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來
健身增肌這件事,就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停止訓練的時間一長,肌肉就會慢慢縮小,之前的努力付之東流。那么,有方法可以長時間地保持肌肉不消失嗎?又有哪些行為會加速肌肉的消失呢?
人天生就有肌肉,而遺傳和肌肉平時的工作量、工作方式決定了肌肉的結構和總量。拋開其他因素不談,增加肌肉最簡單的原理就是運動刺激和營養補充。運動刺激會使人體感受到自己的活動量變大,需要更多的肌肉支撐才行,于是就會增加肌肉量,可當負荷減少了,人體也就覺得沒有必要花費更多能量來維持肌肉量了,自然而然就減少了。
所以說,健身就是一種刺激肌肉增加的方式。
那么,要想維持肌肉量,該保持怎樣的健身頻率?
一周不健身,肌肉并不會全部恢復“原廠設置”,最多只是有些許的松弛,只要恢復健身就會恢復彈性。但如果超過3 周不健身,可能肌肉的消失會格外明顯。
一項研究把健身人士的每周健身次數從3 次降到每周2 次或1 次,到最后為0 次。結果顯示,完全放棄健身后,肌肉會發生明顯消退。因此,平時有健身習慣的人,本身肌肉含量較高的人,即使是突然忙碌起來,降低了健身頻率,每周一次,也還是可以維持肌肉量的。
研究發現,停止健身訓練后,神經與肌肉的聯系會有所減弱,而這是導致肌肉減退的原因之一。因此,脫離正常健身運動后,不要完全忘記肌肉的存在。你可以通過肌肉的自控練習(意念集中于目標肌群,然后進行主動縮放練習),或徒手練習(如俯臥撐等)來維持一定的神經肌肉聯系,這對保持肌肉量有一定效果。
這些行為導致肌肉消失
過多的訓練頻次 很多人肌肉增長緩慢,是因為鍛煉頻次太低,一般來說同一部位鍛煉間隔超過3 天以上,增肌效果不會太理想。
當然,并不是說鍛煉頻次越高就越會有更好的效果,過多的訓練會抑制肌肉的生長,小肌群需要48 小時的恢復時間,大肌群需要72 小時的恢復時間。過猶不及,只有給肌肉足夠的恢復時間才能更好地進行下一次的訓練,否則越練越瘦。
忽視基礎的復合式訓練 很多健身人群都喜歡用一些單獨的練習,例如:啞鈴飛鳥、大腿蹬舉。而忽視掉硬拉、深蹲這些基礎復合式訓練。后者反而能夠促進幾塊肌肉同時運動,訓練整體肌群,促進肌肉生長。
沒有及時補充能量和蛋白 訓練完成之后,機體需要將葡萄糖轉化為肝糖以便修復和建造肌肉。如果訓練過后不攝入碳水能量的話,肌肉將會被分解成氨基酸,進而轉化為葡萄糖來滿足能量的需求。蛋白是肌肉重組的主要基石,所以訓練后必須攝入足夠的碳水和蛋白,否則肌肉流失是不可避免的。