作業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My favourite season”的主題演講,指導學生借助已學的關于話題的語言知識(氣候特征、典型活動),按照話題寫作框架書寫演講稿,并結合英語演講的規范要求進行演講,促使學生在演講展示與多元評價中有效提升思維的邏輯性。
作業是促進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提升,有效培養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教師應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語言水平設計趣味性、任務型、實踐型和開放性作業,通過形式多樣的作業激活、深化、創新和拓展學生思維,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